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物流成本研究现 wc

国内外物流成本研究现 wc

国内外物流成本研究现状
一、国外物流成本研究现状
国外物流行业的发展要领先我国20 年有余,美国物流行业兴起于 20 世纪60 年代,当时正值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我国的物流业在改革开放后才兴起。

美国的一些专家发现,随着 GDP 的增长物流成本逐渐上升,对物流成本的高度重视,源于物流成本在 GDP 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

人们逐渐认识到,物流逐步发展和延伸的过程,意味着其成本范畴也相应随之进步发展。

人们只有不断地对其深入研究,才可以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改进和提高来促进物流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在国外,研究物流成本是建立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基础之上。

国外物流成本研究实用性、针对性比较强。

从研究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从战略角度研究物流成本,一部分是从提高成本效用角度研究物流成本。

(例如,基于某种条件下的供应商选择方法研究、企业去留配送系统优化、运输策略路径选择等,主要是通过对某一问题建立相关数学模型,从实证研究角度对其论证说明。


1.供应商选择策略中的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

价格、质量和产品交付是影响供应商选择策略的重要准则,他们认为线性规划方法可以成为供应商选择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这一思路的影响下,从实证角度将数学规划方法应用于供应商的选择。

将一个单目标混合型整数规划模型应用于某大型制造企业,以优化面向供应商群体的订单分配及物料获取过程;提出了一个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该模型在考虑供应商能力、该模型在考虑供应商能力、最大订单量、最小订单量、顾客需求,及区域布局的约束条件下,实现总折扣价格的最小化;提出了一个非线性的混合型整数目标规划模型用以解决供应商选择问题。

他们在模型中考虑了价格、质量、产品交付和服务等因素,所有的准则均作为目标;在多品类、多供应商、资源限制和数量折扣的条件下,应用拉格朗日放松法开发了一个非线性规划和启发式过程模型用于供应商的选择。

该模型目标是实现采购成本、库存持有成本和订单成本的最小化;开发了一个决策支持系统,用于减少供应商数量和对供应商的商业伙伴数量进行管理。

2.库存及仓储策略中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

库存与仓储问题,很早就被国外学者纳入关于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范畴,因而国外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十分深入,也取得丰硕的成果。

著名的经济订货批量发表后,他们证明了对于考虑贴现和存储成本的N级流水系统来说,其最优库存控制策略是所谓的最大订货水平策略。

学者相继从不同的问题和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经典模型。

例如:经济生产批量模型、允许缺货的经济订购批量模型、经济订购批量折扣模型、物料需求计划(MRP)与及时化生产方式(JIT)库存模型等等。

而关于库存成本方面的研究,近些年也取得了很显著的成就。

在对现有文献中的库存模型进行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以下5种成本应该被视为关键性成本:(1)损坏成本;(2)持有成本;(3)缺货成本;(4)机会成本;(5)补货成本。

3.运输及配送策略中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

运输是物流系统的一大支柱体系,它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国外学者对物流运输成本的研究涵盖了宏观、微观的各项运输及配送成本问题,具体研究成果如下所述。

学者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指出贸易成本规模在经济地理模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等人也强调了运输成本在贸易和收益方面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影响;分析了贸易、运输成本和适度全球化之间的多重联系;探讨了公共政策对货物运输成本的干预,以荷兰的纸质印刷品的物流为例进行全面的分析,揭示了货物运输成本对供应链中的货物运输需求进行管理控制的机制。

除此之外,国外的一些学者对如何测量运输成本进行了尝试,开始使用到岸价对离岸价的比率作为测量海运成本的工具,但是对于这种观点,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质疑,反对者认为,用到岸价对离岸价的比率计算出来的成本不能提供与时间变化趋势相同的足够信息。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国外物流成本研究体现出很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研究内容和问题十分广泛,研究成果也很多。

他们对物流成本的具体构成及相互影响的认识存有许多差异。

他们集中于对物流成本优化策略、方法及技术等实操性的研究很多,而对于物流成本理论体系等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二、国内物流成本研究现状
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

现代物流理念引入我国己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但物流真正为中国企业所重视,被提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则是进入21世纪才刚刚开始。

目前,物流成本管理应用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物流法律不健全、信息网络水平低、小规模的物流运营,这些因素使得物流成本控制面临重重困难。

1.物流成本财务模式论
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物流成本没有进行单独核算,而是分散到材料采购、管理费用、制造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等账户。

我国对物流成本的界定、形成机制及其构成尚未定论,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一般综合国内外新观点和管理经验,如借鉴日本对物流成本的界定与分类方法和美国物流成本计算的范围与方法,研究物流成本的范围、形成机制及其构成,认识和把握物流成本的本质。

物流成本控制以物流成本的数量为依据,而物流成本的多少决定于评价的对象——物流活动的范围和采用的评价方法。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例行的物流成本管理方法。

目前国际上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大致有三种:形态类别物流成本控制、功能类别物流成本控制以及适用范围类别物流成本控制。

2.物流成本模型控制论
近年来,我国的学术界综合集成国内外有关物流成本计算的模型和新型理论方法,应用ABC 成本法、聚类分析法等物流成本测算方法,研究物流全过程,开发可操作性强的各类物流成本测算模型: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模型、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测算模型、物流业成本水平的测算模型、物流成本节约效果的测算模型等。

3.物流系统成本控制论
物流系统成本的提出基于物流的不同环节的成本具有效益背反的特性,系统化是解决物流成本效益背反的关键。

这要求物流一体化,用系统化的观点管理企业的物流业务。

物流系统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物流的各功能即运输、储存、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有机组合、协调运行并共同产生出的新
的总功能;二是供应链内部各企业物流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

物流系统化是物流的本性,它强调物流综合成本的降低和综合效益的提升,强调用系统化观点来研究物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挖掘潜力,降低物流成本。

因此,把物流的各环节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物流总成本最低”为系统目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整体上谋求总成本的最低化。

4.物流成本控制措施论
现代物流成本控制是企业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全环节控制和全方位控制,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结合的控制,是经济和技术相结合的控制。

进行物流成本控制,应在物流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其事先进行规划,事中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事后进行分析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不断采取改进措施,使企业的物流成本不断降低。

微观层面,通过对物流成本现状特征分析和物流成本过高的原因分析,探索一系列有效措施,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控制物流成本,如制定物流成本控制目标及具体实施细则;加快物流资源整合,构建物流运作体系;物流技术的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化; 依托第三方物流机构,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等。

参考文献:
[1]黄岩,高建兵,蔡雨阳.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
[2]柳键,马士华.供应链合作及其契约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4
[3]李慧.线性回归预测与控制在物流作业成本法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
[4]张令荣,杨梅.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物流一体化成本分析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
[5]田肇云.逆向物流潜在价值及挖掘策略[J].商业时代,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