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院哲学的发展
参考书目
《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
理查德· 桑内特(美),黄煜文译,上海译文 出版社,2006。 《创世纪:传说与译注》,冯象著,江苏人 民出版社,2004。 《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冯象著,生活· 读 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7。
中世纪的概念
中世纪( the middle age )一词最先是由意大利 人文主义史学家比昂多于 15 世纪提出来的。他把 西欧 5 ~ 15 世纪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纪,意为古 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 时期; 17 世纪末德国史学家凯列尔在其所著世界 史中,第一次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 纪、近代三个时期;到 18 世纪,中世纪一词被欧 洲历史学家普遍采用;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有古 世、中世、近世之说,清末翻译西方世界史著作时 就以此对译西方的这三个概念。中世纪通常是适用 于西欧的、特有的一个概念,应用于其它地区时我 们常用世界中古史来取代。
中世纪的教育
(一)前期,5—11世纪
1、教会学校——依据招生对象和等级分为
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教育 内容主要是神学,也有“七艺”,即文法、 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 乐。 2、宫廷学校——世俗教育,贵族及其子弟 3、骑士教育——世俗封建主教育,家庭教 育形式
第三章中世纪的西方文化
参考书目
绪论
第一节
中世纪的西方社会 第二节 中世纪的基督教会 第三节 中世纪的文化 第四节 拜占庭文化
参考书目
《欧洲中世纪简史》,C.沃伦· 霍莱斯特(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著,陶松寿译,商务印书馆,1988。 《欧洲中世纪史》,朱迪斯· 本内特(美),杨 宁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中世纪的衰落》,赫伊津哈(荷兰)著, 刘军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基督教哲学1500年》,赵敦华著,人民出 版社,1994。
一、教会的发展与教俗之争 1、丕平献土与教皇国建立
2、教俗权力争夺
二、基督教会的分裂 三、十字军东征
东西教会差异
东——希腊哲学传统的影响,倾向于用哲学观点看 待基督教。在教会的组织制度方面,受制于皇权政 治,具有依附性。宗教礼仪严格的体系,宗教气氛 浓厚,宗教生活带有神秘性。又称“希腊教会”。 西——受罗马法学传统的影响,倾向于从法学角度 看待基督教,福音书主要被视为一种新的律法。罪 与恩的思想与强有力的教会组织相结合,使西方教 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控制更强,权力更大,教权与 王权之争激烈。宗教礼仪的严格性稍逊。
东西教会纷争与决裂
查尔西顿大公会议决议 (451年) 《赫诺肯提谕》 (482年) 1054年大决裂——东正教和罗马公教(公教一词源 自拉丁文catholica,原意为“全世界的”和“普遍 的”) 天主教,东正教以及后来宗教改革中产生的基督教 新教(汉译基督教)并列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造成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二 次大分裂。基督教新教形成三大主流教派即路德派、 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结束了天主教在西欧一统天 下的局面。
第一节 中世纪的西方社会
一、中世纪之初的欧亚民族大迁徙
二、中世纪的社会形态
1、封建制度
2、城市复兴与市民阶层出现
三、中世纪的教育发展
封建与Feudalism
封建——封土建国,靠宗法关系维系,通过
血缘纽带、血亲伦理实现控制。中国封建制 度是“宗法封建制”。 Feudalism——从拉丁文feodum(采邑)演变 而来。封建主和封臣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是一 种契约关系,互有权利和义务,是“契约封 建制”。 中世纪的庄园制度是对罗马大地产制度和埃 及隶农制度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参考书目
《宫廷文化:中世纪盛期的文学与社会》
(上下),约阿希姆· 布姆克(德),何珊、刘 华新译,三联书店,2006。 《中世纪美学》,塔塔科维兹(波兰)著, 褚朔维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雅克・勒戈夫(法) 著,张弘译,商务印书馆,2002。 《欧洲的觉醒》,菲利普· 沃尔夫(英)著, 郑宇建、顾犇译,商务印书馆,1990。
第三节中世纪的文化
一、哲学
1、经院哲学的概念
2、经院哲学的发展历程
二、文学
三、艺术
四、自然科学
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
经院哲学亦称烦琐哲学,是一种运用理性
形式,通过烦琐的、抽象的、思辨的方法 论证基督教教义的一种为神学统治服务的 宗教哲学。因其倡导者主要是僧院学者而 得名。经院哲学产生于9世纪,形成于11世 纪,13世纪发展到高潮,14世纪以后逐渐 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有安瑟尔谟、托玛 斯· 阿奎那等。经院哲学有两个基本派别: 唯名论和唯实论。经院哲学是联接欧洲古 代哲学和近代哲学的中间环节。
经院哲学的发展历程
——波爱修(约公元480—525) (二)开端——爱留根纳(公元800—877) (三)形成期——安瑟尔谟 ;洛色林 ;阿 伯拉尔 (四)繁荣期——托马斯· 阿奎那 ;异端、异 教思想 (五)解体衰亡期——罗吉尔· 培根 ;威 廉· 奥康
中世纪的教育
(二)、后期,11到14世纪 1、中世纪大学——依形成途径不同分为“先
生大学”、“学生大学”,前者脱胎于主教 学校,后者脱胎于学生团体。 学位制——学士(三艺)、硕士(四艺)、 博士(神学科、医科、法科) 2、城市学校——拉丁文法学校、城市初等学 校
第二节中世纪的基督教会
城市与市民
中世纪早期的大侵袭大毁坏,使罗马帝国时
期繁荣的城市和商业彻底衰落。7世纪撒克逊 人对西欧的进攻和封锁,又切断了欧洲与东 方的商路。因此,11世纪之前,西欧大陆都 处在封闭的状态,是纯粹的农业社会,以庄 园制的乡村经济为主体 。城市衰竭 。 从11世纪开始,西欧出现商业和城市的复兴。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出现新兴的市民阶层, 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