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最初是在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
经院哲学可以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的经院哲学仍是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期是经院哲学的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逐渐成为哲学的最大权威,晚期是被看作异端的唯名论盛行时期,经院哲学试的理性主义从此一蹶不振。
第一节早期经院哲学一、中世纪哲学之父:爱留根纳人物介绍:爱留根纳(Johannes Scotus Eriugena,约800-877)是“加洛林朝文化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学者,爱尔兰人,约于843年应皇帝秃头查理的邀请到巴黎讲学,后被秃头查理任命为宫廷学校的校长。
通晓希腊文,曾将伪狄奥尼修斯的著作译成拉丁文,定名为《大法官书》。
他的代表作是《论自然的区分》《论神的预定》等。
他建立了中世纪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被称为“中世纪之父”。
代表思想:(一)理性与信仰。
在基督教哲学的历史上,爱留根纳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信仰应当服从理性。
他认为,如果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之间出现了矛盾,我们就应当服从理性。
(二)论自然的区分。
关于自然的区分的思想是爱留根纳全部哲学思想的核心。
爱留根纳首先区分了四种自然:(1)创造而非被创造的自然,它包括存在和不存在的一切的原因,指的就是上帝;(2)被创造又能创造的自然,它是众多的创造的原因,指的是存在于上帝之中的诸理念,其统一就是逻各斯;(3)被创造而不能创造的自然,它是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中产生出来而被认识的,指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上帝理念的表现;(4)不创造又不被创造的自然,作为一切事物的终极目的,指的仍是上帝。
这种思想为后世的泛神论洞开了门户。
(三)存在与不存在。
爱留根纳的自然包括所有的存在与不存在。
爱留根纳提出了五种区分存在与不存在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理性以它为根据,一切可以清晰辨认的就是存在的;超于纯思维以及理性之外,表现为不存在。
第二种方式:通过层次的划分和链接,分为存在和非存在。
第三种方式:凡是根据在时间和空间里产生出来被形成了的物质原因本身而被认识的,被称之为存在;反之,凡是尚未成为被形成的物质,或者还不在时间和空间里,并且还没有由于某种机会成为可见的,习惯上被称之为不存在。
第四种方式:只有凭纯思维认识的,才是真正的存在;相反,那些通过产生、通过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而延伸或收缩从而变化着、凝聚着或分解着的东西,是不存在。
第五种方式: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
(四)人的获救。
在爱留根纳关于存在的学说中,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上帝在创造人的同时,把一切事物的观念也臵放在人的心中。
因此,人自身就是一个小世界。
人由于犯罪而失去了自己的存在,成为不存在,但人也可以通过恢复先前的状态而重获存在。
所谓天堂和地狱,都不是具体的地点,都只不过是人的心灵状态罢了。
地狱是因犯罪而感到的痛苦,而天堂则是因德行而感到的幸福。
由此出发,爱留根纳又重复了奥里根的观点:一切存在都是不死的,最终都将回归到创造者上帝那里,甚至魔鬼也可以得救,只不过时间上稍迟一些而已。
辩证法的继承者:北仑加尔。
北仑加尔继承了爱留根纳的理性主义路线,在信仰和理性的关系上,他把理性视为决定性因素,信仰、权威和圣经应当服从理性。
反辩证法代表:达米安。
达米安和持极端立场的德尔图良一样,充满了对世俗学问,尤其是对辩证法的不信任,他认为辩证法这门学科是建立在非常软弱的基础上的,被辩证法学者奉为金科玉律的思维最高法则即矛盾律,并没有绝对效力。
中立代表:兰弗朗克。
他在反对北仑加尔的时候并不反对辩证法本身,而是反对辩证法的夸张,即反对那种否认一切权威、仅仅以理性为圭臬的辩证法。
人物简介:安色尔谟在思想上是兰弗朗克的继承者,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神学家,极端的实在论者,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代表作有《独语》《宣讲》《上帝为什么化身为人》等。
他由于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著称于世。
代表思想:(一)信仰和理性。
作为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安色尔谟极力主张理性应当服从信仰;接受了信仰的人要力求用自己的理智解释信仰,还要用理性来维护信仰,以反对不相信上帝的人。
(二)上帝存在的证明。
安色尔谟以上帝是最完满的为大前提,也就是说上帝是必然存在的,最完满的必然包括存在,所以说上帝是存在的。
三、阿伯拉尔人物简介:法国学者,代表作有《神学导论》《是与非》《我的受难史》》《基督教神学》《认识你自己,或伦理学》等。
代表思想:(一)怀疑与辩证法,阿伯拉尔是12世纪反对迷信权威的勇士,他从怀疑权威出发,依据理性进行研究,最后达到真理;他认为除圣经之外,辩证法即逻辑学通向真理的唯一道路。
(二)概念论。
阿伯拉尔继承洛色林的唯名论传统,坚持个别事物的真实存在,否认共相的客观实在性。
不过,阿伯拉尔不同意洛色林把共相仅看作一种声息,而认为共相是有所指谓的,是人们理智中的概念。
(三)伦理思想。
从唯名论出发阿伯拉尔把善恶归诸个人的意向和良知,然而他认为的善恶标准不在于行动者自以为善,而是以公众的评判为标准。
第二节经院哲学的繁荣背景:(一)一些大学的兴起,在修道制度改革中新产生的弗兰西斯修会和多米尼克修会在学校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二)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兴起和推广。
(三)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奥古斯丁主义的论战。
表现:一、拉丁阿威洛依主义12世纪末13世纪初,以阿威洛依为代表的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开始被大规模地介绍到拉丁世界。
13世纪中期,在号称“哲学家之城”的巴黎大学掀起了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热潮,形成了拉丁阿威洛依主义的中心。
拉丁阿威洛依主义的主将是布拉班特的西格尔。
人物简介:西格尔是巴黎大学艺术院教授,由于自己的激进观点,曾两度受到宗教会议的谴责,最后在教会当局的迫害中死去,主要著作有《论理智的灵魂》和《论世界的永恒性》。
西格尔力图使哲学脱离与神学的内在结合,他宣称,虽然启示包含着完全的真理,但它并不需要与哲学保持一致。
同样,哲学也是一个独立的思维领域。
二、早期弗兰西斯教派:亚历山大和波纳文图拉面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挑战,弗兰西斯教派采取的是坚守奥古斯丁主义的立场。
(一)哈勒斯的亚历山大人物简介:亚历山大出生于英国,青年时代在巴黎大学接受了神学、哲学教育,以后就在巴黎大学任教,并加入了弗兰西斯修会,是弗兰西斯修会第一个取得教授席位的成员,号称“不可辩驳的博士”。
代表作《神学大全》。
代表思想:他的名著《神学大全》进一步促进了经院哲学的系统化。
该书用典型的经院哲学方法编成,首先从神学著作中引出一个问题,然后罗列出所有可能的答案,包括肯定的和否定的、权威的或理性的,最后作出是与否的裁定。
亚历山大是第一个对亚里士多德具有全面知识的经院哲学家,但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却具有浓重的奥古斯丁主义色彩。
(二)波纳文图拉人物简介:波纳文图拉出生于意大利,他青年时代在巴黎大学学习,并加入弗兰西斯修会,毕业后任教于巴黎大学,1257年晋升为神学教授,同年被推选为弗兰西斯修会总会长。
1273年成为枢机主教,被世人誉为“六翼天使式博士”。
代表思想:首先,波纳文图拉哲学的特点是经院哲学与神秘主义的结合。
他虽然吸取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些观点,但其取舍的标准却是不能与奥古斯丁主义发生矛盾。
他甚至认为,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建立在自然宇宙观之上的,与基督教信仰是截然对立的,在根本上必将危害基督教神学。
从奥古斯丁主义立场出发,波纳文图拉认为,世界是上帝按照理念从无中创造的。
其次,波纳文图拉认为万物是上帝的摹本,上帝是借着万物表现出来的,所以人们可以在万物中认识上帝。
他区分了认识真理的三种方式,即象征的、本义的和神秘的。
(三)多米尼克教派:阿尔伯特人物简介:阿尔伯特生于德国的施瓦本,在帕多瓦大学学习了哲学、医学、自然科学,又在博罗克纳大学学习了神学,后加入多米尼克修会,成为该修会在德国的分会长。
有“伟人”、“全能博士”之誉。
阿尔伯特著作的大部分是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著作的注释,此外还写了《被造物大全》、《神学大全》和一些争辩论文。
代表思想:(一),在上帝与万物的的问题上,阿尔伯特认为,上帝是最高的无限实体,是不被创造的光;一切被创造的实体都是由本质和存在结合而成的。
(二)、在共相与个别事物的问题上,共相作为事物的本质不依赖于事物在时空世界中的实现,因而是在物之先;本质具体化为万事万物,因而是在物之中;我们的普遍概念以其普遍性是一种思想产物,因而是在物之后。
(三)、关于哲学与神学的关系,他认为,哲学的问题只能以哲学的方式来处理;神学问题只能以神学方式处理。
四、托马斯〃阿奎那人物简介:托马斯〃阿奎那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阿奎诺地区,托马斯继承老师阿尔伯特的思想路线,不顾教会保守势力的反对,适应时代的新思潮,极力主张用亚里士多德哲学取代作为教会理论支柱的奥古斯丁式柏拉图主义,在激烈的争论中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成为经院哲学最重要的代表。
托马斯一生著述卷帙浩繁,除了为亚里士多德著作作了大量注疏外,他的代表作有《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等。
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3位教会圣师之一。
死后被封为“天使博士。
“主要思想:(一)哲学与神学。
托马斯从阿尔伯特的思想出发,既不同意奥古斯丁主义把哲学混同于神学的作法,也不同意拉丁阿威洛依主义把哲学和神学分成两个毫不相干的领域的“双重真理论”,而是力图论证哲学与神学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统一的关系。
(二)存在、本质及其他。
在托马斯看来,存在是一个发生的过程,是一个现实的过程,是指在现实中有某个东西与某个概念或某种论断相对应。
而本质则是我们对某个事物形成表象所必需的东西,是使某事物成为该事物的东西。
在一切被创造的事物那里,存在与本质都是不同的规定性。
一物的存在必然包含其作为该物存在的本质,否则它就不是作为该物存在。
但却不能反过来说,一物的本质必然包含其存在。
一事物就其是某事物而言,是现实的存在;就其能够变化为其他事物而言,是潜能的存在。
因此,所有的事物都是潜能与现实的统一。
唯有上帝不是潜能。
一切被创造的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但一切变化都有一个不变的基础或曰主体,这就是事物的实体。
一切有形物体都是形式与质料的结合。
形式是事物的内在作用因,是构成事物性质的原则,而不是事物的外部形象。
形式是统一的,每一个实体在一定的时刻只能具有一个形式。
(三)上帝存在的证明。
托马斯一共提出了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方式,后人简称之为通向上帝的“五路”。
1、第一推动者的证明。
2、第一作用因的证明。
3、必然存在者的证明。
4、从存在的等级出发的证明。
5、事物最高指挥者的证明。
(四)灵魂与认识。
托马斯哲学的另一重要内容,是他关于人的灵魂及其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