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专题

中国经济专题

➢ 农民转移到城市后,土地还留在农村,所以没有转移的农民就可以在农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 单个农场的生产和市场供应量,从而进一步增加收入。
➢ 在人口总量和收入水平增加的情况下,对农产品的需求会继续增加。 ➢ 农民工在城市里开拓视野,接触到新的知识与技术,就有可能把一些有用的信息与外部资源带
回农村,促进家乡的农业发展。 统一市场和地区差距的解决 ➢ 针对农产品的特性,唯一能够长期保证农民收入得到改善的途径就是减少农民数量。就中国现
2. 技术: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1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
(Francis Bacon认为使欧洲从黑暗的中世纪转变为现代世纪的发明是纸张、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但 是他不知道这些都是中国发明的)
3. 中国是世界上最工业化的国家,11世纪时年产15万吨铁,产量为欧洲的6倍。
4. 社会经济制度: 土地私有,高度的社会分工,劳动力自由流动,高效运行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
(以上均根据平价购买力计算)
“不出10年,中国就将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和印度只能屈居第 二、三位”。
--- BusinessWeek(2005/1)
对中国未来的乐观估计
12 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预言75年后全球总量最大的经济
中国:7位 (R. H. Coase、M. Friedman、L. R. Klein、H. M. Markowitz、
工作简历: 1987-19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 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1993年,任国务院 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2008年, 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 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林毅夫的课堂
本专题的内容更框架
1·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面临的 主要问题
美元); 国家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 14.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7.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7.1% 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7年的44.9%;
数据出处:《数字中国30年:改革开放3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杂志社,2008年12月出版。
商业周刊:“双雄 记”
20世纪美国的崛起以及21世纪中国的崛起
美国实际人均GDP增长:1820-1913年间每年平均1.5% 中国实际人均GDP增长:1980-2004年间每年平均8.2% 占全球GDP的比例
美国1820年为1.8%;1913年18.9%;1950年27.3% 中国1980年为3.2%;2004年13.0%;2015年20.3%
林毅夫:日本从1960年开始,用28年时间在1987年人均收入赶上美国。如果中国在 2030年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1/5,那就意味着中国从现在起每年的经济增长要维持在 9%;..加上汇率升值的因素,30年后中国的人均收入很可能达到美国的40%甚至50%。
经济增长的潜力
A
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
B
产业结构升级
What kind of resource allocation mechanism is required? National plan Administrative control and allocation
What kind of micro-management system is required? Urban Industrial/commerce :
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
国有企业改革与“自生能力”
国有企业的问题 难点在于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目前全国拥有4000—5000
家大型国有企业,这些大型国有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委托 -代理问题。 对于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思路,必须由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 离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的问题入手。 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要摆在消除国有企业政策性负担的 方法上。 首先,在消除国有企业的社会性负担方面,冗员和养老金这两 项负担都必须由国家负责。 其次需要剥离企业的战略性负担。
不确定:1位 (Joseph E. Stiglitz )
——Wall Street Journal, 2004.9.27
“中国的世纪:未来属于中国吗?” —— Newsweek
“至多到2025年,BRIC(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所谓的“金砖四国”)就 将占其全球经济的30%,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则会从目前的20%加大到40%; 到2050年,中、印、巴西和俄罗斯将分别是全球第一、三、五、六大经济体” (Dominic Wilson, 2006;次年,把2050年提前到2035年)。
这个冒着身家性命危险带头实行了 “大包干”的人说:这是逼出来的, 不 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不改革只有死 路一ht条tp:/”/ne,ws.这red也net正.cn是/c/2邓008小/01平/16反/14复207告58.诫htm 人们的话。
安徽小岗30年变迁:严宏昌的家庭史
2008年10月16日12:32
1978年复,安徽大旱,这年夏收分 麦子,凤阳县小岗村每个劳动力才 分到3.5公斤。全队18户,只有2户 没讨过饭。队里严国昌等几个老人 找到生产队长严俊昌商量:再这样下 去不行了,得想想办法。办法就是 不吃大锅饭!副队长严宏昌再也不想 出去要饭了。1978年秋天,严宏昌 联合18户人家搞了大包干。“我豁 出 去了,要是我被抓起来,村上人会 养活你们娘几个儿的。”他很悲壮地 对自己的婆娘说。
——Goldman Sachs
当下中国与起飞的日本
中国和日本主要发展指标的比较
Life Expectancy (years)
Infant Mortality Rate (per thousand)
Primary Sector as a Share of GDP (%) Engle’s Coefficient in Urban Areas (%) Per Capita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kwh)
China Female
72 (1998) 31 (1999) 15.9 (2000) 39.2 (2000) 1071 (2000)
Male 68
Japan Female
72.9 (1965) 30.7 (1960) 16.7 (1959) 38.8 (1960) 1236 (1960)
Male 67.7
2008年为第3位; 人均GDP:年平均增长8.6%;人均国民收入从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为2007年的2340美元; 进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17.4%,从全球第29位升为仅次于美、德的第3位 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67亿美元上升为2007年的1.53万亿美元(全球第一,2008年为2万亿
1.剩余少,资本短缺,资金价格高 2.出口少,外汇短缺,价格高 3.剩余少,分散,资金动员难
“三位一体”体系的形 成
What kind of macro-policy environment is required for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ntensive industries? Interest rate policy Exchange rate policy Raw material price and wage policy Living necessity price policy
K. J.
Arrow、 Robert M. Solow、William F. Sharpe )
美国:2位 (Clive WJ Granger、 Vernon L.Smith )
欧盟:1位 (George A. Akerlof )
美国或欧盟(俄罗斯是否入欧盟):1位 (John F. Nash Jr. )
中国经济专题
林毅夫
作者简介
林毅夫,男,原名林正义(到大陆后改名)于 1952年10月15日出生于台湾宜兰县,籍贯: 福建省漳州市。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历: 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台湾政治 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78;北京大学 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美国芝 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美国耶鲁大学 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
2·李约瑟之谜和中国历史的兴衰 3·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4·合作化运动和中国的农业发展 5·改革前的中国经济发展
6·比较优势战略和经济发展
7·农村改革的成就和问题 8·城市改革的成就和问题 9. 国企和金融改革 10·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
第一讲 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增长奇迹(1978-2007) 经济总量(GDP):年平均增长9.8%,30年增长了15倍以上;全球排名从第10位升为第4位,
Ownership. Corporate management system
农村政策 统购统销 合作化运动 地区粮食自给自足 城乡隔绝的户口制度
从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上述体制就建立起来
三年自然灾害 (1959-1961)
资料来源:曹树基《大饥荒:1959-1961年的中国人口》,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
有情况来看,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的问题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 要素价格均衡理论——如果两个不同的地区进行自由贸易,在没有交易成本,交通运输成本和
耗损成本理想的状况下,依靠产品贸易可以使各种要素的价格趋向均衡。 ➢ 为了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异,必须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市场,消除对各种要素价格的扭曲,让各地
C
技术进步
D
制度的完善
1 资源与环境问题



3 投资过热问题


4 腐败问题


5 教育问题
第二讲:李约瑟之谜和中国经济由盛而衰的原因
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成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