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A R T EDUCATION RESEARCH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分析□邢家严摘要: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有其根源,当代艺术亦是如此。
近年来,我国当代艺术发展迅速且日益繁荣,这与其根植的本土 文化有着#■大的关系。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拥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特色鲜明的民族特征。
当代艺术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并形成 自己的特色,就需要厘清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从中获得启发,进而促进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当代艺术传统文化借鉴传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 当代艺术的重要性,并在多个艺术领域引入传统文化元素,获得 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回顾国内的艺术领域,不管是书法、绘画,还是戏曲、影视等,经典的艺术作品无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 髓。
当代艺术发展至今,不管是反思还是展望,艺术工作者都需 要冷静思考当代艺术的未来走向,尤其是其与传统文化之间的 关系。
一、 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集多领域的精神性文化和制度性 文化于一体。
从整体上来看,传统文化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 是人文精神,即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与追求,追求人与 自然的和谐;二是伦理本位,即源自家庭与亲子之间的血缘关 系,并涵盖了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维持倚重礼俗。
当代艺术是指具有现代精神与现代语言的当前艺术。
中国传统 文化中饱含的艺术理念与美学思想,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如,当代艺术设计就受到传统设计美学思想的影响,艺术 设计工作者往往从传统绘画、戏曲、刺绣等诸多传统艺术中汲取 精华,传统文化为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与精神资源。
我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折射出多姿多彩的人生 百态,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传统文化中丰 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绝佳的创作素材。
因此,当代艺术的发展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
二、 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互相关联传统文化是当代艺术创作的基础,当代艺术是对传统文化 的弘扬与再发展,两者互相关联、不可分割。
我国传统文化是华 夏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发展的文明成果,是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 见证,也是对传统人文精神与价值体系的彰显。
当代艺术的发 展离不开传统文化,艺术创作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
1.当代艺术创作须根植于传统文化中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都要服务于民众,用以满足民众的精 神需求。
民间艺术通常采用朴素的艺术表现形式满足劳动人民的精神需求与审美需要。
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包括气 势恢宏的长篇史诗,诗情画意的词赋,技艺精湛的绘画,集高度 审美与深厚内涵于一体的戏曲艺术,以及色彩斑斓且极具地域 特征的民俗艺术,等等。
诸如此类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当代 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
怎样正确面对传统文化,并从 传统文化中发现能够为我所用的东西,是当代艺术工作者必须 思考的重要问题。
当代艺术工作者要想从传统中汲取文化资 源,就需要对传统文化有整体且细致的认知,明白传统文化的内 涵与本质,将有用的文化资源以现代化的艺术表现方式来体现。
做到以上这些,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2.当代艺术创作的本土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当代艺术创作依附于当代文化语境,同时与传统文化中特 定的语境相联系,可以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各种创作符号和极 富内涵的意境。
当代艺术创作以现代艺术创作手法回归传统,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变、升华为当代艺术创作的条件与动力,扩大 了当代艺术创新、创造的空间。
当代艺术创作要在给人以强烈 视觉冲击的同时,又能够给人触及内心深处的感动,如此才可谓 成功的艺术创作。
当代艺术创作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造 型、表现方式、思想观念等。
通过传统文化中的特定语境激发艺 术创作者的灵感,然后采用重构、联想、隐喻等多种艺术表现手 法,将传统转换为可视的各种符号语言,可以实现当代艺术创作 与传统文化精髓之间的融合。
剪纸雕塑小品是近年来较为流行 的公共景观艺术装饰,多以民间剪纸艺术为原型,通过现代雕塑 手法将其艺术形象予以再现,将传统文化中的雅致融入现代装 饰艺术。
“高雅、别致”的审美倾向实质上遵循了老庄思想中的 “恬静”“淡泊”的观念,而类似剪纸雕塑小品的当代艺术作品,就 是将当代艺术创作本土化,这也是尊重我国古典美学雅俗观的 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影响深远,就当前的 形势看来,可以看出立足于当代且回归传统的艺术家群体对于 传统文化延续的表现。
一是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精神的延续。
当(下转第59页)57浅谈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方辰摘要: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相互依存,两者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绘画者如果要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就必须借助中 国山水画的语言形式。
语言形式的确立主要源于绘画者在大自然中寻找美的积累过程,而写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因此,通过写生 才能使作品体现出创作意识,将中国山水画变得笔酣墨饱、出神入化。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写生创作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是创作的关键条件,写生被认为是艺术 创作最有效的方法。
生活是艺术的来源,绘画创作者通过写生 反映当时的生活。
如,唐代画家张璨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 源”的理论,清代石涛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
由此可 见,中国山水画的写生不是以筒单的情景再现为目的,而是需要 创作者通过长期的观察、探索自然,在发现生活细节的基础上创 造出妙不可言、耐人寻味的中国山水画作品。
一、 写生中的形是山水画创作的前提条件中国山水画创作是通过临摹入门的。
学习者通过临摹可以 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绘画技巧,掌握绘画要领,完善自身的绘画表 现手法。
在具体的绘画过程中,大量写生更容易提升造型能 力。
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必须先解决“形”的问题。
古人所说 的“应物象形”,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在中 国山水画作品中,形在则神在,形、神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因此,在山水画创作中,写形就是写神,作品中形的构成就是其 神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山水画写生过程中,只有做到“胸中有丘 壑”,才能创作出生动的作品。
绘画者在中国山水画写生过程中 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观察描绘对象的形,并通过分析清楚地记 住其形的特征,从而将其形完整地描绘出来。
中国古代提出了 “形似”与“神似”的绘画标准。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古之画或能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 难可与俗人道也。
”“离形得似、妙合自然”是传统中国山水画长 期以来一直遵循的形神兼备的标准。
因此,在山水画写生过程 中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形,这是山水画创作的前提条件。
二、 写生是山水画创作的必经之路纵观中国绘画史,不难发现,历代山水画家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往往居住在名山大川附近。
他们创作的作品中都表现出 了当地的山石特点,这是历代山水画家在观察、探索大自然中领 悟的创作方法。
古人提出的“师古人”和“师造化”虽然看起来是 两件事,但是两者并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历代山水画家所创 造出来的绘画技法,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观察、探索 大自然中不断提炼出来的。
虽然历代山水画家积累了丰富多样的绘画技法,但我们想要在他们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就需要“师造化”,多写生。
正如画家黄宾虹所说:“写生只能得山川之骨,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闭目沉思,非领略其精神不可,余游雁荡过 瓯江时,正值深秋,对景写生,虽得图甚多,也只中瓯江之骨耳。
”这充分体现了写生是“师造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体验生活的重 要过程。
如,李可染的《月牙山图》等名作,就是他在与大自然的 交流中创作的。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方式多种多样,没有一个固 定、统一的写生模式,绘画者可以具体地对物体进行细致的描 画,也可以只画物体大概的轮廓。
如果写生的时间不足,可先观 察所要描绘的景象,并把所见所闻记下来,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回 忆所见所闻并将其描绘下来。
绘画初学者往往因对自然现象和 具体的物体缺乏描绘经验而无从下笔,这就需要初学者重视写 生。
绘画初学者描绘的对象可以是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等不同 的事物,这样的写生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山水画造型能力,还可以 让他们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景物,通过反复地观察、理解,深刻 地认识事物的特点,让他们用心体会大自然的美。
通过长时间 的训练,他们才能达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的状态,才能 更好地抓住大自然中的物体形象和环境特征。
大自然变幻莫 测,风霜雨雪、行云流水,总是千变万化的。
这些自然现象往往 是转瞬即逝的。
所以,绘画者难以立即将它们记录下来。
这些 现象需要绘画者仔细观察,了解自然中的美,并在脑海中确立物 与物之间的组合关系,对表现它们要有大致的构图安排。
在中 国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绘画者不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还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这样才能在大自然中捕捉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美景。
而这种能力是需要绘画者不断通过写生锻炼 的。
大自然是中国山水画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绘画者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需要运用通过写生所积 累的生活素材。
换言之,绘画者只有在大量写生的基础上,才能 够创作出完整的山水画作品。
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是非常复 杂的,因为创作不仅是一种技巧表现,更是一种思维观念的表 达。
如,在中国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绘画者需要考虑怎么组织、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