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触电人身损害纠纷案件无过错方的责任认定

触电人身损害纠纷案件无过错方的责任认定

触电人身损害纠纷案件无过错方的责任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3条“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因高压电造成人身损害的案件,由电力设施产权人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但对因高压电引起的人身损害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按照致害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原因力确定各自的责任。

致害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致害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则承担相应的责任。

”的规定。

在处理涉及如触电人身损害纠纷等高危作业致人损害案件时应适用无过错原则。

根据该原则处理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时作为被损害方的受害人,其自身过错又将如何确定其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受害人(行为人)无论是否主观有无过错责任均不承担责任?否,现行法律的规定充分反映了法律对人文的关怀和兼顾公平正义的要求,同时也反映行为对结果负责的基本责任原则。

这里以一个案件的处理来分析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对其责任承担的影响。

陈某系某企业的职工系钓鱼爱好者。

2007年6月7日其持鱼杆到麻江县碧波乡钓鱼,在钓鱼过程中陈某未收杆转移钓鱼场地,当其穿过属麻江县供电局所有的架空高压线时,鱼杆触碰高压输电线,由于鱼杆为良导体的碳素材料鱼杆,持杆人陈某当场触电身亡。

陈某家属经向麻江县供电局索赔未果,遂向麻江县人民法
院起诉,要求法院依无过错责任原则确定供电局的赔偿责任。

而麻江县供电局则以张某明知碳素鱼杆系导电良导体,仍未收杆而穿行于高压输电线下,而输电线的架设完全符合电力规程要求,其无任何过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为主要理由抗辩原告的诉讼请求。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供电局架设的高压导线距地面距离符合技术规范。

陈某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明知碳素材料鱼杆导电,应当知晓手持鱼杆行走有可能会碰上高压线,同时应当意识到危险的存在,然而其疏于对自身安全的保护意识,行走时不将鱼杆收缩,放任损害结果的发生,最终导致自身被电击死亡的严重后果,其损害结果应视为故意造成。

故驳回了陈某家属的诉讼请求。

陈某家属不服,以与起诉同样的理由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判适用法律错误,应依无过错原则处理双方的纠纷,故撤销原判,判决由麻江县供电局承担赔偿陈某家属30%的损失的责任。

从本案的处理上看,原审法院在处理本案定性是准确的,但是在适用法律时错误的适用了除外情形,即认为陈某系故意(间接故意)触电而亡,麻江县供电局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对此,陈某的行为在主观意识上究竟是不是故意是正确处理本案的前提。

对此,我们有必要分析陈某对可能发生的损害结果持何种的心理态度。

首先应正确认识民事上的主观过错法律定义(即民事法律意义上的故意和过失)。

故意是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损害结果已经预见,希望或放任损害结果的发生所持的心理态度。

而过失是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损害结果应当预见但是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是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损害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损害结果的发生而所持的一种心理态度。

两相比较可以看出故意和过失的区别主要是看行为人对自己
的行为可能造成的损害结果持何种心理态度。

故意是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持希望或放任心理态度,既行为人他主观上并不反对损害结果的发生,这种损害结果的发生是行为人主观意识通过其行为的具体表现。

而过失则是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在主观意识方面持反对态度,即从行为人主观方面看其是不愿意损害结果的发生的,而不管他是否已经预见其行为的危害性。

当事人的主观意识对损害结果的态度决定其主观意识是故意或过失。

即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何种心理态度决定行为人主观上是故意还是过失。

本案陈某客观上实施了危险行为从而导致鱼竿导电致其触电死亡,但是其主观上是不希望死亡结果发生的,因为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二)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的规定,如果要证明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这一故意心理态度,在事实认定上要适用证据倒臵规则,即应由供电作业人举证证明陈某故意用鱼竿触碰电线,但是根据供电局的举证,其并未举证证明鱼竿触碰电线是陈某故意行为,其在诉讼中所举证据只是其架设线路符合技术规程,供电部门并未提交陈某故意触电导致人身损害方面的证据,不能举证证明陈某触电人身损害是故意所致,故应由供电部门承担触电人身损害的无过错赔偿责任。

原审法院在认定陈某行为时,并无证据证明陈某是故意行为,主观推断认定陈某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损害结果但是放任损害结果的发生,即构成故意的心理意识,判决驳回了陈某家属的诉请。

这反映了原判混淆了当事人主观过错确定赔偿责任主体。

无过错责任成就时是否就意味着应当由供电部门承担全部损害赔偿责任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因高压电造成人身损
害的案件,由电力设施产权人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但对因高压电引起的人身损害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按照致害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原因力确定各自的责任。

致害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致害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则承担相应的责任。

”的规定。

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应审查损害结果发生的原因,要根据损害结果原因来确定承担责任的大小,即要审查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原因及导致损害结果作用的大小来确定,即要审查原因有几个,若有几个原因还要看各原因力的大小导至损害结果程度。

根据本案查明的事实,陈某明知其所持鱼杆导电(在鱼杆上有特别警示“导电小心”)。

为图方便,在转移钓鱼地点时未收杆也未注意经过的路途上方有高压线跨越,结果在经过高压线下方时,鱼杆触及高压输电电线路导致陈某触电身亡。

从客观方面看陈某持杆触电的原因在主观上认为鱼杆不会触及电线,为图省事,未收杆行走,同时也可能存在其未注意到在路途上方在高压线线路。

他属于哪种心态,因其死亡无法查清。

但是其触电损害结果可因其主观方面的认识的改变而可以避免,如果陈某非因其非意识的积极行为,触电损害后果是可以避免的。

这可以判断出陈某主观方面存在重大过失,由于陈某主观方面存在重大过失,则其相应地对损害结果的发生应承担主要责任。

故陈某应对损害结果承担主要责任,而供电部门由于其根据法律的规定的无过错责任应承担责任。

从责任划分的角度来看,损害结果由于是可以避免,供电部门无法举证陈某行为为故意,只能根据是损害结果推定陈对损害结果负有重大过错,故由其应承担主要责任。

中院二审作出了陈应承担主要责任,供电局对陈的人身损害承担30%损失的改判结果是恰当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