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必考题)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枚硬币的秘密冬天最冷的时候,我带女儿坐公交车到图书馆。
这样既可以学知识,又能取暖。
回来后,女儿却变得有些奇怪——以前是七点半出门去上学,现在却提前到七点。
以前是三催四叫,现在是自己定闹钟,到点儿就爬起来,一分钟都不赖床。
而且,每次出门前,她都要从储蓄罐里拿出一枚硬币攥在手心里。
坐公交车有IC卡,早饭在家吃,口袋里也有零花钱,女儿要这额外的一元钱干什么?我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女儿却神秘兮兮地说:“这是个秘密!”我欲拿家长的身份压她,想想又觉得不妥。
女儿十岁了,有一点自己的小秘密也很正常,再说了,一元钱能干出什么坏事来?星期天,女儿缠着我去图书馆。
孩子求知若渴,我自然乐意奉陪。
天气依然寒冷,我和女儿全副武装准备出门。
当然,女儿依然没有忘记准备一元硬币。
我没有“打草惊蛇”,反正我全程奉陪,倒要看看她到底用那一元钱干什么。
坐上公交车,半小时后下车,我径直往图书馆的方向走,却发现女儿快步走到路边.用一元硬币从一位卖报老人手里买了一份报纸。
然后,她笑意盈盈地跑到我身边,冲我做个鬼脸。
我责怪她浪费,既然去图书馆,自然有免费的报纸,干嘛还要多花钱?女儿低下头,似乎在做思想斗争。
片刻后,她抬起头说:“妈妈,其实我已经连续买了一个冬天的报纸,都是在这位老人那儿买的。
你上次带我来图书馆时,我就注意到了他。
那么冷的天,他还站在寒风里,不停地跺着脚。
我想,我多买一份报纸,他就可以早点回家休息了。
”女儿的话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回头看了一眼那位老人。
他穿着破旧的军大衣,头发已经花白,背也有些佝偻,手里抱着一大摞报纸,正满眼期待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原来,女儿整个冬天提前半小时起床,就是为了绕道来买报纸?我虽然同情卖报的老人,但更心疼女儿。
于是帮她出主意:“你可以买一份报纸给十份的钱啊。
”女儿连连摇头,说:“不行,那样太伤人自尊了!”我说:“那你每次拿一元硬币,不是很麻烦吗?你拿张大钞,不找零不就行了吗?”女儿惊呼:“那和给钱有什么区别?老人心里肯定愧疚我每次拿一元硬币,其实就是不想让他脱掉手套找零钱,这样会很冷的。
”我久久地看着女儿那张稚嫩的小脸,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我很庆幸当初没有粗暴地责问她。
她有一颗金灿灿的心,温暖了别人,也温暖了我。
我紧紧将女儿搂在怀中,感觉微风拂面,春天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1.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意思。
1.打草惊蛇:____________________2.打破砂锅问到底: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带女儿坐公交车到图书馆。
回来后,女儿变得有些奇怪的原因是()A.以前是七点半出门去上学,现在却提前到七点。
B.以前是三催四叫,现在是自己定闹钟,到点儿就爬起来,一分钟都不赖床。
C.为了帮助卖报纸的老人而宁愿绕道去买报纸。
3.女儿她到底用那一元钱干了什么?正确的选项是()A.女儿快步走到路边,用一元硬币从一位卖报老人手里买了一份报纸。
B.女儿用一元硬币去图书馆看书。
C.女儿用一元硬币去坐公交车。
4.“我很庆幸当初没有粗暴地责问她。
”你认为作者庆幸的原因是()A.我感觉微风拂曲,春天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B.女儿有一颗金灿灿的心,温暖了别人,也温暖了我。
C.其实女儿已经连续买了一个冬天的报纸,都是在这位老人那儿买的。
5.句子与描写方法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女儿连连摇头,说:“不行,那样太伤人自尊了!”(语言描写)B.他穿着破旧的军大衣,头发已经花白,背也有些佝偻,手里抱着一大摞报纸,正满眼期待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外貌描写)C.我想,我多买一份报纸,他就可以早点回家休息了。
(心理描写)6.阅读是写作的桥梁。
你从《一枚硬币的秘密》中提炼出的自己的阅读感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请认真阅读下列选文,完成问题。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
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
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
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
”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牛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牛?”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
”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牛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牛不具备的。
”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牛,你值得批评呀!”其实,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这样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
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
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
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
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牛,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1.根据文意,第2段划横线处应填写的最恰当词语是()A.认真B.坦然C.乐意2.开头引用墨子严厉批评耕柱子的故事,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2段划线的三个句子,它们的句序能调换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这篇短文中你明白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理解。
菊有黄花①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②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
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
一大丛一大丛的。
③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有过日子的逍遥。
晋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
以至后来的人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
陶渊明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
菊不朽,他不朽。
④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
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
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
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
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仿佛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
⑤乡人们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
菊花兀自开放、兀自欢笑。
与乡人各不相扰。
蓝天白云,天地绵亘。
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般的心,天真烂漫。
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⑥那时,家里土墙上贴着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
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奇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
后来,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们围观。
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着。
⑦现在思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⑧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
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
老人们心细,摘了它们晒干,做菊花枕。
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
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
我在暗地里羡慕过,曾决心给自己也做一只那样的枕头。
然而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了这事。
⑨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
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⑩周日逛衔,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
是菊花,摆在那里卖。
泥盆子装着,一只盆子里只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颜色也多,姹紫嫣红,千娇百媚。
我还是喜欢黄色的。
《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可见,菊花最地道的颜色还是黄色。
⑪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1.整体感知全文,概述作者围绕“菊”写了“我”的哪些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2.“采菊东篱下”是晋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陶渊明的诗句,后面一句诗句是“_____”。
3.下面的句子写的生动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1)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对世界,有初相见的懵懂和憧憬。
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说说文章最后“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这一句话的含义与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时间即生命①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地移动,每移动一下就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
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撕下一张就表示我们的寿命缩短了一天。
因为时间即生命。
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有人珍视他的时间。
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实自已,帮助别人,使生命有意义不虚此生,那么就不可浪费光阴,这道理人人都懂。
可是很少有人真能积极不懈地善于利用他的时间。
②我自已就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一个人。
我不打麻将,我不经常听戏、看电影,几年中难得一次,我不长时间看电视,通常只看半个小时,我也不串门子闲聊天。
有人问我:“那你大部分时间都做了些什么呢?”我痛自反省,我发现,除了职务上的必须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动之外,我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了。
我应该中精力,读我所未读过的书,我应该利用所有时间,写我所要写的东西。
但是我没有这样做。
我好多的时间都稀里糊涂地混过去了,“少壮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例如我翻译莎士比亚,本来计划于课余之xiá()每年翻译两部,二十年即可完成,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国是懒。
翻译之所以完成,主要是因为活得相长久,十分惊险。
翻译完成之后,虽然仍有工作计划,但体力渐衰,有力不从心之感。
假使年轻的时候鞭cè()自己,如今当有较好较多的表现。
然而悔之晚矣。
④再例如,作为一个中国人,经书不可不读。
我年过三十才知道读书自修的重要。
我批阅,我圈点,但是恒心不足,时作时辍。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打过矣”,我如今过八十,还没在接触过《易经》,说来惭愧。
史书也很重要。
我出国留学的时候,我父亲买了一套同文石印的前四史,塞满了我的行李箱的一半空间,我在外国混了几年之后又把前四史原封带回来了。
直到四十年后才起勇气读了《通鉴》一遍。
现在我要读的书太多,深感时间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