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脚手架基础知识

脚手架基础知识


最大长度(mm)
横向水平杆
其他杆
2200
6500
剪刀 撑
护栏
挡脚板
脚手板
连墙杆
小横杆
大横 杆
横向扫 地杆


钢管:立杆、水平杆(纵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扫地杆)、栏 杆、斜撑、抛撑、剪刀撑、连墙杆
2、扣件
用可锻铸铁或铸钢制作,质量和性能符合《钢管脚手架扣件》(GB 15831) 规定
分为:直角扣件、回转扣件、对接扣件。
对接扣件 —竖管的接长
直角扣件 —连接垂直的
的钢管
旋转扣件:连接平行(搭接)或相 交的钢管
防滑扣件:根据抗滑要求增设的非 连接用途扣件
3.底座和垫板: 设于每根立杆底部做垫件
垫板
底座
4、脚手板
竹笆脚手板
可用钢、木、竹材料制作, 每块质量≤30Kg。有防滑 措施
(1)架设于专用悬挑梁上; (2)架设于专用悬挑三角桁架上; (3)架设于由撑拉杆件组合的支挑结构上。
支挑结构有斜撑式、斜拉式、拉撑式和顶固式等多种。 ③.悬吊脚手架:悬吊于悬挑梁或工程结构之下的脚手架。 ④.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简称“爬架”):附着于工程结构依靠自身提升设备实
现升降的悬空脚手架。 ⑤.水平移动脚手架/门式脚手架:带行走装置的脚手架或操作平台架。
3h
3 la
2h
3 la
3h
3 la
每根连墙杆 覆盖面积
(㎡) ≤40
≤27
≤40
注:h——步距;la——纵距。
2)连墙杆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平设置,并靠近主节点,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 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应采用其他可靠 措施固定。
宜优先采用菱形布置,也可采用 方形、矩形布置。
离 应用: 脚手架、支撑架、栈桥等
常见类型:
① 单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 只有一排立杆,横向水平杆的一端搁置固定在墙体上
② 双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 由内外两排立杆和水平杆等构成的
③ 满堂扣件式钢管脚手架 纵、横方向≥三排立杆+水平杆、水平及竖向剪刀撑、扣件等构成。
④ 满堂扣件式钢管支撑架 纵、横方向≥三排立杆+水平杆、水平及竖向剪刀撑、 扣件等构成的承
4.1 脚手架
4.1.1 脚手架基本知识 一.脚手架的作用与分类
1.作用: ①堆放材料, ②工人操作台 2.分类:根据与施工对象的位置关系,支承特点、结构形式及使用的材料划分。 按与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分:
①外脚手架:沿建筑物外围从地面搭起,用于外墙砌筑和外装饰施工。主 要形式有多立杆式(应用最广)、框式、桥式等。
5.剪刀撑
1)每道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宜按下表确定:
剪刀撑斜杆与地面的倾角 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最多根数
45° 7
50° 6
60° 5
斜杆与地面的倾 角宜在45°~ 60°之间。
每道剪刀撑宽 度≥4跨,且 ≥6m;
横向扫地杆:约束立杆底 端在横向发生位移。 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 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纵向扫地杆:约束立杆底端 在纵向发生位移。 在立杆内侧,用直角扣件固 定在距底座上皮≤200mm处立 杆上。
②.靠边坡上方立 杆轴线↔边坡距离
≥500mm。
①.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 时,将高处纵向扫地杆向低 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 低差≤1m。
2)作业层上非主节点处的横向水平杆,宜根据支撑脚手板的需要等间距设置, 最大间距≤ ½×纵距。
3)当使用冲压钢脚手板、木脚手板、竹串片脚手板时,双排脚手架的横向水 平杆两端均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纵向水平杆上; 单排脚手架的横向水平杆的一端,应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纵向水平杆上,另一 端应插入墙内,插入长度不应小于180mm。
斜杆:与地面夹角:45°~ 60°
连墙杆:二步三跨/三步五跨设,水平和垂直间距 均≤6m(50m以上垂直间距为4m)。
(二)脚手架各构件作用及设置
作用于脚手架的荷载: 1.永久荷载 单排架、双排架与满堂脚手架: 1) 架体结构自重:包括立杆、水平杆、剪刀撑、扣件等自重; 2) 构、配件自重:包括脚手板、栏杆、挡脚板、安全网等防护设施自重。 满堂支撑架: 1)架体结构自重: 2)构、配件及可调托撑上主梁、次梁、支撑板等的自重。 2.可变荷载: 单排架、双排架与满堂脚手架: 1)施工荷载:作业层上的人员、器具和材料等的自重; 2)风荷载。 满堂支撑架: 1)施工荷载:作业层上的人员、设备等的自重; 2)支撑荷载:结构构件、施工材料等的自重;3)风荷载。
力支架。架体顶部进行钢结构安装等(同类工程),其施工荷载通过可调托 撑轴心传力给立杆。
⑤ 开口型脚手架 沿建筑周边非交圈设置的脚手架;呈直线型的为一字型脚手架
⑥ 封圈型脚手架 沿建筑周边交圈设置的脚手架。
项目名称
结构脚手架
单排
双排
装修脚手架
单排
双排
双排脚手架里立杆离墙面的距离

0.35~0.50

小横杆贴近立杆,相邻立杆间根据需要加设1~2 根;横杆外伸0.5米;
脚手板操作层:设2道护栏,上栏杆高度1.1米, 下栏杆高度0.2~0.3米;挡脚板高180mm;
剪刀撑:架高≤35m在两端设置,另在中间每隔 12~15m设一道;架高≥35m沿两端、转角处起每隔 7~9根立杆设一道,剪刀撑间距12~15米
3.脚手架的使用要求
① 材料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② 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 ③ 搭拆简单,搬运方便,能多次周转使用。 ④ 脚手架地基有足够大的承载力; ⑤ 严格控制使用荷载,保证有较大的安全储备。 ⑥ 有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 ⑦ 有适当的宽度、步架高度、离墙距离、能满足工人操作、 材料堆放和运输需要。 每次搭设脚手架高度为1.2米±,称为“步架高度”、“墙体 可砌高度”
建筑施工技术
4.砌体工程
4 砌体工程
4.1 脚手架 4.2 垂直运输设施 4.3 砌筑工程 4.4 外墙保温工程
知识目标:
1.掌握地基的处理方法、适用范围、施工要点和质量检查 2.熟悉桩基础的施工工艺;掌握桩基础的质量验收标准及检测方法
难点与重点:
1.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及施工顺序 2.桩基础的施工工艺
(3)立杆必须用连墙杆与建筑物可靠连接
连墙杆:连接脚手架和建筑 物。 作用:承受并传递荷载,防 止脚手架横向失稳。
(4)立杆接长:顶层顶步可采用搭接,其余各层各步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 件连接。
立杆上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
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设置在同步 内;
同步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邻接头在 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 ≥500mm;
搭接铺时,接头必须支在横向水平杆 上,搭接长度≥200mm,其伸出横向水 平杆的长度≥100mm。
3)自顶层作业层的脚手板往下计,宜每 隔12m满铺一层脚手板。
4.连墙杆
1)连墙杆数量设置应满足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下表规定:
脚手架高度
双排 单排
≤50m >50m ≤24m
竖向间距(h)
水平间距 (la)
一字型、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杆,连墙杆垂直间距≤建筑层高, 且≤4m。
3)架设高度<24m时,用刚性连墙杆,亦可采用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 接方式。
严禁使用仅有拉筋的柔性连墙杆。
4)架设高度≥24m的双排脚手架,必 须采用刚性连墙杆与建筑物可靠连接。
5)脚手架必须配合施工进度搭设, 一次搭设高度≤相邻连墙杆以上二步。
1、单排脚手架 (1)搭设高度≤24米,属限制使用的搭设方式。 (2)在下列墙体或部位不得设置脚手眼。
① 半砖厚墙、料石清水墙和独立柱; ② 宽度小于1000mm的窗间墙(空心砌块墙为 800mm); ③ 门窗洞口两侧200mm和墙体交接处、转角 处450mm的范围内; ④ 过梁上部与过梁成60°角的三角形范围内 以及过梁净跨1/2的高度范围内; ⑤ 梁或梁垫下部以及其左右各500mm的范围 内; ⑥ 设计不允许设置脚手眼的位置。
0.35~0.50
小横杆里端离墙面的距离或插入墙
立 体的长度
杆 小横杆外端伸出大横杆外的长度 式
外 双排脚手架内外立杆横距
脚 单排脚手架立杆与墙面距离

架 的
立杆纵距
单立杆

多立杆
般 构 大横杆间距离(步高)
造 要 第一步架步高
求 ( 小横杆间距
0.30~0.50
0.10~0.15 0.30~0.5 0.15~0.20
>0.15
1.35~1.80
1.00~1.50 1.15~1.5 0.15~1.20
≤1.50 ≤1.00
1.00~2.00 1.50~2.00
≤1.80
一般为1.60~1.80,且≤ 2.00
≤1.50
) 剪刀撑
与结构拉结(联墙杆)
沿脚手架纵向两端和转角处起,每隔10m左右设一组, 斜杆与地面夹角为45°~60°,并沿全高度布置
(二)脚手架各构件作用及设置 1.立杆:承受脚手架荷载并传递给基础
(1)每根立杆底部设置底座和垫板。
承受并传递立杆 荷载给地基
将底座传来的荷 载均匀的传递给
地基
垫板宜采用长度不少于2跨、厚度不小于50mm的木垫板,也可采用槽钢。
• 对于高层脚手架来说,必须设置坚实的脚手架基础
(2)纵、横向扫地杆。
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纵距的 1a/3
b、搭接长度≥1m,应等间距设置3 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 缘至搭接纵向水平杆杆端的距离 ≥100mm。
c、纵向水平杆在封闭型脚手架的同一步中,纵向水平杆应四周交圈,用直 角扣件与内外角部立杆固定。
横向水平杆
1)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用直角扣件扣接且严禁拆除。 主节点处两个直角扣件的中心距≤150m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