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实务案例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实务案例

职业规划模块案例案例分析一——蚯蚓的目标阶梯蚯蚓是我从小到大的朋友。

蚯蚓不是原名,由于他长得黑矮瘦弱,因而得名。

我们18岁分开后,我在郑州上大学;蚯蚓什么事都挺顺当。

在这分开的十年里,我们几乎每隔两三年见一次面。

每一次我都喜欢问他同一个问题:你将来的目标是什么?而我得到的答案总是不相同,下面记录的是蚯蚓每次谈及目标的原话:18岁,高中毕业典礼上,我发誓要当李嘉诚第二!我要当中国首富!20岁,春节老同学团聚会上,我想创立自己的公司,30岁前拥有资产2000万。

23岁,在某市工厂当技术员,第二职业是炒股;我正在为离开这家工厂而奋斗,因为在这里工作太没前途了。

我将全力炒股,三年内用5万元炒到300万元。

25岁,炒股失意而情场得意,开始准备结婚;我希望一年后能有10万元,让我风风光光地结婚。

26岁,不太风光的结婚典礼上,我想生一个胖小子,不久的将来当个车间主任就行,别的不想了。

28岁,所在工厂效益下滑,偏偏正是妻子怀胎十月的时候;希望这次下岗名单里千万不要有我的名字。

蚯蚓的职业生涯轨迹并不是少数人的情况,我们身边有许多人都重复着:蚯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历程哪?他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到底犯了哪些错误?他又需要弥补那些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哪?建议大家学习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铺就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通途!案例分析二——你在为谁工作齐瓦勃出生在美国乡村,受过很少的学校教育。

15岁那年,家中一贫如洗的他就到了一个山村作了马夫。

然而雄心勃勃的齐瓦勃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发展的机遇。

三年后,齐瓦勃终于来到钢铁大王卡内基所属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

一踏进建筑工地,齐瓦勃就抱定要做同事中最优秀的人的决心。

当其他人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而怠工的时候,齐瓦勃却默默地积累着工作经验,并自学建筑知识。

一天晚上,同伴们在闲聊,唯独齐瓦勃躲在角落里看书。

那天恰巧公司经理到工地检查工作,经理看了看齐瓦勃手中的书,又翻开了他的笔记本,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第二天,公司经理把齐瓦勃叫到他的办公室,问:“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齐瓦勃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对吗?”经理点了点头。

不久,齐瓦勃就被升任为技师。

打工者中,有人讽刺挖苦齐瓦勃,他回答说:“我不光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为自己的远大前途打工。

我只能在业绩中提升自己。

我要使自己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重视,才能获得机遇!”抱着这样的信念,齐瓦勃一步一步升到总工程师的职位上。

25岁那年,齐瓦勃又做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后来,齐瓦勃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大型企业――伯利恒钢铁公司,并创下非凡的业绩,真正完成了他从一个打工者到创业者的飞跃。

齐瓦勃的内职业生涯道路:很短的学校教育→雄心勃勃、寻找发展的机遇→决心做同事中最优秀的人→默默积累工作经验→自学建筑知识、管理专业知识→使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薪水→在业绩中提升自我齐瓦勃的外职业生涯道路:山村马夫→建筑工人→技师→总工程师→总经理→? 建立了大型的伯利恒钢铁公司的企业家齐瓦勃的外职业生涯发展不是偶然的,不是天上掉的馅饼。

他的外职业生涯发展是在其知识、观念、经验、能力等内职业生涯因素内容不断更新、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获得的。

职业生涯新观点: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重要的不是你现在所处的位置,而是你迈出下一步的方向。

我们不光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是在为自己梦想打工,为自己的远大前途打工,要在业绩中提升自己。

例分析三——小S的困境小S,女,23岁,本科基本情况:师范类中文专业朋友评价:性格文静,善文字不善口头表达,不善于人沟通希望职业方向:能够发挥自己文字特长的工作工作经历:中学语文教师,两年工作经验面临问题:在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老师,虽具备相应的学历,但不具备老师应有的管理学生能力,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亦不够,所带班级成绩并不理想,学校对其工作表现不是很满意,小S自己也很苦恼。

但学校工作环境稳定,福利优厚。

再者转其他行业的可行性有多大?应该转其他什么行业合适?案例分析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案例【姓名】程锐【规划年限】四年【年龄跨度】18岁至22岁【阶段目标】顺利毕业;成为一个有一定经验的市场营销人员(职业方向)【总体目标】成为一家大公司的总裁【个人分析】自己是属于那种很外向的人,善于沟通,曾经有过兼职推销人员经历并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

而且,自己所学的专业也是市场营销专业,这也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社会环境分析】中国现在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国家,并且这种状况也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这种情况为每一个人都提供了一个好的发展基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职业分析】社会的发展将会对市场营销的职业产生重要影响:对市场营销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大。

而且,社会对市场营销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个人选择的行业还没有最后确定,但比较感兴趣的是制药、保险和食品。

这些含行业都是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行业,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空间也会相当大。

【目标分解与目标组合】(1)目标分解:目标可分解成两个大的目标——一个是顺利毕业,一个是成为一个有一定经验的市场营销人员。

对于第一个目标,又可分解为把专业课学好和把选修课学好,一边修完足够的学分,顺利毕业。

接下来,还可以细分:在专业课程中,如何学好每一门课程;在选修课程中,需要选择哪些课程,如何学好……对于第二个目标,又可分解为接触市场阶段,了解市场阶段、熟悉市场阶段。

接下来,还可以细分:在接触市场阶段,要采取什么办法,和哪些公司保持联系……(2)目标组合:顺利毕业的前提是学好专业课程,而专业课程的学习则对职业目标(成为一个有一定经验的市场营销人员)有促进作用。

【具体实施方案】要成为一个有一定经验的市场营销人员,需要缩小自己和有一定经验的市场营销人员的差距。

这些差距包括:(1)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刚从事销售的人一般会认为销售只是卖出商品,但有一定经验的人则会认为销售是“卖出自己”——客户只有相信销售者,才可能购买商品。

为了缩小这种差距,需要向有经验的人员请教,并在实践中去体会这一点。

(2)知识上的差距。

书本知识的欠缺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应当是实践的差距。

为了缩小这种差距,需要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多参与真正的市场销售,在实践仲体会书本知识,(3)心理素质的差距。

市场销售需要百折不挠的精神,而作为一个被人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缺少的可能恰恰是这一点,往往遇到些许挫折和失败就会退缩。

这种差距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消除。

(4)能力的差距。

这一点可能是最重要的。

为了缩小这种差距,除了在实践中逐步学习之外,还要和七八名销售高手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便随时请教和学习。

(5)【检查和反馈】在向高手请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书本知识很不够,特别是外语方面能力需要提高,否则,就无法适应现在的销售要求。

所以,决定加强英语的学习,准备报一个英语的口语班,每周上一次课,同时,准备参加学校的英语角,切实提高英语水平。

在销售过程中还发现,销售中很多仅属事务性的活动,没有太多的智力成分,所以决定以后减少参加类似活动的次数,把精力用在那些对自己有锻炼意义的事情上。

实训题1、6-7人自由组合成一小组,在本地挑选一家所学专业对应的企业,对其人力资源部的主管进行采访,了解专业就业形势,并把采访内容整理成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稿。

2、写一篇800—1000字的自我介绍,作为未来面试和人际交往时的基础材料准备。

3、制作一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职业训导模块案例案例一有记者采访了成都几大高校的毕业生,有八成以上的同学承认,美貌的女生更容易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

据应届毕业生赵小姐称,为找到好工作,他们班上的同学大都参加了多个校园招聘会。

在同去应聘一企业“经理助理”时,一漂亮的女生顺利通过了初审进入面试,而另一相貌平平,虽然英语过了六级、还是优秀学生干部的女生在第一关就被“刷”掉了。

通过近期的几场综合招聘会,记者发现不少企业在推出“经理助理”、“文秘”等职位时,虽然点名要招女性,但大都明文要求“形象气质佳”。

对于一些文秘、推销、接待等工作职位,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案例1分析:心理学有一个“首轮(因)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决定论)。

该理论认为,使别人形成对你的第一印象只是在初次见面的几秒钟时间里。

他人由此产生的对你的看法与评价,在此后的相互交往中将产生巨大影响。

所以,在你的职业生涯发展中,特别是初涉职场的时候,职业形象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案例二愿做“分外之事”公司有一位员工,初到公司时,虽然落落大方,但并不算太出色,没人对她太在意。

但后来,大家发现她工作很有主动性。

她本来只是做课程助理,却常常自觉自愿地做些“分外之事”:看到文秘工作忙不过来,就主动帮忙整理;看见公司有两个网站常常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还上手担负起了网管的工作职责;平常公司办公室较乱,便会自觉得整理,她总是不断主动帮助同事,为公司的发展默默无闻地做事。

不久,她就被提拔为办公室副主任,后来升为主任。

分析:职场的一位新人,连分外之事都主动去做,还有谁不相信他的敬业精神呢?有一广告词说得好:“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

”主动工作的人,在未来的工作中会获得学多人的帮助,可以使职场新人拥有更多的朋友,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成长得更快。

案例三我不是比尔·盖茨五年前,海峰毕业于中国一所名校的经济系。

那时,他是一个追求独特个性、充满一了抱负和野心的年轻人。

他崇拜比尔·盖茨和斯蒂文·乔伯斯这两个电脑奇才,追随他们休闲的穿衣风格。

他相信人的真正才能不在外表而在大脑。

对那些为了追求工作而努力装扮自己的人,他嗤之以鼻。

他认为真正珍惜人才的现代化公司不会以外表衡量一个人的潜力。

如果一个公司在面试时以外表来论人,那么这也不是他想效力的企业。

他不仅穿着牛仔裤、T恤,还穿上一双早已落伍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鸭舌口黑布鞋。

他认为自己独特的抗拒潮流又充满叛逆性格的装束,正反映了自己有独特创造性的思想和才能。

然而,他去企业一次次面试,一次次以失败而结束。

直到最后一次,他与同班同学被某公司召去先后面试。

他的同学“全副武装”,发型整洁,面容干净,而装革履,手中提了只放了几页纸的皮公文包,看起来已经俨然是成功者的姿态,而自己依然是那套潇洒的“盖茨”,服外加上“陛格宣言”的黑布鞋。

在进入面试的会议室时,看到约有五六个人,全部都是西服正装。

他们看起来不但精明强干,而且气势压人。

他那不修边幅的休闲装,显得如此与众不同、格格不入。

巨大的压力和相形见绌的感觉使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