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建筑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建筑设计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设计在人们改善生存环境的需求下日益兴盛。

在设计中注入某种文化内涵、添加传统符号已成为增强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一种程式化手段。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建筑设计
1、建筑设计的文化存在
人类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中,人们对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能满足实用要求,还需要满足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

建筑设计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极大地丰富人们处于其间的精神生活,是人们思想情感、生活方式等诸因素的载体,具有文化传承与延伸的意义。

近年来,建筑设计总体上呈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状况。

设计中趋于现代实用,亦吸取传统特色,在装饰与陈设中溶古今中西为一体。

但古典建筑及装饰元素的简单拆装只是形式上的“传统继承”,其实,曾经的传统已无法复制,不过是传统元素的“拿来”而已,没有透彻地领会传统的精髓而一味堆砌装饰繁多的构件,以此作为设计的一种方式,却远不能称之为发扬传统。

如何在设计中发扬中国传统的实质与精神,满足人们多元的建筑文化需求,为现代建筑设计和中国传统精神拓展广延的生命力是现代每位业内人士应该思索和实践的现实问题。

2、传统建筑的隐退
传统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理与情方面的认同和共识,属于文化
范畴。

传统系指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总体决定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建筑也从一定的角度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形态,两者是不可分的。

因而,传统的特点是具有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

中国传统建筑正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多采用木结构,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

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是其在防震方面的独到优势,在造型方面木结构使中国古代建筑造型更加优美、舒展,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主要表现为大气---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和生气---四角飞檐、欲飞欲飘,此种艺术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拟的。

中国建筑还讲究“相地合宜”“天人合一”,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强调与环境的共生。

但木结构由于木材承力小使建筑的层数受限制、净跨度不大而只能在水平方向寻求扩展,造成土地利用率低和资源的浪费,如今全球资源匮乏,木制结构早
已被钢筋混泥土结构替代。

同时木材的易燃易蛀等弊端致使传统的建筑型制无法适宜现代社会的需求,在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大同潮流中,中国传统建筑只能黯然隐退在喧嚣的都市建设中,换之以历史
文物的身份扮演着辉煌历史的见证者。

3、建筑设计的文化积淀
然而中国传统建筑之个性和魅力非但只在其结构本身及材质方
法而已,其内在的中国文化及思想精髓是民族性格,是一切冠之以“中国”之名事物的深层文化根源。

儒、道、佛三大中国哲学思想相互渗透互补,共同作用,创作了中国建筑的丰富与多元,对建筑的室内特征、审美意境、装饰的文化内涵、色彩、起居方式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国不同地域、民族的传统建筑在空间布局、结构形式、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都展示出了一定的审美共性,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美、诗情画意等文化内涵方面的追求。

,其空间环境营造、界面设计、装饰陈列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风格,一方面表现了庄重典雅的气度,代表着敦厚端庄的礼教精神,如宗教建筑。

另一方面又流露出潇洒飘逸的气韵, 意随人活,重在意境的创造和理想的寄托,如苏州园林等园林建筑。

再如皇家建筑中的龙、凤雕饰,民居建筑上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的“福、禄、寿、喜”及诗画装饰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是以人为中心的某种审美愿望的寄托。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的审美情趣。

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不仅制约着社会伦理道德,也制约着建筑、布局甚至于装饰的等级化。

上至明代紫禁城,在建筑与室内布局上院落、殿堂的置放围绕着一条明确的中轴线,主次分明、壁垒森严;下至民居四合院的空间布局主仆分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而以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强调自然至上,追求个性的无拘无束、怡然自在、空灵出世、天人合一之意境,注重理想浪漫的“神似”及“情”与“理”的交融,使一些建筑特别是园林,
表现出自然和不循规蹈矩的局面,超越礼数、回归自然,求得片刻的松懈、宁静、享受。

“老庄”将装饰上升到了一种玄妙的境界,注重内在生命的自由和直觉妙悟式的体验。

中国建筑木构框架结构和这种思想观念完美结合,创造了大量民居及园林建筑室内外空间交融、变幻的空间意象,使得景情相生,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这也是现代建筑在空间上的最高追求。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多种思想相互融汇、补充,逐渐形成了更具生命力的中国文化精神。

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本土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

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还吸收了中国文化中关于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

禅宗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通过悟境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

禅宗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产生一种禅味风就其空间本身来说,没有繁复的设计手法,简约的家具元素加入,不会改变其简单的格调,颜色以沉静色彩来
表现,可谓是“禅”味的中式“极简主义”风格,以其简洁明快的线条及耐人寻味的内敛性,改变了一般中式传统风格给人的刻板印象。

4、传统的现代探寻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所叙述的“:现今的普通建筑师,是一个胆小的、精神萎靡的家伙,害怕正视现实。

他用各种各样的历史‘风格’玩弄他的小聪明,他能轮流向或者无论什么式样发出定货单。

”然而,只要历史存在,历史中的人总会受到多或少的影响和制约,关键在于怎样抱着扬弃的态度去改造和创新。

以打破分解传统为前提,将传统形式整体与局部进行改造和重构:对传统元素提炼与浓缩,得到一种更简约、更深刻、更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符号。

给人以面貌一新的感觉。

传统的构件,传统的色彩,传统的装饰,传统的图案仅作为一个
传统文化的符号而加以保留与拼贴,以联想和隐喻的手法再现传统的人文精神。

所以在建筑设计中的文化元素应用,应强调对其文化的精华的吸收与提炼,提倡室内设计中浓郁的文化元素与鲜明的时代气息相结合。

有责任的现代设计师无不力求构筑一个个完美的作品,也有的
为了做到没有疵漏、无懈可击的尽善尽美甚至干脆照搬古典样式与古典风格。

然而一个体系越完善就会越封闭,自身的排异性越强,创新的内在动力越弱。

当设计建立在一个新奇的构思之上,追求完美还可能使构思演变为一种独特的风格,而照搬古典样式与古典风格,只会顽固地限制人们的想象,使设计走向僵化和呆板的方向,走向
照搬和剽窃,或者说走向创作的反面。

毋庸置疑,中国传统建筑中除了视觉符号的形象元素外,凝聚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中国传统的观念、意识、心理方面的因子以及其杰出的空间处理手法,才是设计师们更值得借鉴之精华。

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他的《流水别墅》依山傍水、与自然的相融相生就吸收和借鉴了道家的思想理念及空间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厚、灵动、整体的精神因素,博大精深,包容万象。

但正是因为这种极至完美,越发具有保守性,限制了建筑技术和艺
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一直满足于木结构体系,未有更大突破的一个原因。

当前建筑设计的整体风格是一种表面似乎矛盾的各种倾向的复杂混合物,但其中时尚的特性也日益强烈,
若过度屈从于复古,既威胁设计的自由与个性的创造,甚至助长了
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唯我独尊的非常心态。

传统形式创新、超越应从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中去寻找设计构思的元素和创新的亮点,构思出完全不同于传统,而又具有民族识别性的新的建筑文化形态。

一种新概念的民族形式,它表达的不是历史上特定的室内风格或具体形象,而是人们精神上所认同的本质如考究的空间布局、灵动的建筑形态及其所表达的意境等,,能够通过文化语义和建筑语言给人以联想而达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设计重在创新,全盘仿古让人感到乏味,因为只见仿造而无创造。

然而杰出的艺术是不可重复的,是独一无二的,摹仿的缺陷在于丧失自我和个性,从而也就丧失了设计本身。

好的设计能改变人的生产方式,只有搞清本质规律,生存土壤,找准它与现代设计相通之处,灵活运用,才可能推陈出新、创造发展、,产生积极的社会应用价值。

如日本传统文化以中国古代文化为基本参照,但她是个极善“拿来”,又极善改造的民族,其传统建筑虽以唐代为范本,却不间断地变化着,不断糅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幻变出极富生命力的日本特色设计。

如安藤忠雄的《小野别墅》,整个设计并未见太多的日本视觉元素出现,但其流露出的空间意想及给人感受到的精神体念却无
处不揭示着日本的民族文化精神。

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连续过程,任何发展带来的变更形式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积淀在人们意识中的思维方式。

传承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无所用心是一种失职,复古是穷途,正确的道路只能是发展与创新。

5、结语
纵观历史,每个时代的精神都与该时代的社会生产,社会制度、信仰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精神无一例外地通过人类的创造与想象展现。

产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已不复存在,而当今的建筑设计以及其他的设计还要发展,总结传统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在传统的设计文化上启迪和发展现代中国的建筑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