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序言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端,由18个市县和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组成,陆地国土面积3.54万平方公里,授权管辖海洋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2009年末常住人口864万。
海南岛面积3.4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岛屿。
早在几千年前,海南岛就有人类活动。
秦代时设行政区,西汉时设儋耳、珠崖两郡。
世居民族主要有黎、苗、回等少数民族和汉族。
千百年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地方文化和社会风貌。
自1950年海南岛解放以来,海南逐步改变了经济封闭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社会事业百废待兴的状况,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为全面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海南省委、省政府组织编制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按照《意见》明确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全面分析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从空间布局、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保障措施、近期行动计划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安排。
第一篇总体思路第一章发展背景建省办经济特区22年来,海南已从昔日落后的边陲岛屿发展成为初步繁荣的经济特区。
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比较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
第一节发展基础2009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16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751元和4744元。
具有海南特色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热带特色农业、新型工业、服务业迅速发展,三次产业比例为28:27:45。
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全国一流水平。
旅游业快速发展。
旅游产品日益丰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升,一批度假区、景区景点相继建成,全省旅游饭店达到400多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12家,2009年接待游客过夜人数2250.3万人天次。
第二节比较优势——区位优势。
海南岛位于东亚和东南亚的中心位置,靠近国际海运主航道,地处热带,拥有沿海、沿边、岛屿等地缘优势,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具备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条件。
——资源优势。
海南富集海、岛、山、河,资源丰富多样、组合度好,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集中了滨海沙滩、热带雨林、珍稀动植物、火山与溶洞、地热温泉、宜人气候、洁净空气、民族风情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体制优势。
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全省实行省直管市县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央赋予了特区立法权,尤其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方面给予了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
——生态优势。
2009年海南岛森林覆盖率达到59.2%,天然草原面积142.5万亩,空气质量总体优良、基本保持国家一级水平,82.8%的河流和88.9%的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III类标准,86.7%的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符合国家一、二类标准。
——产业优势。
热带特色农业优势凸显,依托本地优势资源的新型工业初具规模,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海南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专栏1:资源概况第三节制约因素当前,海南总体上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不强,城镇化发展不足,经济结构层次偏低,产业整体素质不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外开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利用外资和入境游客规模偏小;重大交通设施发展滞后,快速通达周边地区的出岛通道亟待完善;旅游产品创新不足,配套服务不完善,国际知名度不高;城乡管理水平较低,社会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风暴潮等灾害时有发生,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比较艰巨;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人才培养、引进和储备不足,人文社会环境有待改善。
第四节发展机遇——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家高度重视海南的发展,明确将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作为全国区域经济战略性布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提出新要求,赋予新使命。
海南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基础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面临的迫切任务,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扩大内需和发展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产业。
海南依托生态环境优势,着力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对全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我国加快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大格局,在世界经济的地位不断上升,为海南创新理念和以世界眼光谋划发展、充分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
海南有条件成为我国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重要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平台。
——国内旅游消费开始进入大众化、多样化快速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超过3500美元,旅游休闲已成为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为海南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二章发展思路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第二节战略定位——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
充分发挥海南的经济特区优势,积极探索,先行试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海南旅游业及相关现代服务业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升海南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使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
——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发挥海南对外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依托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优势,全方位开展区域性、国际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以及高层次的外交外事活动,使海南成为我国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重要国际交往平台。
——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加大南海油气、旅游、渔业等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强海洋科研、科普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使海南成为我国南海资源开发的物资供应、综合利用和产品运销基地。
——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胶基地。
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12年,用3年左右时间打牢基础,优化环境,落实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谋划并开工建设一批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和特色旅游项目,实现旅游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旅游服务质量大幅提高,海南旅游的国际吸引力、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3160万人天次,旅游总收入314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39%。
——到2015年,旅游管理、营销、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旅游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中上水平,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4760万人天次,旅游总收入54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45%以上。
——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海南旅游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大大提高,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7680万人天次,旅游总收入124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60%。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综合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专栏2: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主要经济指标注: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按2009年价格测算。
第四节建设发展原则——坚持国际标准,打造精品。
按照国际标准和规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坚持大产业布局、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积极培育本土特色品牌,加快引进国际知名品牌,不断提升旅游业的科技水平和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和服务品牌。
——坚持强岛富民,普惠民生。
以提高海南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旅游开发和建设要带动就业增长和海南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让全体居民都充分享受到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成果,将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环境。
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珍惜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打破体制障碍,破解发展难题,有效整合资源,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建设开发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体制机制新优势。
——坚持规划引导,扎实推进。
要把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海南发展的长期目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发展步骤,优化空间布局,预留发展空间,不断巩固、夯实发展基础,有序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
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统筹旅游开发与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旅游业与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统筹旅游资源的商业性开发和公益性开发,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