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
1、“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这句话在全文中出现了﹙﹚次,第二次出现是()。
第三次出现表明他终于()。
请你写出一句励志的格言警句:()。
2、我们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我想对同学说:(
)。
(写上古诗名句)
我想对老师说:()。
(写上一句祝福的话)
我想对自己说:()。
(写上心中的座右铭)
3、《站在世界地图前的少年》写的是()。
4、通过学习课文,我认识了许多名人,他们中有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文学家()音乐家(),画家(),书法家(),医学家(),科学家(),还有( )。
5、《杨柳》的作家是画家、文学家(),文章借赞美“杨柳”的“下垂”,赞美了杨柳()的品质。
6、《胡杨》赞美了胡杨()精神。
7、台湾作家桂文亚的《学会倾听》一文,课文写了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八十只()的声音,一朵()的声音……每一段写得栩栩如生,让人浮想联翩。
我们一起再来听一次:“蒲公英有一蓬()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地一阵(),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了!”
8、《葡萄月令》按()顺序,向我们介绍了葡萄一年中的()。
9、我喜欢花树上的叶子。
她生长,为着(),她茂盛,为着()。
(《绿叶》王尔碑)
10、“我劝天公重(),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
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11、《竹石》中咏物言志的诗句是:()。
12、“弗”用音序查字法查,先查音序(),再查音节(),意思是(),笔顺为:()。
13、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14、掩耳盗铃的意思是()。
学完了《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我们明白了()。
1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的意思是(
)。
16、“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这句话的意思是(
)。
17、“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这句话的意思是(
)。
18、廉颇是一个()的人。
蔺相如是一个()的人。
19、木偶戏虽然道具(),却可以创造出一个()的世界。
20、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荀子)
21、在《墨梅》中,咏物言志的诗句是()。
22、《狐狸的清白》的作者是(),这首诗中的狐狸具有()的特点。
《可爱的小狐狸》的作者(),这首诗中的狐狸具有()的特点。
23、《草虫的村落》一文,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之情。
24、《军犬黑子》给我的启示是()。
25、著名作家郭沫若笔下的鹭鸶是一首()的诗,还是一首()散文诗。
26、“那雪白的(),那全身的(),那铁色的(),那青色的(),增一点儿则(),减一点儿则(),素一点儿则(),深一点儿则()。
”这段话是对鹭鸶()的总体描写,运用()的手法,突出了()和()的美。
27、每当读到余光中的《乡愁》中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时,我就会想起那句谚语:()。
28、把有关思乡的俗语、诗句补充完整。
(1)故乡虽穷,()。
(2)(),乌鸦也爱自己的巢。
(3)天鹅飞得再高,();牧民走得再远,()。
(4)举头望明月,()。
29、搭石,是()的象征;搭石,展现了();搭石,闪耀着()。
30、()走得快,身体保持运动状态,()搭石松动,()无妨碍。
31、《搭石》一文表达了作者(
)的赞美之情。
32、《豆腐》一文作者不仅仅是在向人们介绍豆腐,而是借豆腐抒发(
)。
33、《回味山梨》一文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
作者从山梨的酸味中,常常联想到自己的境遇,故而故乡的山梨更让作者()和(),山梨的故乡更让作者()和()。
34、我们在课文中接触过不同的英雄人物,他们中有()的小英雄于连,有()的抗日英雄杨靖宇,有(
)的警察任长霞,还有()。
35、恨不抗日死,()。
(),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36、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
(),()。
—陈辉《英雄》37、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是由( )起草,()书写的。
38、《刘邓大军渡黄河》一课中的“刘邓”分别指()和()。
39、《礁盘》一文,你从战士们的身上看了()的精神。
40、皿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查()部,组词()。
皿字是()。
41、凸的笔顺为()。
凹的笔顺为()。
鼎的笔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