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北市作为沈阳重要的生活空间,是沈阳曾经最繁华的区域。
我们所调研的北市场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保护较为完好的街区,在沈阳市内像这样保护得如此完整的历史街区已经所剩无几,寻求老北市存在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探寻老北市的生命力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老北市的未来发展也就成为此次调研的重点。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采取了访谈、问卷、收集资料等多种方法进行调研。
广泛的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心声,以期待最大程度上取得第一手资料。
希望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人们更加关注这个城市曾经最繁华的地方,更希望通过这一完整的实例探讨一下老北市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老北市文化价值现状未来发展引言老北市作为老沈阳重要的生活空间,是维护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仅从“历史街区”字面意思理解的话,应该说沈阳市已不存在具有连贯性的、完整的历史街区了,但在老北市某些地方仍残留着一些能使人将其与过去的城市结构联系起来的特征,一些更具普遍意义的特色依然存在。
沈阳北市场它不仅构成了“历史的印迹”而且具有符合现代居住生活要求的潜能。
该区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市北部,是一块保留较完整的区域。
这里涵盖了老沈阳人的生活方式,老沈阳的特色文化现象,也是沈阳特色建筑的缩影。
这里涵盖了老沈阳人的生活方式,老沈阳的特色文化现象,也是沈阳特色建筑的缩影。
它的周围高楼林立,处在经济繁荣的市中心,有些开发商已经在老北市里建起了新的商业区、住宅区,但都基本没有损坏原来的城市肌理。
为什么该区域能保存得如此完好?以今天的视角,站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看,老北市的明天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这引发了我们对老北市保护方法的深层思考。
目录第一章绪论 (4)1.1 调研目的 (4)1.2 调研方法 (4)1.3 调研思路流程 (4)第二章区位分析 (5)2.1 宏观区位分析 (5)2.2 微观区位分析 (5)2.3 老北市区域范围 (6)第三章老北市的昨天——历史人文概况 (7)3.1 历史背景 (7)3.2 初建 (7)3.3 第一次大兴起 (7)3.4第一次大衰落 (7)3.5第二次崛起 (8)3.6 逐渐消亡 (8)第四章老北市的今天——现状调研概况 (9)4.1 群体空间整体描述 (9)4.2 外部空间业态与内部空间业态分析 (9)4.3 外部流线与内部流线分析 (10)4.4 内部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11)4.5 内部空间更新状况 (12)4.6 北市建筑特色 (13)第五章老北市的明天——启发与探讨 (16)5.1 东北民俗特色街规划展望 (16)5.2 文化特色商贸街区改造 (16)5.3 拆迁兴建精品住宅 (16)第六章结束后的思考 (17)参考文献 (17)个人案例 (19)附录 (62)第一章绪论1.1调研目的“对于历史街区的发展,我们一直在探寻一种能传承城市、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的方法。
”依照这种思路展开研究,我们在挖掘沈阳市的一片典型街区——北市场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探讨老北市的保护方法,探寻老北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1.2调研方法在此次调研中我们采取了访谈、问卷、收集资料等方法进行调研。
广泛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心声,以期待最大程度上取得第一手资料。
在问卷的设计上,我们对出现的各种现象提出了问题,力求从各个角度来了解居民对该问题的真实想法。
通过入户交流、问卷调查、实地踏勘等手段以获取真实的数据。
此次调研中共发放问卷20份,均由老北市的不同年龄层的人填写,有效率达100%。
1.3调研思路流程示意图:第二章 区位分析2.1宏观区位分析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是东北地区经济、文化、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装备制造业基地。
这里,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深厚积淀;这里是繁华与悠久、时尚与内涵的汇集地带。
北市场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北部。
和平区是沈阳市的中心城区,这里汇聚了汉、回、满、蒙、锡伯等多民族文化,居住及工作人口近百万人。
和平区也如这个城市的性格一样,以近四百年的商业历史文脉入就位居东北各城区的首位,已连续十余年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财政第一区”,综合实力和中心城区地位明显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78美元,接近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水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心城区中也名列前茅,在首届辽宁各县区生活质量排行榜评比中获得城区第一名。
2009年开始,和平区提出十大重点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即民俗时尚中心、出版发行中心、影视传媒中心、网络设计中心、博览会展中心、古玩艺术中心、美食休闲中心、设计咨询中心、购物旅游中心、体育健康中心。
并提出了“东北首区、创意和平”的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
2.2 微观区位分析北市场位于沈阳中心区域,如今的地铁1号线和2号线均从附近穿越,区域周边均由为市府大路、南京北街、哈尔滨路、北三经街以及规划地铁三号线和20余条公交线路所环绕。
同时也是皇姑、铁西、沈河、和平四区交界地带,位于沈阳目前三大商业街:太原街、中街、长江街的中心,距东北最大的火车站沈阳北站仅1.5公里。
莅临沈阳市府广场、沈阳市市政府,2.3老北市区域范围北市场地区地处沈阳市和平区北部,东以北三经街为界和沈河区相望,南以市大路为界与遂川街道相邻,西以南京北街为界与西塔街道办事处相连,北以哈尔滨路为界与北道口街道办事处相接。
辖区面积0.95平方公里,户籍户数9997户,人口34253人,下辖总站路、皇寺路、北市、市府路4个社区。
面积约50万平方米,规划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是沈阳市三大商业板块之一。
当年的北市场是中国传统的大市场之一,具有“东北第一市”之称,集戏院、茶馆、纺纱厂、赌局烟局为一体的雅俗共赏的商业区,供小市民阶级享乐。
多年岁月流转后逐渐衰落。
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下,旧貌换新颜。
北市场成为集寺庙旅游景点、花鸟鱼古玩城、特色饮食为一体的新北市,是人们购买消费品,旅游娱乐的商业场所。
第三章 老北市的昨天——历史人文调研3.1 历史背景1906年,开辟“奉天省城商埠地” 。
从此,外国人可以在奉天(沈阳)自由经商。
那时,奉天省城商埠地有一个极好的开始,虽然没有正式成立北市场,但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就在如今老北市地带建立了奉天公园、英美烟草公司、基督教堂等重要建筑。
3.2 初建1920年春,奉天当局继1919年南市场兴建后,1921年,张作霖为开通地面、繁荣城市,发展民族经济,与外国商埠地竞争,下令在皇寺地区“十间房”附近,开发北市场,位于和平区北部的北市场南临市府大路,背靠黄寺路,西与南京街毗邻,东沿作颂里、华丰里,其间包括十八经街、十九经街以及这两条街与二十六纬路的交叉地带,总面积为0.47平方公里。
3.3 第一次大兴起1921年以后,老北市聚“五行八做”成为代表沈阳文化特色之一的繁华地带,是沈阳“老边饺子”、“澄瀛泉”等许多东北老字号以及“评剧”、“二人转”等民间艺术的发源地,与老北京天桥、南京的夫子庙等成为中国十大传统闹市区之一。
在张作霖的大力倡导之下,区域内大力发展商业、交通,发展戏曲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并分别建立了奉天纺纱厂、奉天总站、奉天剧场、普云楼饭庄分号、王恒泰戏衣庄分号等20余座极具影响的大型公共建筑物。
北市场在这个时期达到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繁华顶峰。
3.4 第一次大衰落到了1930年,中央大戏院经理人阎子臣亲自到哈尔滨见李金顺,并又以6000元现大洋作为聘金邀请李金顺来沈阳演出。
阎子臣没想到,一向在哈尔滨、抚顺千金寨唱红的李金顺,却因剧场地处边缘,音响较差,加之督军、督办看戏不给钱等多种原因唱赔了,戏院破产。
随之,老北市的戏曲文化开始走下坡路。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国民党政府接管沈阳,大批失业者从事废旧物买卖以维持生计,北市场变成了旧物摊贩市场。
门市店铺开的不多,变得冷冷清清。
3.5 第二次崛起1949年十月,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北市场商业区进行了彻底改造,根除了妓院,取缔了烟馆和赌场,拓宽了街道,铺上柏油路,在北市场内有32家固有商店,28户合作社,1060户私商号。
人民政府还对文化娱乐场所进行了改造和新建,进而使北市场重获新生,超过解放以前的各个时期。
使北市场与中街和太原街这两个商业组团,在和平区乃至沈阳市的商业活动中,呈三足鼎立之势。
3.6 逐渐消亡1990 年6 月,全国劳动模范、市人大代表、北市百货大楼营业员王巧珍写出“改造北市场、擦去旧社会痕迹”的代表提案。
从此,低矮的房屋没了,高楼大厦立起来了,旧貌变新颜,但是享有历史盛名的北市场正逐步演变成居住区。
这种缺乏总体规划性的改造开发,既有悖于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这一城建主题;也有悖于市委、市政府改造北市场的初衷。
很快,奉天几家最大暴集中的戏园子,随着城市开发建设消亡了;全国有名的喇嘛教寺庙― 皇寺(莲花净土实胜寺),也变得人烟稀少。
昔日在北市场集中了清代的、民国的、宗教的、少数民族的众多历史痕迹,集中了三教九流、令人眼花缭乱的人文景观。
但是,今天随着城市改造的日益深北市场刚兴起发展,商业、手工业、戏曲文化、寺庙文化也刚刚在老北市首次出现,发展不成熟。
张作霖下令开辟北市场,区域内的建筑物纷纷涌现。
商业、交通、戏曲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大力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北市场进行改造,北市场与中街和太原街在沈阳市的商业活动中呈三足鼎立之势。
第四章 老北市的今天——现状调研概况4.1群体空间整体描述老北市的空间原型并不是沈阳方城那种方方正正的模式,它并不像故宫那一带一样是垂直相交的网格状,偶尔出现的倾斜街道走向使它呈现出不一样的城市肌理。
图 4.1.1和图4.1.2为老北市分别以建筑和开放空间为图的图底对照的参考图。
可以清晰地看到,老北市内部的建筑密度与外部相比并无多大区别,与北市外部的商业建筑无规则排列相比内部建筑的组合方式多以行列式为主,并无乱搭乱建现象,各个组团之间主要通过街巷或者城市道路相连。
总的来说,老北市这个群体空间能够给人一种现代都市所没有的舒适感。
而与之对比的也恰好刚是北市场周边都市感很强的建筑群体。
北市场周边商业性极强,这也造就了外部群体空间的高密度、高层数,给人一种压迫感。
4.2外部空间业态与内部空间业态分析图4.2.1老北市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业态对比图4.2.1是对老北市现有的空间使用状况的分析图。
读图可知,如今的老北市区域呈现出以居住为主的空间形式。
根据统计,在北市场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北市场的居民仅占41%,其余59%是游客。
在41%的居民中,据图4.2.2可知,在北市场居住1—5年的人口占66%,呈最多状态。
从访谈中了解到,居住在北市的大多为中老年人,所以整个北市的老龄化速度在整个沈阳来说算是很高的从图4.2.4被调查人员对自身收入的满意程度来看,来北市的人大多是工薪阶级。
作为一个保存较完好的传统街区,这里的商业模式仍比较落后,商品价格比较低,因此吸引了大多低收入的顾客,再加上这个地方的居民大都是退休老人,所以无论是来北市的人还是居住在北市的人收入都不会太高,这也因此造就了北市场一直以来靠自身力量发展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