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一、什么是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

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

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能区分鸡蛋和鸭蛋,这不能算有思辨能力,因为仅凭经验观察就能够区分鸡蛋和鸭蛋;但是,若要搞清楚“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只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必须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行。

在日常思维中,对于“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以下三个层面的分析:第一,如果我们在经验的层面上进行辨析,这个问题就简单了。

就某一个鸡蛋所孵化出的小鸡而言,当然是先有蛋,后有鸡;就这只小鸡长大后所生的蛋而言,当然是先有鸡,后有蛋。

如果在这个经验的层面上,仍然有人质问:你说先有蛋后有鸡,那鸡蛋又是从何而来?这显然是在玩弄混淆概念的把戏,因为孵化出鸡的那只蛋,与由孵化出的鸡所生的那只蛋,两者辈分不同。

第二,如果我们从追根问底这个根本的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

凭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呢?因为提出这一问题,并准备对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做进一步质询的人,他必须假定“蛋是由鸡生的”和“鸡是由蛋孵的”这两件事实。

可是,根据生物进化的常识,无论是鸡还是蛋,都是从非鸡非蛋的其他物种遗传、变异而来,如同人是由类人猿演变而来的一样。

也就是说,在根源这个意义上,“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两个不真实的假设才能提出来,所以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

第三,如果我们从逻辑思维这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通常是指称“恶性循环”这种思维错误的代名词。

什么是“恶性循环”?比如,有这样一段议论:“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却试图去了解别人,那是不会成功的。

因为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是不可能了解别人的。

可是,话又说回来,要了解自己也确实困难,因为不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又怎么能做到自我了解呢?可见,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一面镜子。

”这段议论就是“恶性循环”,前一半说“了解自我”是“了解别人”的前提;后一半又说“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前提,这让人听了就会产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

下面让我们结合这个例子,概括一下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见到: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展开有条理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问题首先要把思考的层面区分开,因为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所做出的分析,得出的认识或结论常常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比如“鸡和蛋谁先谁后”的问题,在经验的层面上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它是一个容易解决和不大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在理论或者科学的层面上,它变成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在逻辑的层面上,它不再是个问题,而是一个指称“恶性循环”这种思维错误的代名词。

其次,要注意在同一个层面上分析问题的条理性。

这是分析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说,分析要讲究层次和条理。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说理。

说理就是对所做出的分析进行解释和论证,比如,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为什么说它不再是一个问题?解释和论证要明白、有力,比如,概念的使用、语言的表达要清楚、准确,理由的陈述、结论的导出要明白、有力。

简要地说,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就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如果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能做到条理清楚,说理明白,我们就说他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

二、思辨能力的类型思辨能力的类型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在这里,仅从思考对象的层面,区分出数理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的思辨能力这两种类型,让我们来共同认识它们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数理的思辨与人文的思辨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为了辨析数理的思辨和人文的思辨所具有的不同特征,让我们来看“勾3股4弦5”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两个命题,前者陈述的是一条数理的几何定理,后者陈述的是一条人文的价值标准。

首先,让我们来看这条几何定理。

对这条几何定理进行思考辨析,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勾3股4,弦就一定是5吗?果真如此,用加法各边分别增加等量的长度,如“勾4股5弦6”能否成立?显然不能成立;再用乘法分别增加等量的倍数看看能否成立?比如,勾6股8弦10,结果发现:用加法不成立,用乘法成立。

再经过一系列复杂深入的分析,人们发现了“勾的平方加股的平方等于弦的平方”这样的规律性。

发现这一规律性,只完成了一半的任务,另一半的任务是对这种规律性做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只有经过严格的逻辑证明,才能打消人们对它可能产生的疑虑,成为一条无可争议的数学定理。

比如“哥德巴赫猜想”,到如今我们仍然称它为猜想,而不称它为定理,就是因为它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证明。

由此可见,数理的思辨有如下三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对数理性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是一个由已知求未知的思考过程。

其二,在思考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和确证结论的证明方法起着关键的作用。

其三,经过严密的思考而确证的结论具有无可争议的性质。

其次,让我们再来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人文性问题。

一提到这个问题,青少年朋友们的第一感觉可能是:这话听起来怎么这么不顺耳!藏在这种感觉之中的潜在理由可能是:这种陈腐的价值观念早就过时了,还提它干什么!更深一层的理由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独生子女,男女的出生比率大约按1比1算,照这个伦理原则,我们的父母会有一半成为不孝之大者,这不是太荒唐了吗!如果征求朋友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至少会有一半以上的人可能会说:在现代社会,如果有谁还坚持这样的伦理观念,简直就是愚昧!可是,这话如果让超生的父母们听到了,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

他们可能会说:你们这些城里人生病了,医药费有地方报销,老了有退休金,我们不指望自己的儿子,又能指望谁呢?而对于一位连续四胎生女儿、罚款数额足够支付夫妻二人养老保险费的妈妈来说,她可能会说:爷爷盼孙子、老子盼儿子都盼红了眼,我要是不生个儿子,在这个家就永远抬不起头来。

正因为坚持这些看法的人为数众多,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挑战性。

从上述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人文的思辨也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对人文性问题进行思考无法得出像“2+2=4”这样公认的、唯一正确的答案,思考的结论,也就是所主张的观点,通常具有较大的争议性。

其二,在对人文性问题进行思考辨析的过程中,对所主张的观点进行辩护性解释和说服性论证是维护这一观点的主要说理方式。

其三,思考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证明或确证一个科学的定理,而是为了鉴别和选择一个最佳的价值理念或行动准则。

三、青少年思辨能力的现状及其成因对这个问题我没有做过系统的实证调查,只凭个人经验描述两点常见的现象,以便引起青少年朋友们的思考。

首先,让我们来看青少年朋友们在数理思辨能力方面的表现,总的印象是:绝大多数青少年朋友们的计算能力较强,分析能力较弱。

比如在数学考试中,不怕复杂的计算问题,害怕复杂的分析问题;不怕测试基本知识,害怕测试应用问题;不怕遇到熟悉的类型题,害怕遭遇从未处理过的问题。

这都说明同学们的分析能力相对较弱。

其次,让我们来看人文思辨能力方面的表现,总的印象是:想象模仿能力较强,分析概括能力较弱;善于描写和叙事,不善于说理和议论。

这主要是从青少年朋友们的写作和阅读理解水平中得来的印象。

就大多数青少年朋友而言,他们的抒情文和叙事文的写作水平高于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在阅读理解中,对语言文字所指示的含义及其运用能做出较好的理解,而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层义理的分析和概括则显得困难重重。

那么,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我想谈三个方面:第一,我想谈一谈思考者自身方面的原因。

广大青少年朋友们的确切身份是学生,学生是什么呀?学生就是职业的学习者。

作为职业的学习者而缺乏职业的学习观念,这是导致思辨能力不能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

比如,绝大多数青少年朋友只是把考试取得好成绩看成是学习的唯一目标,严重忽视了对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和比较、鉴赏、评论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和训练。

对这些朋友们而言,如果世界上没有考试,没有父母的期望和老师的监督,他们肯定不需要学习。

这种学习态度和观念正是他们在大型考试中不能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原因。

再比如,许多选择报考文科的考生,并不是因为他们确实有文科的优势,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理科实在不行。

凭这种感觉选择报考文科也许是明智的,但是,凭这种感觉而逃避甚至惧怕对数理问题的思考和学习,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呢?因为这种不良的感觉或者说是观念,它不仅会限制你潜在的数理思辨能力的发展,而且会使你已经具备的数理思辨能力逐渐退化到一个十分可怕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人文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数理思辨能力的滋养。

比如,通过学习数学会养成清晰而缜密的思维习惯,有了这种习惯,在思考辨析人文性问题时,他就不能容忍有含混不清的概念出现,更不能容忍似是而非、前后缺乏内在一致性的议论发生。

更糟糕的是,这种不良的感觉和观念一旦建立起来,很可能会伴随一生而不能得到改善。

思辨能力是一个职业学习者的理性底线,在这方面有明显的薄弱环节,怎么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职业学习者呢?职业的学习观至少应当把学习看作全方位进行自我提高和完善的一个过程。

作为一个思考者,最重要的是自我教育。

树立崇高的学习理念,摆脱依赖性、模仿性和被动性的学习方式,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原始创新的能力,这些都是摆在每一位职业学习者面前的难题,谁能在这些难题上突破一步,谁就能在思辨能力的提高上跨越十步。

第二,我想谈一谈教育方面的原因。

这方面的原因主要不是观念和认识的问题,教育界普遍认识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而是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把思辨能力的培养具体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去的问题。

这是一个如何把知识传播和能力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的问题。

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精通分析、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种种方法。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具备优秀教练的品质。

比如,结合知识的传播和运用,设计有多种解法的思维训练题,通过提出有效的问题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诱导学生主动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进一步就学生的思考结果和思考过程提出批判性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发现其不足之处等等。

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合格的教师,但多数是不合格的教练。

我相信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就如同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一样。

所以,师资水平的不足应对学生思辨能力的现状负有很大的责任。

另一个应对此负责任的是教育管理制度,包括考试招生制度、对教师的评价考核体系等,都有许多与以思维能力训练为目标的教学方式不协调之处。

第三,谈谈家长方面的原因。

家长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许多愿望都是好的,而许多做法却都是错的。

家长希望孩子上好学校,于是,在升学考试前,除了请客送礼之外,还要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找到最好的老师补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