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21世纪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趋势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21世纪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趋势研究

21世纪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关键词] 21世纪中学历史课程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历史学习知识体系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而浩繁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学历史课程经历了十多次改革,历史教育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做出了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

但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需要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同仁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加以改造和完善,为不断提高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质量做出努力。

本文仅谈谈对21世纪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设想,恳请历史教育界的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存在问题评析建国后,我国的中学历史教育一直在改革中发展、前进,课程目标不断调整完善,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充实,教科书编印质量不断提高,为完成国家基础教育的任务、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历史素养及科学文化素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中学历史课程存在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表现为:1.受前苏联中小学教育的影响,我国的中小学历史课程设计,目标过于宏大,超出了中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忽略了其学习历史知识的实际需求。

1956年的《初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即提出“中国历史的教学,对青年一代的共产主义教育,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这种有相当难度的编制课程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时常发生偏差。

如初中历史课程要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还要求“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①高中历史课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如要求学生能够“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规律。

”“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这样的中学历史课程目标从贯彻国家政治意志来说,有一定的道理,但就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来说,则有很多困难,已大大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回顾50多年的历史课程目标与内容,就可以看到许多中学生难以认知和无法接受的既高深又抽象的专业教育范畴的知识与概念,被编入非专业教育的中学历史课程体系知识中,无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八九十年代,中学历史课程的这种状况始终没有改变。

造成了历史课程不受学生欢迎、历史教育任务难以完成的局面。

我认为,这是课程设计者对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考虑不够,对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认识不足造成的。

因此,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就一直显得内容分量过多、难度过大、要求过高,使中学生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历史学习任务;加之又在历史教育本体之外还附加着过多的社会功能,更增加了中学历史教育的难度,就使历史课程目标很难真正达到或实现。

2.中学历史课程设计长期受大学专业历史教育的影响,往往是大学专业历史教育课程的浓缩。

在我国,因受大学教育影响,中小学非专业教育课的程知识体系与大学专业教育课程的知识体系没有明显的区分。

在这种习惯的指导和影响下,编制的中学历史课程,学科色彩鲜明,知识体系严密,内容头绪庞杂,专业术语太难,抽象概念过多,使中学生很难接受。

同时,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也显得过于严肃,虽叙述精练严谨,评价准确直白,行文规范简明;但因缺少生动而鲜活的文字,缺乏通俗而有吸引力的史实,也缺少有说服力或客观的评议,更缺乏对历史的多元介绍或开放性评议,这就使历史课程失去了吸引力而不受学生的欢迎,不被学生重视。

加之历史教育形式单一,全国城乡中学历史课基本上只有课堂教学,在传统教育观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多又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大量中学历史教师只会一讲到底,中学生也只能是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学习历史缺乏主动性和趣味性。

这样,中学历史教育质量自然难以提高。

具体说,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内容基本是围绕历史学科体系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构成,尤以政治史为主体或基线。

实际上这是成人教育意识、专业教育色彩渗透到未成年人非专业教育中的一种表现,因而中学历史课程极少涉及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联的文明史、社会史、生活史、宗教史、伦理史、科技史等有趣知识,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经验、远离现代社会,课程中相当多的抽象内容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力或学习兴趣,这无形中加大了中学历史教育的难度,使施教者和受教者都难以正常进行教学和学习。

3.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为保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落到实处,一直以生产关系变化来展现人类历史发展过程。

这种展现历史过程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经历的主要阶段,但这更适合用在专业历史教育领域中,用于非专业教育领域的中学历史课程,就增加了中学生的认知困难。

十二、三岁的青少年学生很难认识和理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种十分抽象的历史概念。

加之课程设计者偏爱叙述政治制度或经济制度,课程内容中出现的“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府兵制”、“井田制”、“初税亩”、“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地丁银”、“更名田”、“官僚资本”、“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垄断资产阶级”等等专业概念,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学生很难认识、理解的。

加之这些专业概念与当代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也就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是影响我国历史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学校教育长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升学压力一直困扰着各级学校。

学生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处在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之下。

学生、教师、学校、社会都很难改变这种困扰或学习压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皆受此压抑或限制。

因此,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比较重视各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接受和训练,对要考试的课程内容比较熟悉,因为这些死记硬背的知识大都可以用来考试。

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但对不考试的知识则很少关注,或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理会。

中学历史课程也不例外,历史教师的主要力量都放在如何把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准确完整地传递给学生以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上。

加之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教师只能为在有限的课时里顺利完成教学内容而精心设计教案,最常见也是最保险的教学方式便是历史教师“以讲为主”或“一讲到底”,学生只能是被动听讲,死记硬背。

这样的历史教育方式虽重视历史知识(所谓“夯实基础”),但却达不到历史课程目标的要求。

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比较机械、单调,所学知识很少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或共鸣,也极少让中学生展示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或个人的见解。

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很少接触简单的、基础的历史材料,也极少参与“重构”历史的活动。

因而,中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大多只能用于考试、答题。

中学历史课程的这些不足与问题,制约了中学历史教育的质量,也影响了历史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历史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为改变历史课程的状况,做过多次改进方案,但均因怕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而只是作局部微调,历史课程的整体面貌基本稳定不变,课程质量难以有很大提高。

20世纪末,在世界范围的基础教育改革潮流冲击下,国家教育部下决心重新整体设计中小学课程,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来编制课程,这就为全面改进和提高历史课程带来了契机。

二、2000年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设计的中学历史课程2000年春,国家教育部正式启动了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为全面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素质,大胆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论和成功教育模式,第一次大规模动用高等学校教师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全面审视中小学课程的现状与问题,整体设计中小学课程。

新课程设计者们审慎地回顾和反思了中国现行的中学历史教育观,对问题的认识随之深化。

新设计的历史课程由传统的关注知识传递转向关注学生发展,即:在国家意志在课程中得到基本保证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需要与学生的发展,使新历史课程更适合中学生需要和中学生学习。

因而这次设计的历史新课程从初中到高中,都渗透着新教育理念,都有新面孔:有新的框架结构、新的内容体系、新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新的评价方式方法、新的教育功能等。

在新教育理论指导下,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人们对学校教育作用的认识也发生改变,认识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知识产生与更新速度提升很快,加之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已多元化,许多过去只能在学校教育中得到的知识现在通过其他渠道和途径也可以获得。

因而,学校教育应顺应这种变化从关注学生尽量获取较多学科文化知识变为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为此,历史新课程提出要克服传统课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端,确定了新课程应该十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和需要,特别关注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更新历史课程面貌的关键所在。

同时,历史新课程还改革了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把传统的尽量囊括历史学科基本知识,变为精选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必不可少的重点历史知识,从而把不适宜中学生认知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以及不适宜中学生理解的历史规律等,从中学历史课程中去掉,使之逐步靠近学生历史学习知识体系,以适合中学生学习。

历史新课程十分关注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呈现方式。

国家教育部提出,此次课程改革初中课程可以保持现有学科门类,即保持现状不变;也可以整合现有学科,编制一些综合类课程,如综合文科课程“历史与社会”,综合类理科课程“科学”,综合艺术类课程“艺术”等。

为慎重起见,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初中同时设置这两类课程,既有分设的历史课、地理课、物理课、生物课、化学课、音乐课、美术课等,又有综合的历史与社会课、科学课、艺术课等;高中课程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由地方、学校、学生根据条件和需要自由选择。

独立设置的初中历史课程,怎样展现课程内容?也有多种设计方案,可以继续保持现行分设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通史型课程结构,也可以搞中外历史合编的通史型课程结构,还可以搞成断代史、专题史课程结构;可以用生产关系变革来展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也可以用生产力进步来展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更可以从方便初中生学习的角度设计成学习板块式、学习主题式、学习模块式来展示人类社会发展历程。

最终课程编制者选择了初中分设中国历史(七、八年级)、世界历史(九年级)的通史型课程结构,用学习板块(6个)加学习主题(43个)来展示课程内容。

高中选择中外历史合编的专题史型课程结构,用学习模块(9个,其中必修3个,选修6个)加学习专题(66个,其中必修25个,选修41个)来展示课程内容。

这次初中只设必修课,高中设必修课加选修课(自由选修),扩大了学生根据兴趣或需要选择课程的自主性。

新历史课程的另一大亮点是十分关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明确提出实施新课程时应特别注意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由单向知识传递变为多元知识交流,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既关注学习过程也关注学习结果,由注重评价学习结果转向既注重评价学习过程也注重评价学习结果,由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变为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