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涂片和骨髓图片制备

血涂片和骨髓图片制备

如用力过猛白细胞容易破损。
(二)骨髓涂片的制作
用手术剪刀剪掉大腿部的肌肉,充分暴露股骨,再用大剪刀从上端剪断第2股骨,用中号镊子夹股骨以挤出骨髓,如果骨髓不易取出,可用直头眼科镊插入骨髓腔挑出骨髓,置骨髓于一载玻片上,由于骨髓液的纤维蛋白原含量较高,易于凝固,可先在骨髓液内加5~10倍的稀释后鸡蛋清,充分混匀,取1滴至另一载玻片上,涂片。涂片方法同血液涂片,但推片要快并迅速使之干燥。每只动物涂片一张。
二.试剂:
瑞氏染液240ml
瑞氏染料粉剂0.1g
纯甲醇(AR)60ml
将粉剂放入洁净干燥碾钵内,先加少量甲醇研磨使染料溶解,然后将已溶解的染料倒入洁净的棕色玻璃瓶内,剩下未溶解的再加入少量甲醇研磨,如此反复,直至染料完全溶解为止。新配制的染液需密封保存,室温放置1周后才能使用。染料存放越久,染色效果越好。
(4)是否有染色性的变化,有无嗜多色性红细胞,中心淡染红细胞。
(5)红细胞内有无异常。观察是否有嗜碱性点彩、豪-乔小体、卡波环状体红细胞、幼红细胞、帕彭海姆氏小体和疟原虫的出现。
(6)有关大小不一,畸形和嗜多色性,可分为轻度±、中度++、高度三个级别。
3)观察白细胞形态
(1)与红细胞比较,判断白细胞数是否正常,是否增加或减少。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约为500:1。
3.细胞染色过浅或过深,待标本干燥后,立即用瑞氏染液或甲醇重新染色数秒或数分钟。
4.保存过久的细胞涂片,细胞染色会退色,可重新染色。
5.新鲜涂片应立即染色。
参考文献
1.杜卓民主编.实用组织学技术.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徐叔云,卞如濂,陈修主编.药理实验方法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有关白细胞的种类,要观察大量的白细胞后才可判断是否异常,然后计算白细胞的百分率。在日常检查中,一般只计算100个,但是发现异常或白细胞有增加时,尽量增加到200个。计算的白细胞数越多,白细胞百分率的可信度越高。
4)观察血小板形态
(1)通过与红细胞的比较,判断血小板数量是否正常,是增加或减少。正常情况下每15~20个红细胞中有1个血小板。
(5)挥动片1使血膜吹干,用蜡笔将血膜边缘圈画备染色。
(6)每只动物涂片一张。
(7)一张良好的血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
(8)置30min~1hr后较利于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注意事项:
如标本本身太短,可观察的部分会受局限,故以在离开载玻片另一端2cm地方涂抹为宜。
载玻片、推片的角度越小、血液越薄;涂抹速度越慢、也越薄。在涂抹贫血病人的血液时,将推片稍竖起(不是30°而是35°~40°左右),以较快的速度推比较好,而对红细胞增高的病人则相反。
附2:【血细胞发育规律】
血细胞在分化成熟过程中,其形态和大小的变化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规律:
1.胞体:随着血细胞的发育成熟,胞体由大逐渐变小,但巨核细胞系统则由小变大,原始粒细胞至早幼粒细胞也逐渐由小变大。
2.胞核
(1)大小:由大变小,但红细胞系统例外,成熟红细胞核消失。
(2)形状:圆形变为不规则形;粒细胞核呈分叶状;淋巴与浆细胞系统变化不大。
二.染色
(一)血液涂片的染色
(1)将待染涂片平放于染色架上。
(2)用滴管将染液滴于涂片上,覆盖整张涂片,放置1~3分钟。
(3)加入等量的磷酸缓冲液或蒸馏水,与染液混匀,可以用滴管从一端吸入,另一端放出,混匀为止,或用嘴来回轻轻吹之,使之混匀,室温下染色5~10分钟(白细胞数多或骨髓标本时间应长一些,如20~30min)。
(4)染色结束时,先用蒸馏水或缓冲液洗将涂片上的染液直接冲掉。
(5)再将片子用自来水温和冲洗,至血液膜呈淡红色。
(6)甩干或晾干玻片。
(7)封片。
(二)骨髓涂片的染色
同血液涂片。
附1:【染色原理】
1.瑞氏染料
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美蓝(又名亚甲蓝mehyleme blue)为四甲基硫堇染料,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伊红(又名曙红eosin)通常为钠盐即伊红化钠。美蓝和伊红水溶液混合后产生一种憎液性胶体伊红化美蓝中性沉淀,即瑞氏染料。瑞氏染料溶于甲醇后重新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2.高倍镜下观察
首先观察血涂片制备和染色是否良好、细胞分布是否均匀,同时可估计白细胞数量增减情况。最后对血涂片的体尾交界的区域进行观察,选择细胞分布均匀不重叠、标本不太厚容易观察的地方进行油镜观察(如图1-4-2)。
3.油镜下观察边移动视野边观察下列各项:
1)染色是否良好:如果血涂片染色确实不好,应重新染色。
血涂片及骨髓涂片的制作与读片
潘志强
2006-3-30
实验准备
一.器材:
载玻片:每只动物一块
盖玻片:每只动物一块
滴管:4个
橡皮吸头:4个
中号镊子:4把
大剪刀:4把
眼科镊:4把
玻璃棒:4根
烧杯:1000 ml,2个
量筒:100ml、500 ml、1000 ml各一
蜡笔
棕色小口瓶
碾钵
载玻片处理:一般将载玻片先用洗衣粉水溶液煮沸20分钟,用流水冲洗,再经清洁液浸泡过夜,用流水反复冲洗,最后入95%酒精浸泡约1小时。取出,以洁净布巾夹持玻片边缘擦干备用。
2)观察红细胞形态:
(1)有无人为造成的变形,此外有时载玻片上的碱性物质的溶出(玻璃效应)会导致红细胞呈严重的棘形红细胞。如固定不良(固定液中含有水分时)会导致呈面包圈形红细胞,从而无法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2)大小如何,是大细胞还是小细胞,有无红细胞大小不一。
(3)形态如何,注意有无畸形红细胞、球形红细胞、椭圆新红细胞、靶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唇形红细胞)、中心淡染色红细胞、棘形红细胞、胆状红细胞、皱缩红细胞、泪滴状红细胞、破碎红细胞及镰状红细胞等。
磷酸盐缓冲液
1%KH2PO430ml
1%Na2HPO420ml
加蒸馏水至800 ml,调PH值到6.5~7.0,定容至1000ml。
甲醇
鸡蛋清:蒸馏水与鸡蛋清按1/1的比例稀释。
中性树胶:如果中性树胶过于粘稠,可将中性树胶与二甲苯按7/3的比例稀释。
二甲苯
实验步骤
一.涂片
(一)血液涂片的制作
(1)需载玻片2张,分别称为玻片1和玻天青颗粒逐渐代之以大量中性、嗜酸和嗜碱颗粒。
(4)胞核与胞浆体积之比:由大到小。
血涂片的观察方法
1.肉眼观察
在观察染色标本时,首先用肉眼对颜色进行观察。如果是正常的末梢血液则呈粉红色,白血病时白细胞高度增加或骨髓瘤的高γ球蛋白血症等情况下,血涂片会带有蓝色(如下图1-4-1),此时应意识到为异常标本。
2.细胞的染色
既有物理性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和细胞的各种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用染色液染色后在同一血片上可以看见不同的色彩。
例如:
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粉红色称为——酸性物质。
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蓝色或紫色称为——碱性物质。
3.丛玉隆,乐家新,秦小玲,等主编.血细胞分析技术与临床.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
附3:血液涂片和骨髓涂片的观察内容
血液涂片:选择10个视野,每个视野内红细胞的数量大致相同,观察红细胞的排列、分布及形态,白细胞的数量及核的变化。
骨髓涂片:全面观察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大致比例,以确定增生度。分级标准见表:
级别
增生度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常见原因

增生极度活跃
1~2/1
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10/1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
20~30/1
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
50/1
造血功能低下

增生严重减低
300/1
再生障碍性贫血
附4:各种典型血细胞的照片(油镜下)
1.血小板
2.红细胞
3.正常白细胞
(2)注意大小的变化。
(3)观察未加抗凝剂而直接从毛细血管采集的标本时,要注意血小板的凝集性(观察由若干血小板凝集的现象。如果呈散在状,则怀疑为血小板无力症)。
(4)观察有无寄生虫,当白细胞减低或白细胞分类中单核细胞增多时,应注意观察红细胞内有无疟原虫。
实验结果
1.数码拍照
(1)依次在低倍(×10)、高倍(×40)、油镜(×100)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正常与异常的变化。
(3)染色质: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粗糙、紧密。
(4)核膜:不明显变为明显;原淋巴细胞核膜最厚;原幼粒细胞核膜最薄;原始单核细胞介于两者之间。
(5)核仁:由有至无。清楚的核仁是原始和比较原始细胞的重要标记,呈淡蓝色,随着细胞的成熟而消失。
3.胞浆
(1)量:有少到多。
(2)颜色:深蓝到浅蓝,见于淋巴细胞与浆细胞。红细胞与粒细胞的胞浆各逐渐变成桔红和粉红色。
中性颗粒成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紫红色称为——中性物质。
3.PH对细胞染色的影响
细胞各种成分均由蛋白质构成,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色偏蓝,因此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在染色过程中玻片必须清洁,配制瑞氏染液必须用优质甲醇,稀释染液必须用缓冲液,冲洗水应近中性,否则各种细胞染色反应异常,致使细胞的识别困难,甚至造成错误。
(2)用数码相机拍摄不同倍数下的细胞照片。
(3)输入电脑,比较分析各组间的差异。
红细胞呈桔红色,白细胞核紫色,嗜酸颗粒细胞鲜红色,嗜碱颗粒细胞蓝紫色,中性颗粒细胞紫或紫红色,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浆蓝灰色,血小板紫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