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发展史1.手机的概念可以握在手上的移动电话机,通常称为手机,旧称手提电话、大哥大,手机是便携的、可以在较大范围内移动的电话终端。
手机外观上一般都应该包括至少一个液晶显示屏和一套按键。
现在手机除了典型的电话功能外,还包含了游戏机、MP3、照相、录音、摄像、GPS等更多的功能。
2.手机的由来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纽约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并打了一通,引得过路人纷纷驻足侧目。
这个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库帕。
当时,库帕是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
这世界上第一通移动电话是打给他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一位对手,对方当时也在研制移动电话,但尚未成功。
库帕后来回忆道:“我打电话给他说:‘乔,我现在正在用一部便携式蜂窝电话跟你通话。
’我听到听筒那头的‘咬牙切齿’——虽然他已经保持了相当的礼貌。
”手机已经诞生将近40周年了。
这个当年科技人员之间的竞争产物现在已经遍地开花,给我们的现代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手机的分类时代划分1G第一代移动电话网络(1G)是指模拟信号的移动电话,也就是在1980至90年代香港、美国等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大哥大。
最先研制出大哥大的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马丁·库珀博士。
由于当时的电池容量限制和模拟调制技术需要硕大的天线和集成电路的发展状况等等制约,这种手机外表四四方方,只能成为可移动算不上便携。
很多人称呼这种手机为“砖头”或是“黑金刚”等。
移动电话在1980年代末、90年代初素有“大哥大”之称,据闻此称号的由来来自于武打明星洪金宝。
他是当时电影业界第一位使用移动电话的人,而他在业界素有“大哥大”之称(成龙当时被尊称为“大哥”,因洪金宝是他的师兄,故被称为“大哥大”),故当时的移动电话就被称为“大哥大”。
[1]此称呼也在中国大陆及台湾通行,如今在台湾“大哥大”依然可以用来指代一切手机;而在中国大陆则专指这种体积巨大的老式手机。
当时,在香港使用“大哥大”是为身份象征;于1985年,一部“大哥大”价值为29,000港元,至1990年代,价值仍然达到13,000港元。
在香港,花生油品牌狮球唛于1987年制造“大哥大”外形的水壶作为赠品,并且大行其道,所以香港人亦称呼这种手机做“水壶”。
[2]这种手机有多种制式,如NMT,AMPS,TACS,但是基本上使用频分复用方式只能进行语音通信,收讯效果不稳定,且保密性不足,无线带宽利用不充分。
此种手机类似于简单的无线电双工电台,通话时锁定在一定频率,所以使用可调频电台就可以窃听通话。
2G第二代手机也是最常见的手机。
通常这些手机使用GSM,cdmaOne或者PHS这些十分成熟的标准,具有稳定的通话质量和合适的待机时间。
在第二代中为了适应数据通讯的需求,一些中间标准也在手机上得到支持,例如支持彩信业务的GPRS和上网业务的WAP服务。
2.5G一些手机厂商将自己的一些手机称为2.5G手机,其特色就是拥有GPRS功能。
2.75G一些手机厂商也将自己的一些手机称为2.75G手机,其特色就是拥有比GPRS速率更快的EDGE功能。
3G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手机也已经研制出来,并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三代手机的开始目标之一是开发一种可以全球通用的无线通讯系统,但是实际最终的结果是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制式,主要有CDMA2000、WCDMA和TD-SCDMA在竞争。
这些新的制式都基于CDMA(码分多址)技术,在带宽利用和数据通信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
3.5G3.5G手机偏重于安全和数据通讯。
一方面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加强数据业务的研发,更多的多媒体功能被引入进来,手机具有更加强劲的运算能力,不再只是个人的通话和文字信息终端,而是更多功能性的选择。
移动办公及对通讯的强劲需求将使得手机与个人电脑的融合趋向加速,手机将逐渐拥有个人电脑的功能,这方面,在中国的手机市场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G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
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
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4G与固定宽带网络在价格方面不相上下,而且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
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
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系统划分昨日皇者——Symbian(塞班)Symbian作为昔日智能手机的王者,在2005年至2010年曾一度风骚,街上大大小小拿的很多都是诺基亚的Symbian手机,N70——N73——N78——N97,诺基亚N系列曾经被称为“N=无限大”的手机。
对硬件的水平底,操作简单,省电,软件资多是Symbian系统手机的重要特点。
在国内软件开发市场内,基本每一个软件都会有对应的塞班手机版本。
而塞班开发之初的目标是要保证在较低资源的设备上能长时间稳定可靠的运行,这导致了塞班的应用程序开发有着较为陡峭的学习曲线,开发成本较高。
但是程序的运行效率很高。
比如5800的128M的RAM,后台可以同时运行10几个程序而操作流畅(多任务功能是特别强大的),即使几天不关机它的剩余内存也是保持稳定。
虽然在Android、iOS的围攻之下,诺基亚推出了塞班^3系统,甚至依然为其更新(Symbian Anna,Symbian Belle),从外在的用户界面到内在的功能特性都有了显著提升,例如可自由定制的全新窗体部件、更多主屏、全新下拉式菜单等。
由于对新兴的社交网络和web 2.0内容支持欠佳,塞班占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日益萎缩。
2010年末,其市场占有量已被Android超过。
自2009年底开始,包括摩托罗拉、三星电子、LG、索尼爱立信等各大厂商纷纷宣布终止塞班平台的研发,转而投入Android领域。
2011年初,诺基亚宣布将与微软成立战略联盟,推出基于Windows Phone的智能手机,从而在事实上放弃了经营多年的塞班,塞班退市已成定局。
当今潮流——AndroidAndroid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作家利尔亚当(Auguste Villiers de l'Isle-Adam)在1886年发表的科幻小说《未来夏娃》(L'ève future)中。
他将外表像人的机器起名为Android。
2008年HTC和Google联手推出第一台Android手机G1开始,在2011年第一季度,Android在全球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塞班系统,跃居全球第一。
2011年11月数据,Android占据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52.5%的份额,中国市场占有率为58%。
如今Android已经成为了现在市面上主流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随处都可以见到这个绿色机器人的身影。
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Android会如此大热? 1、开源。
这是Android能够快速成长的最关键因素。
在Android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智能操作系统的开源程度能够像Android一样。
Android的开源,打破以往操作系统平台的授权模式,不但降低了厂商的成本也赋予了他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更提升了他们支持Android 的热情,这是Android平台能够快速成熟、快速成长的源泉。
2、联盟。
联盟战略是Android能够攻城拔寨的另一大法宝。
Symbian也曾经使用过联盟战略,但由于Symbian的开源程度不够,导致系统臃肿、难以为继,合作伙伴先后离开阵营,且从联盟成员来看,Symbian联盟主要以手机厂商为主。
而谷歌为Android成立的开放手机联盟(OHA)不但有摩托罗拉、三星、HTC、索尼爱立信等众多大牌手机厂商拥护,还受到了手机芯片厂商和移动运营商的支持,仅创始成员就达到34家。
开源、联盟,Android凝聚了几乎遍布全球的力量,这是Android形象及声音能够被传到全球移动互联网市场每一个角落的根本原因。
3、技术。
Android系统的底层操作系统是Linux,Linux作为一款免费、易得、可以任意修改源代码的操作系统,吸收了全球无数程序员的精华。
这是Android系统较之于Symbian扩展性更强的最大原因。
另外,Linux作为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使得Android能够很方便地被应用、移植到各种平台并快速发展。
同时,Android平台较快的版本更新速度使得手机硬件性能不断向最优方向发展,也使Android可玩、好玩、容易玩的特征越来越显著。
Android机型数量庞大,简单易用,相当自由的系统能让厂商和客户轻松的定制各样的ROM,定制各种桌面部件和主题风格。
简单而华丽的界面得到广大客户的认可,对手机进行刷机也是不少Android用户所津津乐道的事情。
可惜Android版本数量较多,市面上同时存在着1.6、2.0、2.1、2.2、2.3等各种版本的Android系统手机,应用软件对各版本系统的兼容性对程序开发人员是一种不少的挑战;同时由于开发门槛低,导致应用数量虽然很多,但是应用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不少恶意软件,导致一些用户受到损失。
同时Android没有对各厂商在硬件上进行限制,导致一些用户在低端机型上体验不佳;另一方面,因为Android的应用主要使用Java语言开发,其运行效率和硬件消耗一直是其他手机用户所诟病的地方。
目前Android已经更新到4.0版本。
高贵华丽——iOSiOS作为苹果移动设备iPhone和iPad的操作系统,在App Store的推动之下,成为了世界上引领潮流的操作系统之一。
原本这个系统名为“iPhone OS”,直到2010年6月7日WWDC大会上宣布改名为“iOS”。
iOS的用户界面的概念基础上是能够使用多点触控直接操作。
控制方法包括滑动、轻触开关及按键。
与系统交互包括滑动(Swiping)、轻按(Ta ppi ng)、挤压(Pinching,通常用于缩小)及反向挤压(Reverse Pinching or unpinching 通常用于放大)。
此外通过其自带的加速器,可以令其旋转设备改变其y轴以令屏幕改变方向,这样的设计令iPhone更便于使用。
最早iPhone OS 1.0:内置于iPhone一代手机里,借助iPhone流畅的触摸屏幕,iPhone OS给用户带来了极为优秀的使用体验,相比当时的手机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iPhone OS 2.0:随iPhone 3G发布,App Store诞生。
App store为第三方软件的提供者提供了方便而又高效的一个软件销售平台,在软件开发者与最终用户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与销售的桥梁,从而极大的丰富了iPhone手机功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