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民生问题调查报告范文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下面小编跟大家分享几篇家乡民生问题调查报告,以供参考!家乡民生问题调查报告一调查人:XXX班级:XXXX级通信工程X班学号:XXXXXXXXXX前言:自从20XX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温总理向大会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和谐社会作为重中之重,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从减免农业税、农业直补到新医道新社保,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在各乡镇一一落实。
为了了解新的惠农政策的实行进展和农民的日常生活,通信工程系X班XXX20XX年寒假期间在自己家乡四川省宜宾县上丰村做了此次“关注家乡民生,感知社会”的社会调查。
在这个寒假,我通过一个假期的实地走访、上调查,对家乡的社会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我能充分感受到,家乡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走访了一些村户和村干部,从中我了解到人民生活总体上有所改善,但由于各种问题的存在,有些政策依然没有落实到位。
就此,我做了一份调查,具体调查报告如下:一、调查目的掌握家乡的生活条件,如:人们的收入情况、住房情况和交通情况。
从而了解我家乡具体存在着哪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二、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从进行任意抽取几户人家进行访问,再到村干部那里了解一些近几年来我们村的各户家庭的总收入、个人收入、以及其收入来源和我们村通往城镇的交通情况,同时,亲自去体验一下。
三、调查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帮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且亲自询问了一些同乡的亲戚、朋友以及我的家人关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他自己村所存在有哪些问题以及他们的看法。
四、调查时间:20XX年1月27日20XX年2月10日五、调查内容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几年来到现在的变化及一年四季农忙到农闲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六、调查结果在问及村民的家庭月收入时,在800元以下的占有44%,,而家庭医41%元以上的占有1200,15%元的占有8001200.疗费的支出每年只在500元以下的占有38%,5001000元的占有39。
5%,每年医药费用支出在1000元以上的占有22。
5%。
近几年,农民的收入的确有了明显的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我们收入增加的同时,农民的医疗费的收入也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
也就是我们收入增加的同时,支出也在增加。
我家乡在家务农的人们,他们的收入基本上来源于种地、种田和养猪,然后把地里的农作物和田里的水稻收回,再除掉家里用的,剩下的卖掉,而那些卖农作物得来的钱还要除掉肥料费和农药费才是纯收入;养猪卖钱要除掉买幼猪的钱、粮食费和饲料费才是赚来的。
通过务农挣来的钱还要用于买日常的生活用品,这样算下来农民每年的是非常的少,因此,我家乡的大多数人都外出打工去了。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16岁20岁没有在校读书的青少年有90%以上都外出打工去了,20岁4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外出打工的占有50%以上,40岁以上的人外出打工的占有20%左右。
由调查可知这些外出打工的人的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占有2%5%,8001500元的占有50%,15002500元的占有35%,2500元以上的占有10%左右。
近几年来,在我家乡的人们的农闲时间比以前跟多了,因为人多了,剩余的土地就多了,又因为有一些农作物种植复杂,收割又困难,因此就放弃种植了,而种植更多的其他农作物。
以前的村路都是长满草的小路,现在有了宽阔的公路;以前人们住的是土房甚至是茅草房,现在大多数是砖瓦房了。
据调查有98%的家庭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3%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
从村委会干部那里我还知道了村干部一般由本村中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组成,本村村委会成员一般高中学历。
村干部有电子,有想法,有头脑,但是由于资金短缺,所以很多项目像水利打井、拉电线或修路之类的都无法顺利的实行。
由于年轻一辈的人们许多都外出打工,其中包括有大量的有知识的青年农民,这使得农业生产缺乏有技术、有文化的劳动者,生产水平难以较大提高。
七、调查总结从我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农村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的困难,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1、传统小农思想根深蒂固,愿人穷不愿人富的思想严重,很难统一思想进行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和发展规模化生产,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存在这等、靠、要的思想,对现有的温饱有余、富裕不足的生活感到满足,进取心不强烈;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
相当一部分农民将精力和时间大量消耗在争夺“蝇头”小利上,很少用发展和长远的眼光看待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行动上,发展经济的措施、方案不是积极配合支持,而是设置障碍,谋取小利。
、传统农业生产经营制约这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具2体表现在:现有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已发挥出应有效益,无法继续深挖土地潜在力,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中,生产、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相对脱节,导致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慢,优质优价难以很好体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增长缓慢;现有土地承包政策确保了农村社会稳定,但分散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使土地很难向“种田能手”和“种养大户”集中,规模化生产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难以实现。
3、基层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宏观调控乏力,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表现在:一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举步维艰,脆弱的农业建设基础设施导致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功能不强,高产、稳产无保障,滞后的农业科技使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无法实现;二是由于财政支出矛盾突出和机构臃肿,政府穷于保吃饭、保稳定,分散了发展精力;三是上级达标升级活动使基层政府只能向农民收钱收物来完成,影响季干群关系降低了政府威信。
4、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不足,企业与农户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5、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耕地纠纷、耕地与建筑矛盾、林农矛盾等问题日益增多。
6、农村技术含量不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不强。
a是农业新技术普及率还不是很高,新技术到户率不高,科技贡.献率较低,主要表现在农民掌握的新技术不多,缺少科技信息,利用信息化手段不强。
b是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培训离实际、实用、实效的目标和农民的意愿、需求还存在差距,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跟不上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步伐。
c在农村依托科技致富的氛围没有完全形成,农民自身接受新事物的意识不强。
d大部分农户产业单一,缺乏多元发展接受能力。
在农业已经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潜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已成为必然,我认为发展农村经济应结合当前农村工作的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工作:1、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经济收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进一步改善现有脆弱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的灾害的能力,减少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
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改革现有科技服务体制,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具体有用现代工业部门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农业,全面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彻底改变以人力为主的农业耕作方式。
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和蔬菜业等,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农村经济必须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制下,突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对接难的矛盾,才能实现新一轮快速发展,彻底扭转农民增收缓慢的局面。
必须盘活土地,鼓励将耕地、山场的经营权通过转包、拍卖、入股等形式逐步向大户、向能人集中,实现土地的高效配置。
必须实施规模经营,可以通过龙头企业发展带动产业规模经营,也可以通过示范样本的辐射带动形成规模化生产。
3、必须探索减负系途径,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通过企业发展,一方面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变农工,增加非农收入;另一方面,壮大集体实力,变农民上交为集体上效,彻底减负。
4、推进农村市场化,产业化。
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民富裕化与现代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城乡发展,攻克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农民致富资本,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建立优势互补,协助统一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融合,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产业建设,才能形成以城带乡、以工带民、以农稳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5、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以特色和优势占领市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
根据省、市、县开展万民家乡民生问题调查报告二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的要求,房县民政局充分发挥民政部门职能,成立了专题调研组,通过采取实地查看、走访群众、代表座谈、查阅资料和听取汇报等方式,就全县的农村民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房县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版图大县。
全县辖20个乡镇(场),304个行政村,156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万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2756元财政收入亿元。
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也是老苏区,全县有优抚对象31160人,其中享受抚恤定补5469人,农村实有五保6610人,农村低保对象万人,城镇三无对象820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万人,常年因灾救助对象40000人,60岁以上的老人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0岁以上的老人476人。
全县建有福利机构23所(其中县办福利院1所、光荣院1所,乡办福利院21所),为民服务窗口2个(即婚姻登记服务大厅、低保服务大厅),社会公益事业管理单位2个(即烈士陵园管理所、殡葬管理所),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共有82人。
二、民政惠民政策落实情况:1、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最基础的工作,我们从城市低保救助开始,不断拓展救助种类,目前已开展了农村低保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五保救助、灾情.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教育救助、临时救助等十项社会救助种类,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困难群体应保尽保的社会救助体系。
同时,逐年提高提高救助标准,让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实惠。
十一五期间,我县共投入民政事业资金亿元,常年救助城乡低保对象达到万人,常年灾民救助4万人次,累计临时救助城乡困难群众万人次,实现了城乡居民无饥寒。
建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五年累计救助2500人次。
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明显提高,帮助灾民恢复住房8000户。
建立了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各类重点优抚对象抚恤标准与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2、城乡低保救助阳光化操作为了解决群众不了解救助政策,不知道救助程序,杜绝优亲厚友、暗箱操作、政策执行不严等现象,近年来,我局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救助工作方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全面实施救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