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问题研究当前,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民经济面临着国际消费市场萎缩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严峻挑战,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改变这种不利局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重要任务。
党和政府“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当前经济发展总体要求,将“扩内需”作为“保增长”的重要途径,而促进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这与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
因此,研究居民消费需求变化,剖析制约消费需求因素,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潜力,对进一步扩大内需、实现平顶山市“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平顶山市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推动和引导生产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对维护整个国民经济健康、较快运行至关重要。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如何?居民消费的影响有多大?我们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就平顶山市城乡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居民最终消费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反映一国(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总量指标,被国际上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一个最佳指标。
本文在研究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时,沿用国际惯例,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来综合表述经济增长情况。
从最终使用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主要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即“消费”、“投资”和“出口”。
其中,最终消费是衡量消费变化走势的总量指标,包括“政府消费”和我们要研究的“居民消费”两部分。
2009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平顶山市国内生产总值为 1127.81亿元,其中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为321.8亿元,占28.54%;政府最终消费143.16亿元,占12.69%;资本形成总额为522.29亿元,占46.3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为140.5亿元,占12.46%。
可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民消费是除投资以外的第二大构成要素,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平顶山市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三成近5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和消费品市场的日益丰富,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对GDP增长的贡献作用除2008年外逐步回升,2009年达到41.7%,当年GDP增长7.58个百分点中有3.2个百分点是由居民消费增长拉动的。
但数据同时表明,“十一五”以来,除2009年外,其余各年的贡献率均不足三成,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实际上还不突出。
2000-2009年平顶山市国内支出总额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3、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消费率下降明显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十五”以来,平顶山市最终消费水平虽然稳步上升,但消费率,即最终消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总体上呈现逐步走低态势,居民消费率更是逐年下降,9年间,由45.3%下降至28.5%,下降了16.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年均增长11.68%(现价),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39%(现价),居民消费增速明显滞后于生产总值增速。
消费率下降反映出消费市场表现不足,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空间在减小。
从需求角度看,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近10年来,投资以21.46%的速度递增,消费则以13.53%的速度递增,增长相对缓慢,使得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
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任务艰巨。
二、平顶山市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特点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平顶山市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和特点,我们在此采用城乡住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平顶山市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如下特点:1、消费水平稳步提高,结构显著优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增收措施,使城乡居民收支稳步增长。
2000-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收、支分别以年均13.29%和11.14%的速度递增;农民人均收、支分别以年均10.36%和11.1%的速度递增。
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稳步提高,消费结构显著优化。
2009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91%,比2000年降低了1.6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51%,比2000年下降了8.67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城乡居民在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发展型消费上投入增加,衣着、交通通讯、居住等享受型消费品档次快速提升。
该五项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城镇居民从2000年的49.0%上升至2009年的54.9%,农村居民从41.2%上升至50.5%,这表明消费结构正向更高层次迈进。
2、平均消费倾向偏低,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即期消费不足2009年,平顶山市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0.7024和0.5917,分别低于全国平均0.7141和0.7751的水平,更低于国际上通常将0.78左右的消费倾向作为评判居民消费是否正常的标准。
近年来,平顶山市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如下图: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偏低,而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迅速。
2009年末,平顶山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47.67亿元,比2000年增加505.81亿元,年均增长18.38%,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分别快7.24个和7.18个百分点。
这种高储蓄、低消费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平顶山市城乡居民的即期消费。
3、城乡居民之间及其内部收入差距较大,形成消费断层2000-2009年,平顶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年均12.45%的速度递增,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均9.49%的速度递增,这个差距长期积累下来,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99年的2.36:1变化为2009年的3.08:1;从净增额看,10年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净增2848.02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净增10166.05元,是农村居民的3.6倍。
收入的差距,直接影响着购买力的强弱,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由1999年的2.76:1,扩大为2009年的3.66:1。
另外,在城镇居民内部,各占10%的最高、最低收入户收入比由1999年的4.73:1变化为2009年的5.15:1;在农村居民内部,2009年20%低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为1966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41.14%,比高收入户的10509元低8543元,高、低收入比为5.35:1。
收入相差悬殊,意味着社会财富越来越向高收入的居民集中,购买力出现严重的分布不均,导致了消费的逐步分化,形成消费断层,大大抑制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
三、平顶山市居民消费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平顶山市城乡居民消费在水平、结构、增速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看下表:1、居民消费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2009年,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平顶山市为28.53%;河南省为32.08%,全国为35.11%,显然平顶山市赶不上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2、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2009年,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顶山市为41.7%,河南省为49.76%,全国为34.98%;2000-2009年10年间,居民消费对GDP增长总的贡献率,平顶山为24.29%,河南省为29.86%,全国为31.2%。
3、居民消费增速偏慢2000-2009年10年间,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速平顶山市为11.59%,河南省为13.37%,全国为11.2%,平顶山市低于全省,略高于全国;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16.47%、15.74%、14.24%,平顶山市最快。
由此,平顶山市消费增速比GDP增速低4.88个百分点,河南省低2.37个百分点,全国低3.04个百分点,平顶山市消费增速明显偏慢。
通过分析计算,主要是平顶山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速偏慢所致,10年间年均增速为8.35%,河南省为11.28%,全国为9.74%,平顶山市显著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平顶山市为11.43%,河南省为10.59%,全国为10.27%。
4.居民消费水平偏低,生存型消费比重较高从居民消费水平看,2009年平顶山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0340元和2827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25元和1167元。
从消费结构看,平顶山市食品和衣着等生存型消费支出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等享受型消费支出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于没有2009年全国数据,为便于对比,2008年平顶山市城、乡居民食品和衣着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9.37%和49.91%,而全国分别为48.26%和49.46%;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消费支出的比重平顶山市分别为21.36%和15.92%,全国分别为24.68%和21.36%。
综上所述,从宏观上看,平顶山市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小。
从微观上看,平顶山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偏低,生存型消费比重较高;农村居民消费增长速度明显偏慢。
四、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非常复杂,但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因素,主要是收入因素,包括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过去收入,现行收入和预期收入,资产收入和相关收入。
另一个是非经济因素,包括消费政策、消费心理、消费环境、价格预期等等。
所有这些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起来、相互作用,共同对最终消费产生影响。
1、经济因素包括家庭收入、拥有的金融资产以及贷款能力,一般来说,居民的经济状况决定其消费水平,绝大多数消费者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决定消费需求,确定可承受的消费对象。
目前,制约平顶山居民消费行为的经济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整体收入水平不高,消费需求受到制约。
收入是消费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
“十一五”以来,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重点来抓,居民收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但是与全市经济发展相比,仍显缓慢。
2009年,平顶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18个地市中,排在第5位,处于上游偏下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排在第12位,与前列地市还有一定差距,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分别低2454元和375元,是制约平顶山市城乡居民需求扩大的关键性因素。
二是宏观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对消费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是指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个比例会有此消彼长的变化,特别是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参照国际上通常的发展经验,国民收入向政府方向的分配比例应该是逐步缩小,但我国则恰恰相反,不是缩小而是呈进一步倾斜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