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我国农民消费心理现状

当前我国农民消费心理现状

当前我国农民消费心理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消费呈现出新的特点。

只有准确把握农民消费心理,合理组织农村消费品供应,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消费需求。

引导农民走向健康、文明、科学、合理地消费。

关键词:农村消费;需求不足;消费信贷;城乡对比
心理现状:
一、求实心理。

即以追求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为特征的消费心理,具体表现为注重实效,讲求使用方便、朴素大方、经济实惠。

这是广大农民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

对于“中看不中用”、“华而不实”的消费品,农民一般不予理睬。

当然,当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相近或相等时,农民还是挑选更为美观的商品,力求物美价廉。

长期以来。

生产经营者对农村市场的开发多局限于将城市过时、饱和商品向农村转销、倾销,而忽略城市和农村居民在收入与消费的水平、特点、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农村市场开拓不力或商品在农民消费中的适应性差。

二、求廉心理。

即以追求商品价格低廉为特征的消费心理,具体表现为农民对商品价格特别重视、敏感,需求价格弹性高,以消费低档商品为主。

这是农民长期受低经济水平的制约而形成的消费特点,只有走亲访友、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时,才选择中高档商品。

原因:影响消费的因素不仅有当期收入,预期收入,预期支出,收入分配,还有农民的消费习惯,农村的消费环境,农村信贷条件等。

1、从收入方面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低,增速减缓,预期收入下降。

从收入绝对水平看,2008年人均纯收入农村为5162元,城市为14425元,是农村居民的2.5倍;从收入增长速度看,2004年名义人均纯收入增长32.4%,2005年为29.2%,2006年为22.1%,2007年8.5%,2008年为3.4%,增长幅度逐年下降。

根据消费对收入的过度敏感性,当期收入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农民收入增速增长的下降必然会导致消费市场的萎缩。

另一方面是对未来的悲观预期也会使持久收入降低。

2、从支出来看――税费负担重,预期支出增加了。

农村政府机构臃肿,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实际上是由农民付费的。

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的医疗和养老都没有保障。

现在农民一怕生病,二怕孩子上大学。

2008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85元,但供养一个本科大学生一年至少8000元,这可是一个四口农村家庭的近全年收入。

江苏农民人均存款余额2008年达到2850元,是2004年的2.28倍,可农村消费却没有相应的增长。

3、从收入分配看――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2008年中国统计局报告显示,家庭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农村居民占农村总人口的53%,在4500元以上的仅10.75%。

山东省农调队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2008年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59元,但达到收入平均线的农户只有40%,而60%的农户人均收入在平均线以下。

从最能标志购买力的银行存款和手持现金看,20%的高收入农户持有的份额占总水平的35.8%,其人均现金拥有量是20%的低收入户的。

4、从金融机构看――农村贷款难,生产挤消费。

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收缩网点、集约经营,很多县级银行也像邮政储蓄一样只吸不贷;而大多数农村信用社一方面呆坏帐包袱沉重,另一方面只贷“企业款”和“人情款”,使农村基层金融市场贫血严重。

农民生产经营贷不到款,只好把大量的现金留用于生产和扩大投资,造成消费现金紧缺,这种流动性约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

5、从农村的消费环境和农民的消费习惯来看。

有限理性,风险与不确定性加上计算能力的不足使之因循旧历不敢创新,使得消费萎缩。

如何启动农村消费――对策:
转变"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大力启动农村消费。

农村在消费层次和消费时间上的滞后性,可以使同一种商品在城市滞销时却在农村走俏。

但城乡居民在消费时间上的阶段性,以及在商品种类、性能等方面的消费差异性,并不等于说在城市质次价高的商品在农村就有销路,在城市一些冷、次、呆、背商品,在农村同样也难以找到市场。

农民收入较低且来之不易,购买行为较之城市居民更加精细和慎重,常常是货比三家,分厘必争。

现阶段,我国农村市场所潜在的巨大商机与难以启动的种种现实说明,要想迅速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就必须贴近农民、贴近实际,有的放矢。

要克服"一切从城市出发的毛病",深入农村搞好市场调研,结合农民消费特点,开发研制适销对路的产品。

决定农村家电市场购买意向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和家电产品拥有率水平的高低,收入水平越高购买意向越强,而拥有率越高则购买意向越低。

这两个因素在实际购买中常是反向作用的,这势必造成不同的家电产品在不同地区细分市场上的购买意向强弱分明。

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尽管农村居民普遍收入较高,购买力较强,但由于某些家电如彩电、电风扇、洗衣机、冰箱拥有率相对较高,居民购买意向反而有所下降。

通过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家庭中,家电产品的拥有率以及对家电产品、品牌、家电企业的认知度与城市市场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地区之间家电产品拥有率差异较为明显,华东、华南等东部沿海地区家电拥有率较高,中西部地区家电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影响我国农村市场启动的原因及对策,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1期
2)杨观来、陈海峰,农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探源,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2期3)蒋建国,影响我国农民消费的市场因素及对策,消费经济,2008年5月
4)柳思维,关于重视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质量的思考,消费经济,2008年3月5)严先溥,重新审视中国农村市场与农民消费,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第1期7)郑玉刚,关于农村市场开拓问题的若干思考,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6月
8)李秀荣,科学消费与农村市场开拓,消费经济,2008年2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