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消失的罗布泊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消失的罗布泊

学生用词语描绘画面:
示例:罗布泊真是个神仙居住的地方!放眼望去,阳光和煦,万顷绿地涌动着金色的麦浪。这里牛马成群,河流清澈,野鸭成群,绿林环绕,是生命绿洲,是人间的仙湖。
展示交流:
五、分析消失原因
这么美的仙湖,就这样一去不复回了,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惋惜、难过、痛心……)痛定思痛,我们还是来理性分析一下仙湖消失的原因吧。
二、检查预习
上课之前,老师想检查一下生字预习情况,请看屏幕,读一读:
萧瑟(sè)干涸(hé)吞噬(shì)
戈壁(gē)裸露(luǒ)无垠(yín)沧(cāng)海桑田
读了这些生字后,你有什么发现吗?
我发现这是描写罗布泊的词语,读后让人感到很恐怖、荒凉、景观变化大……请大家带着这种情感齐读。
三、品读“今日罗布泊”




师生互动
教材资源利用说明
一、入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文题中有一个字容易读错,泊——pō,(老师注音),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湖泊)从那里可以看出这层意思?三点水。(你真会读书)谁能把课题读一下——。(老师结合重音、情感进行评价)。
读完课题后,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文本。
范例:四盲像个恐怖的恶魔,终于将罗布泊变成了寸草不生的地方。
……
你觉得人类是否已经醒悟过来?(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文章最后一段,读——)“救救”一词,通常是在什么情况下喊出的?(生命出现危险时)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情感?(对环境的关注和忧虑)
六、关注文体特点
本文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和本文的体裁有关。这篇文章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从课文注
这是写罗布泊的词语,大家想亲眼看看罗布泊现在的景象吗?(想)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有关“罗布泊”的图片,引导学生用关键词概括画面。
文章有一段是写现在的罗布泊的文字,找出来读一读。
老师课件出示课文第三段: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大家读了这段,想到了什么?这段文字有何特点?
这段文字使用了3个否定副词和一组数量词,“没有……不见……没有……”“一棵树、一条溪、一只鸟”,这让老师想到了柳宗元写的一首诗:《江雪》,我们齐背——千山鸟飞绝……独钓寒江雪。诗文意境相似,但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温
请大家仔细读课文,想想造成罗布泊消失的“罪魁祸首”是谁?(人)人类到底做了哪些不该做的事?
一是河流改道,二是人口激增,三是“四盲”。
“盲”字由哪两部分组成?那么“盲”是什么意思?“盲目”呢?(做事不遵循科学规律)文中有一个比喻句:“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你觉得这个比喻是否恰当?请你仿写一个比喻句。
设计意图
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表达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忧虑与思考。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本课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也是初中教材里唯一的一篇。所以,在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忧患意识的同时,应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体裁特点,彰显这个文本的独特价值。
用文中的词语,还原罗布泊昔日美景,体现语用的教学意图。
品读词句,触摸情感。




师生互动
教材资源利用说明
解中可知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本文的真实性和文学性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句子或段落加以说明。
4、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老师归纳:
文章真实性主要体现在引资料、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上,而文学性则表现在拟人、排比修辞手法和抒情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上。
七、课堂小练笔
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自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与生态环境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为了悲剧不再重演,请你拟写一条环保标语,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师预设下列语句或语段:
1、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2、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3、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附件: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备课学校
南昌课文出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12课
课型
精读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深入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忧患意识,懂得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3、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准确和生动的语言特点,了解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感受作者的忧患意识。
紧扣“泊”字解题、读题。
精选文中生字词,进行组块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精读一段文字,感受环境的恶劣及语言句式上特点。




师生互动
教材资源利用说明
度,一个是极寒天气,一个是极热天气,气温高达70度,这简直是生命的禁地!
四、品读“昔日罗布泊”
其实,罗布泊原来是个仙湖,请大家细读课文,用下面的词语还原罗布泊原来的美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生命绿洲、万顷绿地、和煦、神仙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真实性与文学性兼容的体裁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了解罗布泊的地理特点,查找彭加木和余纯顺相关资料;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目标
共需1课时,
此为第1课时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深入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忧患意识,懂得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3、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体裁特点。
展示交流:
八、布置作业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四”,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结合具体语句进行有效的品读,体会报告文学的特点。
充分利用“研讨与练习”,把思考引向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