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
【考纲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分析其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业生产布局特点。
2.认识黑土、林区、湿地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2.初步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树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点。
【重点难点】
1.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
2.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特点。
3.黑土、湿地、林地在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整治。
第 1 课时
【基础梳理】
一、自然环境
1、东北地区范围包括、、三省及自治区东部。
、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貌格局呈状,外侧是,中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则是广阔的。
2、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带气候区,自南向北跨、
、,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
降水自向递减。
3、辽宁南部、、暖温带水果可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
、、高粱、水稻、、亚麻等春播作物;大兴安岭北部的山地属于寒温带气候,以、马铃薯、大豆为主。
4、东北地区植被以和为主,并分布有
和。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1、土壤肥沃
东北地区分布着和等土壤类型。
其中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
平原的东部和北部、平原西部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区。
平原的中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
2、土地资源丰富
东北平原是我国的平原,是全国人均耕地量的地区,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
东北还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荒地主要分布在、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也有少量分布。
3、土地开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荒地的大量开垦增加了耕地面积,昔日的“”变成了“”。
4、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既是水源地、蓄水池,又是我国特有珍禽、
的栖息地,对、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保护陆地生态系统,对已开垦的荒地将逐步还、还、还。
【要点突破】
1.自然环境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貌格局呈半环状,外侧是河流,中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则是广阔的平原。
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
≥10℃的积温,辽宁南部可达3600℃,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可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春小麦、大豆、玉米、高梁、水稻、甜菜、亚麻等春播作物;大兴安岭北部的山地属于寒温带气候,≥10℃的积温为1000℃左右,以春小麦、马铃薯、大豆为主。
东北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差异也较大,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见下表)。
2.沼泽的环境与沼泽遭受破坏产生的负面影响可用下图表示:
【检测与评估】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②平原地区耕作层厚度大 ③三江平原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 ④地势平坦,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东北地区生产潜力较大的两种土壤是 ( ) ①黑土 ②黑钙土 ③棕壤 ④沼泽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3.下列条件中,东北地区所具有的社会经济优势是 ( ) A .土地平坦,土壤肥沃 B .降水较多,水热配合好 C .纬度高,热量不足 D .开发历史短,人均耕地多 下图是某地区地形图,完成4~6
题。
4.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相比,图示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是 ( ) A .单位面积产量高 B .人均耕地面积大
C .交通发达
D .水热条件好 5.以下不属于...
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 ) 蓄水池和水源地 调节气候、保护环境 丹顶鹤、天鹅栖息地 沼泽植物资源
环 境 效 应
负 面 效
应
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 候 变
迁
盐渍化土壤面积
河川径流量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动植物资源减少
沼
泽
130°E
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
B.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
C.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6.图示平原发展农业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三江平原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湿地,有“北大荒”之称。
经过多年开垦,“北大荒”已变成“北大仓”。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5~7题。
7.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A.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质量 B.消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
C.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控制污染
8.沼泽遭破坏后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A.沼泽化面积扩大,土地荒漠化加剧 B.气候变干、盐渍化土壤面积缩小
C.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上升 D.生态环境破坏,动植物资源减少
9.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围垦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其主要原因是()A.保护湿地上的森林资源 B.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C.我国粮食富足,不需要再生产粮食 D.加入WTO,我国可大量廉价进口粮食
二、综合题
10.下图为沿甲(49.5°N,117.5°E)、乙(44.5°N,131°E)两地连线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形区名称:
A , B,, C , D 。
(2)C处干湿状况是,其主要粮食作物是,主要经济作物是,该地农田遭受破坏,为保护农田,应在处营造防护林。
(3)B地形区的典型树种是,C地形区的著名能源基地是。
第 2 课时
【基础梳理】
三、农业生产和布局
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东北地区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东北成了全国重要的基地,还是我国最大的生产基地。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主要集中在、、三大林区。
其中省是全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
2、农业布局
东北地区自东向西可分为以为主的交错地带,以为主的、、地带和地带,自南向北可区分为地带、地带和
交错地带。
四、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黑土的开发
黑土开垦为耕地后,会引起土壤冲刷,流失较为严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作物单产与品质逐年下降。
为提高土壤的肥力,应改进耕作制度,注意加强黑土的,增施。
2、林业的发展
(1)存在问题:长期以来,东北林区重采轻育,超过,加上、和现象比较严重,使森林资源不断减少,日益下降。
(2)对策:①坚持以为主,发展以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②合理采伐,坚持以定采伐量。
③加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3、湿地的保护
(1)湿地资源是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的生长环境和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2)保护湿地资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保护现存的天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采取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