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第一题)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基础;
——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向;
——区域产业结构类型受自然资源的直接影响,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地区的优势资源为基础;
——自然资源的显著差异有利于专业化生产的形成和参与分工能力的提高;
——自然资源是区域初始资本积累的源泉之一,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
——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将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区域经济效果的发挥。
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第二题)
◆1、以人为本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1)知识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
(3)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活跃的生产要素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1)人是知识经济化的直接创造者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3)人力资源开发的条件
◆3、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
传统模式:人、财、物并重
新型模式:以人力资本为中心
人力资本运营的核心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第三题)
◆1、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
◆2、区域基础设施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演进
◆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4、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4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第四题)
①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属于区域的专业化生产部门;
②现有产业基础较好,行业规模较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
③行业增长速度较快,且未来市场需求增长迅速,发展潜力较大;
④处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与区域其他产有较强的直接或间接关联,能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⑤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创新力
区域主导产业的入选条件(第五题)
①具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要求qij >2或xij >0.5,该产业的生产主要
为区外服务;
②具有较大的产业规模,一般要求产值比重>10%,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区域经济发展;
③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一般要求Fj >1或Ei >1,能够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发展;
④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般要求em>1,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⑤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一般选择技术进步快、附加价值高的产业;
⑥具有较高的地区比较优势,一般要求比较劳动生产率>2,使其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产
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⑦具有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特点。
区域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第六题)
(1)主导产业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①以全新的、更高技术层次的产业来替代原有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②在同一产业内部,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或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生产
组织方式的革新,使原有主导产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重新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2)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①要做好关联产业,以形成主导产业群②要做好基础产业③要做好服务业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第七题)
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资源结构相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阶段相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要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区内产业关联要具有协调性和紧密性、区域产业结构要有灵活的转换能力、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增强区域的增长潜力、区域产业结构具有较高的结构性效益。
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第七题)
①要求靠近市场;②要求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③要求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④要求优良的基础设施;⑤要求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
⑥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⑦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⑧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氛围;⑨要求聚集性;⑩要求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
3区域分工与贸易的影响因素(第十题)
1)、区域要素禀赋差异
2)、区域要素流动
3)、区域市场差异
4)、企业组织结构
7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第十一题)
1)、农村与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2)、规模化与集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3)、较多的就业机会与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对居民的拉力
9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第十二题)
1)、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
2)、完善区域空间结构
3)、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
4)、促进城市文明的扩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区域经济合作的原因及其形式(第十二题)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原因
◆1、区域分工的必然结果
◆2、区域竞争的客观要求
◆3、区域利益的内在要求
(二)形式
◆1、工业贸易合作
◆2、资金合作
◆3、劳务合作
◆4、科学技术合作
论述题
1、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针对潜导、主导、支柱、衰退等产业类型论述政府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
答案:
1)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产业在某一地区的发展都规律性经过创新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些阶段。
2)潜导产业:虽然目前产业规模较小,但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并且反映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将主宰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
主导产业: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支柱产业:指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支持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大作用,但并不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
衰退产业: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的产业。
3)对于潜导产业来说,政府不仅要给予优惠的政策,还要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以确保本地区能够有后续的主导产业形成,使区域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对于主导产业来说,政府的工作应包括:
一是选择先进技术武装主导产业,并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载体;
二是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使其有很好的发展环境;
三是引导社会投资,使其能够及时地获得足够的投入;
四是鼓励、扶持、协调基础产业、关联产业的发展,形成主辅配套的产业集群,以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
对于支柱产业来说,政府的工作包括:
一是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其本身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二是提供必要的技术帮助,使其能够及时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延长其生命周期,维持区域经济的繁荣。
对于衰退产业来说,政府的工作包括:
一是鼓励搬迁,适当促退,将其转移到低梯度地区;
二是处理好善后工作,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确保特困职工的基本生活条件。
2、根据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核心外围理论,论述中原经济区与中原城市群的关系答案: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是将空间中心(一般为城市)称作增长极
他认为,增长极是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聚集而形成的经济中心,这些中心就像一个“磁极”
点轴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
~约翰.弗里德曼的核心外围理论,弗里德曼认为,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条件。
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由此他创建了核心—外围理论
3、根据城市化的发展规律论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一)规律
城市化的三阶段规律1)起步阶段2)发展阶段3)成熟阶段
城市化的五阶段规律
(1)前城市化阶段(2)城市化初期阶段3)城市化中期阶段4)初步进入城市社会阶段(5)进入成熟城市社会阶段
(二)二者关系
1、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与推动
2、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与推动
3、狭义理解: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工业化是因,城市化是果。
如果没有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强制约束,工业化必然伴随着城市化。
广义理解: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市化则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决定着经济社会历史演进的节拍。
城市化会促进人口和先进生产要素在城市地区集聚,这将产生巨大的创造力。
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殊途同归,互相依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统一体。
4、论述二战后为什么发达国家贸易条件不断增强,发展中国家不断恶化?
答案: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4个方面的因素: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企业结构、战略与竞争。
◆波斯纳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新技术、新产业及新产品之所以诞生并在发达国家发展,是因为这里具有相对丰裕的研发经费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而发展中国家,则是依赖于其劳动力要素的相对丰富和廉价,短期内无法对发达国家形成竞争。
◆贸易条件理论
发达国家主要生产并出口深加工工业品和高科技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并出口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品。
①初级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低于制成品的收入弹性
②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价格关系存在棘轮效应
③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相对稀缺
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一方面因自身生产率提高而使本国劳动者获得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因发展中国家生产率提高而使其能获得更加低廉的进口商品,从而使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改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