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浅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21世纪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推广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特别是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更是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点工程。

而多媒体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束缚,使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下面我就以语文课为例,谈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应用。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想象、分析、归纳、表述(口头、书面)、巩固练习。

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事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

现在有了多媒体设施,情势发生了很大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高。

如我们在学习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一课时,课前,先告知学生:让我们一同去寻找蝈蝈,看谁找到的那只最漂亮。

于是孩子们就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去研究。

实际上,授课前我们就已经共同走近“文本”探究“文本”了。

而在过去,这一过程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才得以实现。

我们确实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终于在辛苦得来的大量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

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孩子们的一片喝彩声。

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

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

他们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
等,小图片带来了大收获。

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

同样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们也分别去网上寻找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云层的图片,一边细致观察揣摩天象,一边了解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学习古文《山市》,我们寻来了海市蜃楼在城市、在沙漠、在海上形成的照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开始研究它的形成,体会作者的丰富想象,生动描述;学习《化石吟》我们找到十分珍贵的恐龙化石,远古时期的鱼化石等图片,这些生动、逼真的东西,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许多课文的学习成为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二、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能力
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以来,学生在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教者讲的是《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首先,用录像播放一个片断:西沙群岛的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海面上波光粼粼,如像亿万颗彩色的珠子在滚动,海底里有山崖、峡谷,海参在蠕动,还有大龙虾在爬行……这些奇妙的景物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快就被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所吸引。

此时,教师进行配乐叙述:在我国的南海上,那里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戏的鱼群、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岛上有葱茏的树木、茫茫的沙滩、丰富的水产和矿藏,真是风光如画,物产丰富,她像一串珍珠在南海上闪耀着光芒,同学们想到那儿去游览吗?学生边眼观画面,边听其中
之解说,深深地陶醉于西沙群岛的五彩缤纷,千姿万态的神奇世界中,产生新奇感。

电教媒体的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等特点。

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各单元知识点强化练习或总复习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为四十五分钟“扩容”。

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要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现在却变得好理解多了。

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

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做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一幕。

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

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

教师只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对“飞渡”的理解,了解文章的主旨即可。

三、使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语文课,一篇课文至少要用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深一些的课甚至要讲一个星期,而老师仍然觉得没讲透,学生仍然难
以理解。

运用多媒体上语文课则不同,它打破了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了。

如:在《秋魂》的教学中,文中所描写、歌颂的“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与学生脑海中的秋天是否一样。

而大多数文人笔下的秋天的肃杀、凄凉的景象也会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印象。

而这些光靠教师口头说说,学生是领会不了的。

教师收集这些内容的图片或音乐风光片放在自己网站上,再将它们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从视觉角度去体会作者笔下“秋”之美。

再如在教《祝福》时先让学生预习,上课再放一些背景知识,课件中再以图片展示祥林嫂三次不同的肖像。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体会人物所遭受的惨重打击,理解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她的迫害。

四、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功能
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课同时肩负着美育的使命。

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具有形象、直观、方便的显著效果。

如在教学《春》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制作一个“春”的课件,当我们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

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
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尝到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甜头,并将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总结。

我坚信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一定会迎来现代化教学更加美好的春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