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填路堤施工方案一、概述路堤填筑高度在5~12m,路基面宽度:直线地段路堤宽度为7.8米,路堑为7.7米。
基床设计:路基基床厚度为2.5米,其中基床表层为0.6米(A组填料),基床底层为1.9米(AB组填料)。
路堤填料及压实标准要求:路堤基床以下部分填料选用A、B、C组填料,路堤与桥台、路堤与路堑连接处、路堤与轨底至涵洞顶高差小于1m的涵洞间设置过渡段。
路基加固形式有搅拌桩、振冲碎石桩、旋喷桩、土工格栅、填砂、填碎石、干砌石、砂夹卵石等。
5.2.1 一般地段路基施工方案5.2.1.1 工艺流程路基土石方填筑的标准程序严格按照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即:三阶段: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四区段:填筑区段→平整区段→碾压区段→检验区段;八流程:施工准备→基底处理→分层填筑摊铺整平→洒水或晾晒→碾压夯实→检验签证→路基整修。
路基填筑施工步骤:基层处理→卸填料→推土机摊铺整平→压路机初压→平地机精平→重型压路机复压→中型压路机终压,详见图5.2-1所示。
5.2-1 压实层纵向施工顺序示意图5.2.1.2 填料选择用于路堤填筑的填料必须符合铁路路基施工规范要求。
5.2.1.3 土方调配、开挖、运输取土场必须符合设计图规定,若更改取土场必须报请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四方会勘,确认填料合格后形成会议纪要之后方可取土施工。
土石方填筑采用挖掘机挖装,自卸汽车运输。
为保证路堤填筑压实质量,应充分利用旱季施工(本地区一般在9月到次年的3月)。
雨季施工时,与当地气象部门联系,及时了解天气情况,精心组织施工,对路基采取必要的排水措施:对刚填筑路段采用塑料膜覆盖;有条件的地段及时施工人字护坡;对碾压地段工作面必须平整无积水,每隔20m路基两侧对称修筑临时急水槽;对含水量偏大的填料应进行晾晒。
为了保证边坡压实质量,及预留填料沉落及软土沉落,填筑时路基两侧各加宽0.5m。
5.2.1.4 分层填筑及断面控制路基填筑采用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工艺,填筑方式采用横断面全宽、纵向水平分层的填筑压实方法。
路基断面坡脚边线按超填宽度进行控制,为保证断面几何尺寸准确无误,直线段边桩设置间距20m,曲线段边桩设置间距10m。
每隔20~50m用标竿和红色施工绳作成标准几何断面,具体断面形式见图5.2-2所示。
5.2-2 路基横断面控制示意图5.2.1.5 摊铺平整填筑区段完成一层卸土后,先使用推土机对填料进行初平,再用平地机进行精平,控制层面无显着的局部凹凸。
对于非渗水填料,平整面做成向两侧不小于4%的横向排水坡,并有效控制每层虚摊厚度。
在摊铺平整的同时,应对路肩进行初步压实,保证压路机碾压时,压到路肩不致发生滑坡。
5.2.1.6 碾压(1)进行碾压前对填筑层的松铺分层厚度和平整程度应进行检查,确认层厚和平整程度符合要求方能进行碾压。
(2)压路机司机应根据密实度标准,填土层厚,按试验段提供的控制压实遍数进行压实。
一般情况下为4~6遍。
经密实度试验合格,可转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应进行补压后再做检查试验,一直达到合格为止。
(3)达到最优含水量9.5%(允许误差±2%)的填料应及时碾压,防止松散填料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导致含水量损失难以压实。
含水量不适宜的填料应进行调整处理后实时碾压。
(4)碾压时用由两侧开始向中心纵向碾压,按照初压、复压、终压三步骤进行。
初压宜低速,复压宜中速、终压应快速。
粘土类低频率填料用胶轮压路机、静压路机静压;砂石类高频率填料用振动压路机、羊角碾、突块压路机等振压。
5.2.1.7路基整形工艺路堤边坡必须在路基主体工程完工和预压沉降稳定后进行。
边坡整形要点如下:(1)整形前应恢复各项标桩,并按设计图纸要求检查路基的中线位置、宽度、纵横坡、边坡及相应的标高。
(2)带线控制边坡坡度,直线段每隔20m设置一道坡度标志线,曲线段每隔10m 设置一道坡度标志线。
并用坡度尺如下图所示,实时检测实际坡度。
当锤球垂线与对准线重合时表示坡度符合要求,当锤球垂线与对准线不重合时(虚线位置)表示坡度不符合要求。
5.2-3 坡度尺检查示意图(3)低边坡用推土机或平地机刮土整修成型。
高边坡用挖掘机和人工联合整形。
(4)边坡受雨水冲刷形成小冲沟时,应将原边坡挖成台阶,分层填补,仔细夯实。
如填补的厚度很小(100~200mm),而又是非边坡加固地段时,可用种草整修的方法以种植土来填补。
(5)修整后的路基边坡,应及时施作防护、排水、绿化工程。
5.2.1.8 压实度控制根据试验段确定最佳松铺厚度、最佳机械组合、最佳施工控制含水量、最佳压实遍数等作为施工控制参数。
(1)压实度检测方法控制施工过程中用环刀法、核子密度仪、灌砂法联合跟踪检测路基实际压实度、含水量。
(2)碾压机械和方法控制施工过程中主要通过控制压实机能量、碾压遍数、碾压轮迹深度等控制其压实度。
具体控制见表5.2.1。
压实控制要求表5.2.1填料碾压前进行含水量检测并控制在施工允许含水量范围内再进行碾压。
当填料含水量较低时,采取洒水措施。
当含水量较高时,可采用在取土场内挖沟拉槽降低水位和用推土机松土器松土晾晒的方法。
5.2.1.9 检验签证主要包括填料、填筑层厚度;路基填筑断面尺寸;填筑层在纵向和横向的均匀度和平整度,每层填土压实后,按规定频率进行压实度检测,检测指标为压实系数,地基系数和相对密度。
地基系数由K30试验车进行检测,相对密度用灌沙法检测。
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层填筑施工。
5.2.1.10 土工格栅多层土工格栅加筋的路堤,各层土工格栅之间层距不大于设计层距,铺设宽度不小于设计宽度。
采用60cm一层,双向幅宽2.5m。
铺设前对每一批产品送有资质的单位复检,随机取样不少于3处后方可铺设。
土工格栅在运输、贮存过程中,采用帆布进行覆盖,防止紫外线照射及防止老化。
土工格栅在铺设时,强度高的方向与其受力的方向一致,土工格栅受力方向连接牢固,连接强度不低于材料允许抗拉强度,搭接长度不小于10cm,每10-15cm设两个绑扎点;另一方向密贴排放,每隔10~15cm设一个插钉。
测设路基边线桩位,挂上线绳,用白灰撒出土工格栅外侧线。
土工格栅的铺设不容许有褶皱,尽量拉紧,用插钉固定。
铺设土工格栅的土层表面平整,不得有坚硬凸出物,避免碾压机械直接在格栅的土层表面上进行碾压。
路基填土到设计铺设标高时,将路基面整平并碾压密实,清除路基面杂物及坚硬凸出物。
5.2.1.11 路基排水(1)在路堤两侧红线位置开挖纵向排水沟,排除积水。
(2)水面较大的山(水)沟先做围堰,后抽水。
小的山(水)沟直接抽干积水。
(3)路基施工临时排水措施应与永久性排水系统相结合,避免积水及冲刷边坡。
5.2.2 预留沉降与沉降观测5.2.2.1 预留沉降(1) 路堤高小于12m时,按平均堤高的1%预留沉落量加高,一般地段路基的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15cm,桥台、涵洞过渡段工后沉降不应大于8cm。
(2)在地基较坚硬地段,填筑级配良好不易风化的块石且用重型机械碾压的路堤,预留沉降量可控制在0~0.5%。
(3)对于中心高度大于12m的路堤,工后沉降采用双曲线拟合法推算,在施工期间选择有代表性断面进行沉落观测,观测点分别布置在基床表面及以下堤高的1/3、2/3处,根据观测结果,适当调整预留沉落量,如填筑至基床底面时,观测点的“时间~填高~沉落”曲线表明沉落已趋稳定,预留沉落加高量可减少或只按基床高度加高。
(4)预留沉落量提高路基面地段的两端,应向邻接的填挖交界或桥台以及预留沉落量较小的地段顺坡递减,递减的纵坡不应大于线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5)预留沉落加高量的路堤坡脚位置仍按设计路肩高程及边坡坡度测定,路基面适当加宽,其边坡较设计坡度稍陡施工,以便路基面宽度在沉落完成后符合设计。
5.2.2.2 沉降观测按设计要求设置沉降观测桩及位移观测桩,用于观测位移及沉降的基桩,必须置于不受填土荷重影响的稳定地基内,基桩位移观测桩在观测期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边桩及沉降板在施工期间一般每填筑一层,应进行一次观测,如果两次填筑间隔较长时,每3天至少观测一次。
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设计高程后,在预压期的前2~3月内,每5天观测一次,三个月后7~15天观测一次,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一直观测到预压期末,观测后及时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
观测控制标准: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不大于1.0cm,坡脚水平位移速度率每昼夜不大于0.5cm。
如果超出此限应立即停止填筑,待观测值恢复到限界值以下再进行填筑,填筑速率以水平位移控制为主。
5.5.1 水泥搅拌桩施工根据本标段水泥搅拌桩的实际工程量,本标段水泥搅拌桩具体分布情况见表5.5.1,拟采用25台SJ30型单轴深层搅拌机施工。
工艺流程见图5.5-1。
图5.5-1工艺流程框图5.5.1 施工准备做好“三通一平”工作,确保施工正常进行。
根据复测合格的线路中心桩位放出搅拌桩处理范围的边线;路基清表后压实原地面,铺筑50cm厚的碎石垫层后,进行桩位放样;水泥搅拌桩施工前平整场地,清除一切障碍物,场地低洼时回填黏土料并压实,施工机械安装就位,并安装、调试计算机设备;水泥搅拌桩加固粉料采用P.O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采取抗硫酸性侵蚀及抗中等溶出型侵蚀水泥,设计掺灰量为被加固湿土重的15%,水泥浆水灰比为045~0.55,施工前通过室内配方试验确定最佳掺灰量。
5.5.2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求(1)预搅下沉深层搅拌机运转正常后,钻头对位后调平桩机机台,精确对位。
启动搅拌机电机,放松起重机钢丝绳,使搅拌机沿导向架切土搅拌下沉,可由电动卷扬机的钢丝绳控制。
如遇硬粘土等地质情况时,下沉速度较慢,可通过输浆系统适当补给清水以利钻进。
水泥搅拌桩施工允许偏差见表5.5.1。
水泥搅拌桩施工允许偏差表5.5.1(2)制备水泥浆水泥搅拌桩预搅下沉到设计深度后,开始拌制水泥浆。
水泥浆搅拌时间不少于3分钟,待压浆时倾入集料斗中。
(3)提升喷浆搅拌深层搅拌机下沉达到设计深度后,开启灰浆泵将水泥浆压入地基土中,此后边喷浆、边旋转、边提升深层搅拌机,直至设计桩顶标高。
此时应注意喷浆速率与提升速度相协调,以确保水泥浆沿桩长均匀分布,搅拌提升速度一般控制在0.8m/min以内。
本阶段喷浆量应控制在总浆量的60%以上。
(4)沉钻复搅再次沉钻喷浆进行复搅,复搅下沉速度可控制在0.8m/min。
复喷到设计深度后,再次边喷浆、边旋转、边提升至设计桩顶标高。
第二次喷浆量不宜过少,可控制在总喷浆量的20%~30%。
完成后将钻头提出地面。
至此,完成一根桩的施工。
将深层搅拌桩桩机移至新的桩位,重复(1)~(4)步骤,进行下一根桩的施工。
施工过程应连续进行,当发生异常情况中断时,重新搅拌施工时应对中断处复搅至少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