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珠三角绿道网建设

珠三角绿道网建设

珠三角綠道網建設
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區域生態
環境保護,實現生活休閒一體化,促進
宜居城鄉建設和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總結借鑒了霍
華德“花園城市”、大倫敦“環城綠
帶”、蘭斯塔德“綠心”、美國“三級
綠道網絡”等經典理論和成熟案例,在
珠三角區域綠地的框架下,沿著河濱、
溪穀、山脊等自然走廊,或者鐵路線、
溝渠(排水道)、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建立線型開敞空間,把公園、自然保護地、
名勝區、歷史古跡以及其他高密度住區內的開敞空間聯繫起來,構建珠三角綠道網。

綠道網建設的核心是一項生態工程,以保存珍貴、優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形成一個串聯零散的區域綠地的綠地網絡,為植物生長和動物繁衍棲息提供充足空間,更好地推動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

廣東規劃從2010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在珠三角地區率先建成總長約1905公里的6條區域綠道,串聯200多處主要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
勝區、郊野公園、濱水公園和歷史文化遺跡等發展節點,連接廣佛肇、深莞惠、綠道晨曲
珠三角綠道網總體佈局圖
珠中江等三大都市區,服務人口約2565萬人。

規劃到2012年底,以區域綠道為主體框架,合理佈局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配套完善各項設施,形成區域綠道—城市綠道—社區綠道有效銜接、相互協調的三級綠道網絡(資料來源:《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

珠三角綠道網充分結合城鄉空間佈局、地域景觀特色、自然生態與人文資源的特點,根據綠道所處位置和目標功能
的不同,分為生態型、郊野型和都市型
三種類型。

其中,生態型區域綠道主要
沿城鎮週邊的自然河流,小溪,海岸及
山脊線設立,綠道控制範圍寬度一般不
小於200m。

郊野型區域綠道主要依託城
鎮建成區周邊的開敞綠地,水體,海岸
和田野設立,綠道控制範圍寬度一般不
小於100m。

都市型區域綠道主要集中在
城鎮建成區,依託人文景區,公園廣場
和城鎮道路兩側的綠地設立,綠道控制
範圍寬度一般不小於20m。

在綠道建設上,廣東按照“統一規
劃、設定標準、分市建設、以人為本、
各顯其能”的原則,確保實現珠三角綠
道網“一年基本建成,兩年全部到位,
三年成熟完善”的目標,通過“省市聯
動”和“上下協同”的方式推進綠道規
劃建設。

規劃要求綠道建設必須遵循生態化的要求,充分利用生態自然條件和
要素,如現有的河岸堤壩、田間機耕路、
鄉村小道等,讓綠道充滿鄉野氣息,避
免大填大挖和人工化痕跡過重的建設。

此外,規劃還要求綠道建設要形式多
樣,並配備完善的各類服務設施,包括
規範清晰的標識系統、保障及時的應急
安全救助系統、方便快捷的公交轉換及
停車系統,滿足多種需求的商業服務系
統等。

在短短不到一年時間內,珠三角的
區域綠道網絡建設已基本完成。

截止2010年12月底,累計完成區域綠道2372公里,超出原定計劃里程(1905公里)的24.5%(資料來源:廣東建設資訊網),近2000公里的省級綠道,在各個城市之間浮現出來。

在蒼翠的亞熱帶園林中,碧波蕩漾的嶺南河湧旁,由“綠化+步行道+自行車道+服務站”四要素組成的6條各具特色的景觀大道,已成為了珠三角市民和自行車運動愛好者休閒遊玩的好去處,而當地農村居民也從中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收益。

郊野型綠道
生態型綠道 城市型綠道
對環珠江口灣區的啟示
由於環珠江口灣區生態系統組分之間是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若只是廣東、香港或澳門單邊保護,很難達到整體保護效果,因此通過建設跨境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廊道,構建完整的區域生態系統,才能確保環珠江口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延續性。

珠三角目前正在開展的綠道網建設,主要為保存珍貴、優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形成一個串聯零散的區域綠地的整體綠地網絡。

港澳現在也有一些郊外休閒道,例如遠足徑和單車徑等,若能與珠三角的綠道網運連繋起來,建設成灣區跨界綠道網,將港澳的綠地與珠三角的綠地串聯起來,形成貫通全區域的綠色開敞空間體系,會帶來諸多好處,包括:為植物生長和動物繁衍棲息提供充足空間,更好地推動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恢復植被,創造更多“碳匯”以緩解全球氣候變化;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和開敞空間,維繫灣區生物多樣性;構建灣區風道網絡,改善區域通風條件,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為港澳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休閒通道。

跨界綠道可透過現有的粵港、粵澳的一些口岸連接,對現有的邊界線和出入境安排不會構成任何影響。

在珠三角地區綠道網建設實踐中,根據綠道所處位置和目標功能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建設標準和要求,而在灣區範圍內,粵港澳可結合三地不同的建設基礎,三地境內的綠道網按照各自標準分頭建設。

珠三角綠道網“一年基本建成”,主要依靠制度化的保障措施,具體包括建立工作架構、推進綠道立法、完善配套政策、制定考核機制及宣導公眾參與等方面。

這為宜居灣區建設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