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过海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
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
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蓝技水而渡;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
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
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
又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半途而废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慧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
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
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乐西。
这样会玷污品行。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
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
”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
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
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百发百中有一次,晋厉公攻伐郑国。
楚共王出兵援郑,和晋军相遇于鄢陵(即所谓的“鄢陵之战”。
鄢陵,今属河南省)。
战斗中,晋将魏錡射伤了楚共王的眼睛。
楚共王恨之入骨,就约养由基两枝箭,要他代为报仇。
结果,养由基只用了一枝箭就把魏錡射死,而把另一支箭还给楚共王复命。
在楚共王时,还有一个善射的人,名叫潘党,能每箭射中箭靶的靶红心。
养由基对他说:“这还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子,才算差不多了。
”潘党不服,当即选定杨柳树上的三片叶子,并标明号数,叫养由基退到百步之外,顺序射去。
养由基连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号叶心,第二箭中二号叶心,第三箭中四号叶心,非常准确。
《史记》说:“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
形容射箭技术的高明,因此叫做“百发百中”,也称“百步穿杨”。
王琚的《射经》说:“其的(箭靶)始于一丈,百发百中,寸而加之(一寸一寸地增加距离),至于百步,亦百发百中,乃为术成。
”“百发百中”这句成语,今天常用来形容神枪手的射击技术,还可以用来比喻料事必中和谋事必成。
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口号中夜忽自起,汲此百尺泉。
林木含白露,星斗在青天。
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剑客/ 述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题诗后)·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唐·贾岛·剑客)狐狸和葡萄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
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
” 这就是说,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狼与鹭鸶狼误吞下了一块骨头,十分难受,四处奔走,寻访医生。
他遇见了鹭鸶,谈定酬金请他取出骨头,鹭鸶把自己的头伸进狼的喉咙里,叼出了骨头,便向狼要定好的酬金。
狼回答说:“喂,朋友,你能从狼嘴里平安无事地收回头来,难道还不满足,怎么还要讲报酬?” 这故事说明,对坏人行善的报酬,就是认识坏人不讲信用的本质。
--------------------------------------------------------------------------------小男孩与蝎子有个小孩在城墙前捉蚱蜢,一会儿就捉了许多。
忽然看见一只蝎子,他以为也是蚱蜢,便着两手去捕捉他。
蝎子举起他的毒刺,说道:“来吧,如果你真敢这样做,就连你捉的蚱蜢也会统统失掉。
” 这故事告诫人们,要分辨清好人和坏人,区别对待他们。
--------------------------------------------------------------------------------掉在井里的狐狸和公山羊一只狐狸失足掉到了井里,不论他如何挣扎仍没法爬上去,只好呆在那里。
公山羊觉得口渴极了,来到这井边,看见狐狸在井下,便问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镇静下来,极力赞美井水好喝,说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并劝山羊赶快下来,与他痛饮。
一心只想喝水信以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当他咕咚咕咚痛饮完后,就不得不与狐狸一起共商上井的办法。
狐狸早有准备,他狡猾地说:“我倒有一个方法。
你用前脚扒在井墙上,再把角竖直了,我从你后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来,我们就都得救了。
”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议,狐狸踩着他的后脚,跳到他背上,然后再从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
狐狸上去以后,准备独自逃离。
公山羊指责狐狸不信守诺言。
狐狸回过头对公山羊说:“喂,朋友,你的头脑如果像你的胡须那样完美,你就不至于在没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
” 这故事说明,聪明的人应当事先考虑清楚事情的结果,然后才去做。
--------------------------------------------------------------------------------寡妇与母鸡有个寡妇养着一只母鸡,母鸡每天下一个蛋。
她以为多给鸡喂些大麦,就会每天下两个蛋。
于是,她就每天这样喂,结果母鸡长得越来越肥,每天连一个蛋也不下了。
这故事说明,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结果连现有的都失掉了。
--------------------------------------------------------------------------------徒劳的寒鸦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指定一个日期,要求众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选他们之中最美丽的为王。
众鸟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
寒鸦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便来到河边,捡起众鸟脱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住。
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都一齐来到宙斯面前。
宙斯一眼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格外漂亮,准备立他为王。
众鸟十分气愤,纷纷从寒鸦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毛。
于是,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一下全没了,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了。
这故事是说,借助别人的东西可以得到美的假象,但那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剥离时,就会原形毕露。
狐假虎威、守株待兔、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精卫填海《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啊......邓小平爷爷的资料-1904年8月22日生于四川广安县。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2年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离法赴苏学习。
1927年回国,领导百色起义,并创建红七军和左右江根据地。
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
1940年8月,参与指挥著名的“百团大战”。
1944年10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主持八路军总部工作。
1947年6月,与刘伯承一起率晋鲁豫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8年11月,参与领导淮海战役。
建国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等职。
“文革”期间,受到错误的批判。
1977年7月,再次复出,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局面,并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和实现祖国统一等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
长期的革命斗争,形成了以“解放思想,事实求事”为精髓的邓小平理论。
1997年2月19日在京逝世,享年93岁。
邓小平同志是一位伟人,不仅在大事、国事方面,在生活中,通过他身边的那些人的评价,我们知道,他更是生活中的伟人。
1925年秋,莫斯科中山大学正式开学,第一学期学员共有600多人,邓小平同志当时就是团小组组长。
1929年,党中央派邓小平同志为中共中央代表,和张云逸、陈豪人、李谦、袁任远、叶季壮、李仆等一批党员到广西工作。
当时,小平同志年仅24岁,可已经表现出非凡的胆略和领导才能。
邓小平同志写的《悼伯承》一文,有这样几句话:“人们习惯把‘刘邓’连在一起。
在我们两个人心里,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
”邓小平同志善于做思想工作,往往是三言两语,就起到了指点迷津的作用,甚至由此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正是如此,他的话总是让人过耳不忘,终身受益邓小平的女儿毛毛曾说:“我父亲为人性格内向,沉稳寡言,50年的革命生涯,使他养成了临危不惧、遇喜不亢的作风,特别是在对待个人命运上,相当达观。
在逆境中,他善于用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一切,并用一些实际的工作来调节生活,从不感到空虚和彷徨。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了一句空话。
”邓小平是我们中国的伟大人物之一,也是世界伟大的人物之一。
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
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
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高尔基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
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
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