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通县春油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大通县春油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大通县春油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摘要大通县随着油菜面积扩大,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主要有油菜菌核病、油菜白锈病、黄条跳虫甲、茎象甲、蚜虫、油菜角野螟等,分别阐述了其危(为)害症状,并提出了综合防控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春油菜病虫害;防治技术;青海大通
中图分类号 s435.6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150-01
大通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农作物播种面积4.6万hm2,随着种植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油菜面积已达1.8万hm2,油菜种植向甘蓝型优质油菜发展。

脑山和半脑半浅山地区已形成油菜主产区,油籽已成为此类地区的主导产业和主要收入来源。

随着油菜面积扩大,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为不断提高油菜生产技术,争取发展优质高产油菜产业,大通县加强了春油菜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

1 油菜菌核病
1.1 危害症状
油菜菌核病又叫“白杆”或“麻杆”,菌核病侵染时,地上部分各器官均感病,后期茎杆受害影响最大。

被害茎杆和分枝上的病斑,初期为棱形或长条形,略凹陷,呈水渍状,后转为白色,有同心轮纹,边缘褐色,潮湿时上面长出菌丝,菌丝绕茎后,其上部植株逐渐枯死,菌丝继续在植株上蔓延,形成白色霉杆,病害晚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维管束外露如麻,极易折,茎杆内部形成大量
鼠粪状的黑色菌核。

1.2 防治技术
采用农业措施与药剂防治相结合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农业措施主要有采用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无病株苗种;合理施肥;摘除中下部病叶以及拔除油菜残茬等技术[1]。

药剂防治,杀菌剂推荐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防治。

应在盛花期叶病株率达10%以上,茎病株率在1%以下进行喷药,重点喷植株中下部基叶和地面。

播前采用适乐时+锐胜包衣方法,用锐胜10 g加适乐时10 ml混合后拌油菜种1.6 kg,既可防治油菜三甲,又可防治油菜菌核病。

2 油菜白锈病
2.1 危害症状
常发生在油菜茎、花、根、叶及花器上,受害叶片产生近圆形淡黄色病斑,叶背面长出突出的疱状病斑,表皮皱裂后散发出白色粉未。

2.2 防治技术
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施肥,早追蕾薹肥,增施磷、钾叶面肥,发病初期用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2]。

3 黄条跳虫甲
3.1 为害症状
黄条跳虫甲又叫“土圪蚤”。

黄条跳虫甲为害油菜时,成虫群集啃食叶片,吃成若干孔洞甚至全叶被食光,可致油菜枯死。

幼虫在
土内啃食根部皮层也可咬断须根,使地上部发黄、萎蔫死亡,造成缺苗、稀苗现象。

在干旱年份发生量较大,严重时可造成毁种。

3.2 防治技术
防治以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为主。

与非十字花科轮作;应在播前清除田间枯叶、杂草;播前深耕或浇水;苗期增施肥料。

适时进行药剂防治,播前采用适乐时+锐胜包衣方法;油菜出苗后,成虫盛发期,用杀虫剂于晴天中午喷雾,每隔7 d喷1次,喷2~4次[3]。

4 油菜茎象甲
4.1 为害症状
油菜茎象甲又称象鼻虫,主要以幼虫在油菜茎杆基部钻吃为害为主,造成茎杆空心、扭曲变形、崩裂,分枝丛生,严重影响油菜产量。

成虫为害叶片和茎皮[4]。

4.2 防治技术
同黄条跳虫甲。

5 蚜虫
5.1 为害症状
蚜虫又叫“蜜虫”,对多种作物都有危害。

蚜虫除对油菜直接取食危害外,还可传播病毒病,叶片受害后形成褐色斑点,继而卷缩变形,生长迟缓以致枯死,嫩茎、花轴受害后,生长停滞、畸形、角果发育不正常,严重时可致枯死[5]。

5.2 防治技术
用高效杀虫剂喷防,在蚜虫为害期,每隔7 d喷1次,共喷2次。

杀虫剂推荐用52.25%农地乐乳油1 200 ml/hm2、48%乐斯本乳油300 ml/hm2、2.5%敌杀死乳油225~300 ml/hm2、19%氯氰菊酯乳油225~300 ml/hm2、2.5%保得乳油300~450 ml/hm2等药剂,对水225 kg 喷施[6]。

6 油菜角野螟
6.1 为害症状
油莱角野螟又名茴香薄翅野螟,自2002年以来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大面积出现危害。

油菜被害株率一般为15%~70%,严重的甚至绝收。

成虫从6月中旬出现至9月上旬终止,发生期逾90 d。

成虫产卵在油莱角果表面或上部枝秆、叶片等处,卵聚产,每块卵4~14粒。

幼虫蛀食角果内部籽粒,被害角果外有明显的虫孔,8月中下旬幼虫吐丝拽绕枝条取食角果,形成网巢。

幼虫老熟后入土蛄茧化蛹,1代幼虫仅有少部分化蛹,2代成虫8月下旬出现,其幼虫为害晚熟油菜和自生油菜苗。

越冬场所在油菜地、场田埂等处,幼虫越冬深度3~8 cm[7]。

6.2 防治技术
及时收获,尽早打碾,油莱收获后深翻土壤,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冬灌。

诱虫灯诱杀成虫,油菜生长期间,在田间或田埂放置诱虫灯,可降低田间卵量和幼虫为害[8]。

6月中旬,用渗透性或内吸性较强的药剂喷雾,防治初孵幼虫。

据在大田试验,用2.5%高渗氯氰菊酯600 ml/hm2、乐斯本或敌杀死等,在傍晚喷雾效果良好。

7 参考文献
[1] 杨林,陈德福,龙向祥,等.锦屏县油菜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13(2):20-21.
[2] 孙梦仙.皖南山区油菜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19):113,115.
[3] 徐潇龙,王现芝.几种油菜病虫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河南农业,2011(3):34.
[4] 盛宗伟,仁青吉.高寒冷凉地区油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种业,2009(3):26.
[5] 姜国银,阎健全,邵军,等.油菜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j].汉中科技,2009(3):18,47.
[6] 陈国华,高军.长江流域油菜病虫害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种业,2008(10):64-65.
[7] 杨玉萍,杨志随.油菜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j].现代种业,2008(4):22,21.
[8] 刘旭.油菜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j].四川农业科技,2004(10):2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