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翻译理论
中国古代杰出译者及其理论
一、翻译活动古已有之,而译学理论始于三国时佛经翻译的兴 翻译活动古已有之, 盛。
早期的佛典翻译,多用“文”和“质”两字作为译文的标准。所谓“文”指的是“辞 采”,即对译文加以修饰,使文章更为通达,是我们所说的意译;“质”指的是“朴 质”,即严格依照原文,不增不减,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直译。 支谦,三国时期佛经翻译大师,他的《法句经序》是中国第一篇谈论翻译的文字,约作 于224年。他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译事之不易,对促 进翻译研究有先导作用。他还提出了“因寻本旨,不加文饰”的主张,主张译经不必讲 究“饰”和“严”,只要做到“易晓”和“勿失厥意”就行了,由此可见他是主张直译 的所以他的理论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直译理论。 道安(314-385),东晋时期的佛经翻译家,他继承和发扬了支谦的翻译思想,他认识 到了两种语言在语法、修辞、文体、行文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上的不同,认为“案本而传” 只是相对而言的,而失本则是绝对的,不失本便不成翻译,是主张直译但反对死译,对 当时佛经翻译出现的死译现象,他提出著名的“五失本”和“三不易”。“五失本”, 是指把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文与原文不一致,第一,梵文的句 子多是倒装,翻译时须根据汉语习惯译出;第二,梵文质朴,汉人喜好辞采,可对译文 做一些文辞的修饰;第三,佛经反复叙述,翻译时对反复内容应当加以删减;第四,佛 经正文后又有重颂加以复述,译时将重颂部分删去;第五,佛经里,往往在说完一件事 后说另外一件事时将前面说过的事又重复一遍,译时应当把重复的这部分删去。
赞宁(919-1001),宋初高僧,精于佛学南山律,时人称“律虎”, 赞宁(919-1001),宋初高僧,精于佛学南山律,时人称“律虎”, 他归纳总结了前人有关佛典翻译的论述,并提出了佛经翻译中的“六 例”: 第一,“译字译音为一例”即“音译”与“意译”的问题,主张佛 典秘语,佛祖胸前的符号和佛经题头上的两个符号都应该依样书写, 其余的内容须意译,这样的规定将音译减少到了最低的限度。 第二,“胡语梵言为一例”,他详细叙述了“胡”与“梵的区别”, 他主张对自己所要翻译的文字有个清楚的了解,做到胸有成竹子。 第三,“重译直译为一例”,重译是转译已经被翻译成胡语的佛经, 直译则是直接翻译梵语的佛经。 第四,“粗言细语为一例”,赞宁提出应该注意佛经语言的风格, 是通俗、典雅还是半文半白,以便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第五, 华言雅俗为一例” 这是从汉语的角度来谈语体的差异, 第五,“华言雅俗为一例”,这是从汉语的角度来谈语体的差异, 他要求译者必须熟悉本名族的语言使用习惯, 他要求译者必须熟悉本名族的语言使用习惯,该典雅的时候典雅该 通俗的时候通俗。 通俗的时候通俗。 第六, 直言密语为一例” 他认为翻译某些佛经句子, 第六,“直言密语为一例”,他认为翻译某些佛经句子,可有两种 情况, 涉俗为直,涉真为密” 直即直译,密即意译。 情况,即“涉俗为直,涉真为密”,直即直译,密即意译。 这六点提出了翻译佛经中解决各类矛盾的方法。 这六点提出了翻译佛经中解决各类矛盾的方法。
中国古代翻译理论
“翻译”的由来 翻译”
寄、象、狄鞮、译,这四个名称是公元前对翻译的称呼,据《 寄、象、狄鞮、译,这四个名称是公元前对翻译的称呼,据《礼 记·王制》记载,“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 王制》 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周礼》中有周制象胥“掌蛮狄诸国传谕言辞,而属秋官司寇”和 周礼》 “通夷狄之言者曰象胥”之类的记载,可见象胥是译官之总称,主 要是指通晓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译官。 《吕氏春秋·功名》提到蛮夷反舌,意思是戎狄语言与中国相反,称 吕氏春秋·功名》 反舌,因此古代又称翻译为“舌人”。 汉朝时,与匈奴的外事频繁,通晓北方语言的“译”的作用日益明 显,于是周朝时代的“象胥”逐渐被“译”代替。东汉开始传译佛 经以来,又在“译”的基础上加“翻”字,这样“翻译”便成了一 个固定的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陈富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翻译理论初探,苑艺,朱荣宽
Hale Waihona Puke 佛教史家把鸠摩罗什以前的译经叫做“古译”,把罗什及其以 后的译经叫做“旧译”,把“新译”的名称独让给玄奘;梁启 超是这样评价玄奘的:“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 斯道之极轨也!” 他不仅把梵文翻译成汉语,还把我国的《老子》、《大乘起兴 论》等译成梵文传入印度,印度学者柏乐天认为,玄奘“是有 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业绩将被全世界的人们记着”。
道安在提出“五失本”的同时,还指出译经之不易,“三不易” 道安在提出“五失本”的同时,还指出译经之不易,“三不易”理论: 第一,经籍本是佛在世时因时而说的,古今时俗不同,要使古俗适合今 人不易做到;第二,要把圣智的微言深意传给平凡人理解亦不易;第三, 当时编辑经籍的人大都是神通人物,现在却要一般平常人来传译,亦不 易。 道安能够看到两种语言的不同,允许“五失本” 道安能够看到两种语言的不同,允许“五失本”,这只是从形式上要求 译文比较接近于汉语的规格,但没有从译文深层次的表意上做出突破性 理论,因而他指导的佛经翻译还是比较生硬、呆板、质量不是很高,尽 管如此,他的理论在当时还是颇有影响力的,为许多译家所推崇,如隋 代名僧彦琮 (cong)。 cong)。
二、明末清初的翻译家及其思想
徐光启(1562-1633),主要翻译西方科技方面的著作,还有一些 徐光启(1562-1633),主要翻译西方科技方面的著作,还有一些 哲学类著作,他的翻译思想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求知,求真理, “裨益当世”;二是抓重点,抓急需。 李之藻(1569-1630),他强调“借我华言,翻出西义”而不敢 李之藻(1569-1630),他强调“借我华言,翻出西义”而不敢 “妄增闻见,致失本真”。坚持“辞能达意”的原则。 杨廷筠(1557-1627),他正确指出了哲理类书籍翻译最难,他将 杨廷筠(1557-1627),他正确指出了哲理类书籍翻译最难,他将 西方语言、科技、哲理三类书籍分别称为“资耳目”、“资手足”、 “资心”,认为各不可偏废,都应该认真积极翻译。 魏向乾,《繙清说》 魏向乾,《繙清说》是设计汉文满文的翻译法,述说了“正”译的 标准:了其意,完其辞,传其神,不增不减,不悖取义,而清文精 炼,适当其可也。刘半农指出这一论述十分符合现代翻译的标准, 包括忠实地再现原文信息,再现原文的话语风格等。
彦琮 (cong)(557-610),现存的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 cong)( )(557-610), ),现存的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 辩证法》就是彦琮的大作,他提出“八备” 十条”之说, 论《辩证法》就是彦琮的大作,他提出“八备”和“十条”之说,主 要不光谈翻译还从翻译者的修养方面来谈, 要不光谈翻译还从翻译者的修养方面来谈,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 面地论述了翻译活动的主体,即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面地论述了翻译活动的主体,即翻译者本身的问题,这是他的目光独 到之处。 到之处。 鸠(jiu)摩罗什(344-413),后秦僧人,主张“依实出华”,“曲 鸠(jiu)摩罗什(344-413),后秦僧人,主张“依实出华”,“曲 从方言,趣不乖本”,他在译经时力求译文典丽,而又不损原意,是 当时意译派的代表,因此他的译本被称作“新译”,他的译作在当时 是“众心惬服,莫不欣赞”,很受人们的欢迎,但是他的翻译理论保 存的甚少。 玄奘(600-664),他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主张直译与意 玄奘(600-664),他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主张直译与意 译的完美结合,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新局面,玄奘在译经中成 功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 法等等翻译技巧,但他的译论却留存极少,在《翻译名义集》中的 《梵语序》记载了玄奘的“五不翻”理论,但他的“不翻”并不是不 翻译,而是在五种情况下采用音译的方法翻译,即神秘语;多义词; 中国没有的物名; 久已通行的音译以及宣扬佛教需要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