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国史年表

战国史年表

战国史年表秦惠文王更元后七年五国伐秦之事一、《史记》中各《本纪》《世家》以及竹书纪年,马王堆楚简记此年事七年,乐池相秦。

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

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

《秦本纪》哀王元年,五国共攻秦,不胜而去。

《魏世家》八年,韩击秦,不胜而去。

九年,与韩、魏共击秦,秦败我,斩首八万级。

《赵世家》十六年,秦败我修鱼,虏得韩将宧、申差於浊泽。

《韩世家》十一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

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

《楚世家》怀王十一年,宋客乘公聘于楚之岁。

《楚简》竹书纪年不载此事。

二、此年五国伐秦之事简考此年五国伐秦,世多传楚怀王为纵长,而我以为不然,或无怀王为纵长之事。

由上述史料可见,《楚简》未记有游说之士入楚合纵或楚出兵击秦之记载。

且《秦本纪》不言楚事。

后人考司马迁做史记余秦记。

秦本纪应是以秦记为蓝本所做,较其余世家较实。

且韩,魏,赵《世家》亦不言楚事。

《楚世家》有苏秦约从六国,苏秦这时应未生,或年幼,又怎么约从六国?苏秦约从六国,以怀王为纵长之事,应是传说,而太史公未辨。

《战国策》有载: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而出锐师以戍梁绛、安邑,此万世之计也。

齐非急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

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

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

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

”齐王[曰]:“敬诺。

”果以兵合于三晋。

考《魏世家》襄王之时,与秦多有争河东曲沃之事,终成五国合纵之事,当即此事。

此策文三晋与齐欲使楚、秦构难,楚为纵长之说,应是策士之流言,而战国策士多载,太史公得战国纵横家书未辩。

且此战秦军主帅樗里疾此年为上郡守【见王七年,上郡守疾造之戈】若楚为纵长,秦何以使樗里疾驻守上郡?至于竹书纪年不载此事,应是魏欲和,故讳之。

考此战韩,赵应出力最多,魏合三晋与齐应是为御秦非与之战。

三、此年五国伐秦之事本末此战本末当追溯至魏襄王时,秦与魏争河东地,魏不能敌,使陈轸合三晋,东入齐,成合盟。

韩独攻秦,不能胜,秦将樗里疾追击至韩修鱼,赵,魏助韩,秦败三晋之师于修鱼,虏得韩将宧、申差於浊泽。

是役齐有隔岸观火之象,见秦胜,伐取赵,魏之地。

马陵之战考辩一、马陵之战本末于《史记》《战国策》《竹书纪年》记载如下《秦本纪》:(秦孝公)二十一年,齐败魏马陵《田齐世家》:二年(齐威王十六年),魏伐赵。

赵与韩亲,共击魏。

赵不利,战於南梁。

”宣王召田忌复故位。

韩氏请救於齐。

宣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驺忌子曰:“不如勿救。

”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於魏,不如蚤救之。

”孙子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於韩也。

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愬於齐矣。

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重利而得尊名也。

”宣王曰:“善。

”乃阴告韩之使者而遣之。

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於齐。

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将,孙子为师,救韩、赵以击魏,大败之马陵,。

杀其将庞涓,虏魏太子申。

《魏世家》: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

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

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

过外黄,外黄徐子谓太子曰:“臣有百战百胜之术。

”太子曰:“可得闻乎?”客曰:“固原效之。

”曰:“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贵不益为王。

若战不胜齐,则万世无魏矣。

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也。

”太子曰:“诺,请必从公之言而还矣。

”客曰:“太子虽欲还,不得矣。

彼劝太子战攻,欲啜汁者众。

太子虽欲还,恐不得矣。

”太子因欲还,其御曰:“将出而还,与北同。

”太子果与齐人战,败於马陵。

《孟尝君列传》:宣王二年(齐威王十六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

《战国策·魏策二》: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

《战国策·齐策一》:南梁之难,韩氏请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张丐对曰:“晚救之,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早救之。

”田臣思曰:“不可。

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是]我代韩而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

且夫魏有破韩之志,韩见且亡,必东愬于齐。

我因阴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国可重,利可得,名可尊矣。

”田侯曰:“善。

”乃阴告韩使者而遣之。

韩自(以专)[恃]有齐国,五战五不胜,东愬于齐,齐因起兵击魏,大破之马陵。

、《孙子吴起列传》:魏与赵攻韩,韩告急於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於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战国策·魏策二》魏惠王起境内众,将太子申而攻齐。

客谓公子理之(传)[傅]曰:“何不令公子泣王太后,止太子之行?事成则树德,不成则为王矣。

太子年少,不习于兵。

田(肦)[盼]宿将也,而孙子善用兵。

战必不胜,不胜必禽。

公子争之于王,王听公子,公子(不)[必]封;不听公子,太子必败;败,公子必立;立,必为王也。

”《竹书纪年》:二十七年十二月,齐田肦败梁于马陵。

二十八年穣苴帅师及韩孔夜战于梁赫,韩师败逋。

二十九年五月齐田肦伐我东鄙二、考辩马陵之战起因见以上记载,应有三版本。

即魏世家之魏攻赵,齐救赵。

魏及赵攻韩,齐救之。

魏攻韩南梁,齐救之。

考此战前一年【魏败韩马陵】应是此战后,进而攻韩南梁,韩请救于齐。

而田齐世家之所记与战国策相符,只是战国策无【复招田忌】一语,想是司马迁为自圆其前文【田忌出走】之说。

田忌出走之事,当存疑,或为马陵之战后,或为马陵之战前,于此事战国策,史记已混乱。

已无从可考。

竹书纪年与战国策之“清楚记载”将应有田肦,孙子应在军中。

至于孙子之谋,减灶之说《容斋随笔》有辩:“孙膑胜庞涓之事兵家以为奇谋予独有疑焉云“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方师行逐利每夕而兴此役不知以几何人给之又必人人各一灶乎。

庞涓行三日而大喜曰“齐士卒亡者过半”则是所过之处必使人枚数之矣是岂救急赴敌之师乎。

又云“度其暮当至马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遂伏万弩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

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钻火烛之。

读未毕万弩俱发”夫军行迟速既非他人所料安能必其以暮至不差晷刻乎。

古人坐于车中既云暮矣安知树间之有白书。

且必举火读之乎。

齐弩尚能俱发而涓读八字未毕。

皆深不可信。

殆好事者为之而不精考耳。

”想孙膑何能知庞涓之行军速度?又何能知庞涓于树下死?庞涓又何能如此奇巧见树上所言?此记载应是民间传说,太史公采之未辩。

且《竹书纪年》云二十七年十二月齐田肦败魏于马陵,想是韩求救于齐,齐使田肦将,已于马陵之战取得优势,其后再与魏太子战,应是魏之反击,想十万之众,定不能为一朝所破,而世传马陵之战,应为此战发生之首事,未必会战之地点。

且二十八年,魏才下韩南梁,若一边与韩战,则应精锐尚存,不应有【弱魏】之语。

大战应是齐攻魏,魏使太子申发境内众反击,非《孙子吴起列传》之围大梁救韩。

且桂陵之战有【擒庞涓】擒,有擒杀之意。

战国策以及竹书纪年不言有庞涓参战事。

庞涓是否参与此战,也当存疑。

三、马陵之战本末魏惠王二十六年,起兵攻韩马陵,败之,二十七年,进而攻韩梁,韩请救于齐,齐使田肦为将,孙子为师救韩,十二月,败魏于马陵。

二十八年,魏拔韩南梁,魏王使太子为将,起境内众,与齐战于东鄙。

二十九年,齐败魏于东鄙,覆其十万之军。

秦昭王之首事皮氏之战考辩世皆以为秦昭王初年皮氏之战是一战,而实不然,应是两战。

特此辩。

一、皮氏之战于《战国策》《史记》《竹书纪年》《编年记》的记载。

魏襄王十二年,秦公孙爱率师伐我,围皮氏,瞿章率师救皮氏围。

————《竹书纪年》二年,攻皮氏。

————《编年记》秦武王卒,昭王立,樗里子又益尊重。

昭王元年,樗里子将伐蒲。

蒲守恐,请胡衍。

胡衍为蒲谓樗里子曰:“公之攻蒲,为秦乎?为魏乎?为魏则善矣,为秦则不为赖矣。

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

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而从之。

魏亡西河之外而无以取者,兵弱也。

今并卫於魏,魏必强。

魏强之日,西河之外必危矣。

且秦王将观公之事,害秦而利魏,王必罪公。

”樗里子曰:“柰何?”胡衍曰:“公释蒲勿攻,臣试为公入言之,以德卫君。

”樗里子曰:“善。

”胡衍入蒲,谓其守曰:“樗里子知蒲之病矣,其言曰必拔蒲。

衍能令释蒲勿攻。

”蒲守恐,因再拜曰:“原以请。

”因效金三百斤,曰:“秦兵苟退,请必言子於卫君,使子为南面。

”故胡衍受金於蒲以自贵於卫。

於是遂解蒲而去。

还击皮氏,皮氏未降,又去。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秦、楚攻魏,围皮氏。

为魏谓楚王曰:“秦、楚胜魏,魏王之恐也见亡矣,必(舍)[合]于秦,王何不倍秦而与魏王?魏王喜,必内太子。

秦恐失楚,必效城地于王,王虽复与之攻魏可也。

”楚王曰:“善。

”乃倍秦而与魏。

魏内太子于楚。

秦恐,许楚城埊,欲与之复攻魏。

樗里疾怒,欲与魏攻楚,恐魏之以太子在楚不肯也。

为疾谓楚王曰:“外臣疾使臣谒之曰:‘敝邑之王欲效城埊,而为魏太子之尚在楚也,是以未敢。

王出魏质,臣请效之,而复固秦、楚之交,以疾攻魏。

’”楚王曰:“诺。

”乃出魏太子。

秦因合魏以攻楚。

————————《战国策》二、考辩《史记》之载昭王元年,樗里子伐蒲。

不确,伐蒲当在惠文王更元后十四年。

《竹书纪年》是年有载,故其说不可信。

《竹书纪年》载之公孙爱伐我皮氏,世多以为爱为疾,但据战国策是年秦楚结盟,且楚背秦,则应不是瞿章救之围,是秦魏复盟攻楚。

且此事编在魏襄王十二年,即秦昭王初年。

秦昭王初年未见秦,楚合盟。

秦楚合盟在秦昭王二年“秦昭王初立,乃厚赂於楚。

楚往迎妇。

”且《编年记》亦称此年攻皮氏。

”有皮氏,国之大利也“皮氏应为秦攻河东之桥头堡,多次进攻并无多疑之初。

故魏襄王十二年攻魏皮氏之人应是秦公族公孙爱,公孙爱不能拔,去。

此年,秦与楚合,攻皮氏,楚背秦与楚,秦因是合魏攻楚。

秦昭王十九年至二十一年诸事考辩、秦昭王十九年至二十一年史料整理由于《田齐世家》与《战国策》《纵横家书》等书合,故不纳入。

《魏世家》与《六国表》合,也未纳入。

《战国纵横家书》与《战国策》有些篇幅为策士谋划,故只采事实,策士谋划未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