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第二讲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1
然要遭到男子反对。
• 男子逐渐要求让子女归本氏族,私有财产由自己的子女继承。 • 男宿女家的旧俗过渡到男娶女嫁的新俗。 • 这样,母系社会就转化为父系社会了。 • 由于男子要把财产传给亲子,不再允许配偶与兄弟(包括族兄弟)发生性关系。 • 从此,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就宣告诞生了。
父权制的胜利
• 一夫一妻制的产生,意味着母权制的被推翻和父权制的胜利。 • 恩格斯说这是一场革命,是“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
2. 义绝
• 义绝是一种强制离婚制度。 • 夫妻之间、夫与妻的亲属之间或妻与夫的亲属之间、夫妻双方的亲属之间,发生了法律所指
明的事件,如殴打、杀害、奸情等,不论夫和妻的意愿如何,必须离异,违者要受刑事处罚。
• 这种官方强制离婚,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们婚姻关系的直接干预。
3. 和离
• 所谓和离就是夫妻双方合意离婚。 • 唐代以前,已有和离现象,但用法律规定和离,则自唐朝开始。 • 唐律规定:“若夫妇不相安偕而和离者,不坐。”
1.什么是族外婚和对偶婚
• 亚血族婚,也称族外婚。 • 所谓族外婚就是不同氏族的兄弟姐妹之间互相通婚。
对偶婚
• 所谓对偶婚就是不同氏族的同辈男女之间一对一的配偶,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实行同居,它
是族外婚配偶范围的缩小和配偶对象的相对固定。 2.族外婚和对偶婚的特点
• 在亚血族群婚阶段,男女婚配仅仅是纯粹的性关系,彼此既不结成固定夫妻和家庭,也没有
聘娶婚
• 所谓聘娶婚就是由男方家长通过媒人向女方求亲,并向女方赠送聘礼。 • 人们通常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这种婚姻的特点。
聘娶婚形成的原因
• 《白虎通·嫁娶 》说:“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 ,须媒妁何?远耻防淫泆也。” • 更重要的原因是对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主婚权的基础是家长权和家长对家庭财产的支配
权。
• 《孟子·滕文公下》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
贱之。”
• 《诗经·齐风·南山》说:“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二、 聘娶婚的婚礼仪式
• 《礼记·昏义》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 从周代开始,就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凡是经过这种礼仪的婚姻行为,也就获得了合
3
法的地位。
六礼
• 根据《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义》的记载,古代婚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
期和亲迎六道手续,称为“六礼”。
• 古人饭后要“酳”。 “酳”有三次,称为“三酳” 。婚礼中三酳的酒器,前两次用爵,最后一次
用卺。
• 所谓卺,就是将葫芦对剖而成的瓢,夫妇各执一片而饮。这一安排称为¡°合卺而酳¡±。
实例一
• 《左传·桓公十六年》记载,“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
朔。”
• 《左传·闵公二年》记载:“初,(卫)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蒸于宣姜。不可,强之,
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秦穆夫人。”
实例二
• 《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公子鲍美而艳,
同姓媵之,异姓则否。”
• 《左传·成公九年》记载,“二月,伯姬归于宋。……晋人来媵,礼也。” • 《春秋·成公十年》记载,“齐人来媵。”
后妃制
• 媵妾制在秦汉以后演变成封建帝王的后妃制。
第三节 封建制的聘娶婚
• 一、 封建婚姻的特点 • 我国由奴隶社会后期开始并一直延续到整个封建社会的主要婚姻形式是聘娶婚。
何以拜姑嫜?” 奠菜
• 如果成婚时公婆已经去世,就只能在宗庙祭祀时,另外用“奠菜”的礼仪拜祭公婆。 • 《仪礼·士昏礼》:“若舅姑既没,则妇入三月,乃奠菜,席于庙奥,东面……妇拜。” • 到了宋代, 《朱子家礼》改为三日,遂成定格,流传后世。
三、先秦婚礼的特点
• 1、简朴 • 古人婚礼不请客,不庆贺,不举乐,因为婚礼是“人之序也”。 • 婚礼对于男女双方而言,并不是一件值得特别庆贺的事。
于倚市之倡,诚所谓弊俗。”
古代婚姻习俗
• 铺房;坐花轿;传袋;撒豆谷、跨鞍马、上高坐;拜先灵;交拜(即拜堂);撒帐;合髻(即
结发);交杯酒。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离婚制度
• 中国古代法律上不用离婚这个词语,而用“绝婚”、“离弃”、“休妻”、“出妻”等用语。
• 结婚,认为是合二姓之好;离婚,则认为是绝二姓之好,所以叫绝婚。
经济往来纠葛。
• 婚姻形式是男子夜宿女家,昼归本氏族。
古代称谓中的反映
• 《尔雅·释亲》说:“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女子谓昆弟之子为‘侄’,谓‘出’之子为‘离孙’,
谓‘侄’之子为‘归孙’。”
• 云南永宁地区的摩梭人,目前仍实行走婚制。
三、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确立
• 1.一夫一妻制产生的原因 • 在男子社会地位曰益提高的情形下,原先子女归母亲氏族而继承母氏族财产的制度,自然而
二、 “媵(yìng)”、“妾”制婚
• 1.什么叫“媵”、“妾”制
2
• 什么叫“媵”、“妾”制是周代宗法制度实行的一夫多妻制的变相形式。也可称为嫡、妾制。
妻分嫡、妾,其所生子女才有嫡、庶之别。 “媵”、“妾”制
• 春秋时代,诸侯娶另一国的女子为妻,女方要以¡°侄¡±(兄之女)和¡°娣¡±(妹妹)随嫁,
中国古代的离婚形式
• 1. 七出
• 七出作为离婚的条件,在西周就已出现,即丈夫可以以七种理由休弃妻子。
• 七出,也叫“七去”、“七弃”。
七出
5
• 《仪礼·丧服》贾公彦疏:“七出者: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
也;窃盗,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
• 《大戴礼记·本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
窃盗去。” 实例
• 《诗经·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孔雀东南飞》:“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 ”
三不去
• 三不去,也叫“三不出”。 • 在特殊情况下,丈夫不能休弃妻子。 • 《大戴礼记·本命》:“妇有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
贵,不去。”
• 但是,对于七出的淫、恶疾,不适用三不去。
第二讲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 古人认为,婚姻是“人伦之基”,是万事之始。 • 人类的婚姻活动有一个从愚昧到文明的历史进化过程。 • 先后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三种主要婚姻形式。 • 这三种婚姻形式大体上与人类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相适应。
第一节 上古原始社会的婚姻礼俗
• 《吕氏春秋·恃君》说:“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
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乃助之施。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鲍以因夫人……宋昭公将田孟诸, 未至,夫人王姬使帅甸攻而杀之。”
胡俗
•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丰容靓饰,
光明汉宫,……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 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 《礼记·曾子问》: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
思嗣亲也。”
• 2、重视教育
• 古代的礼都是举行教育的形式,婚礼也不例外。
• 女子婚前教育的内容: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四、 后代婚礼的演变
• 《汉书·宣帝本纪》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禁
幼之道。” 一、 血族婚(也称族内婚)
• 血族婚是原始人类的第一个婚姻形式。 • 即在氏族内排斥父子辈之间的通婚,只允许同辈男女(兄弟姊妹)的婚配关系。
• 干宝《搜神记》说:“槃瓠产六男六女,槃瓠死后,自相配合,同为夫妻”。
二、 亚血族婚和对偶婚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 《国语·晋语四》:娶妻避其同姓。
和离
• 和离是从我国古代带有民主性质的民族习俗发展而来的,而不是由包办聘娶婚直接产生的。 • 它只是七出、义绝的补充,即使和离也采取休妻的形式。
6
却扇
• 魏晋以后出现过一种现象,新娘第一次与自己的配偶见面,要用扇子挡住脸。
• 到唐代,却扇已经成为普遍的礼俗。ຫໍສະໝຸດ • 盖头大概到宋代才出现。
闹洞房
• 《抱朴子·疾谬》:“俗间有戏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慢对;或蹙
以楚挞,或系脚倒悬。”
• 杨慎《升庵全集》:“娶妇之家,新婿匿避,群男子竞作戏调,以弄新妇,以庙见之妇,同
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令民亡所乐,非所以导民也。……勿行苛政。”
4
• 从汉代起,婚礼就不断朝着奢靡的方向发展。
• 后代婚礼大体有三个特点:
• 1. 程序逐步简化
• 2. 用度日益奢侈
• 3. 仪节不断变化
• 婚礼的六礼,一直延续到唐代。
• 到了宋代,六礼被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等三种仪节,又相沿到清代。
• 孔颖达疏:“共一牲牢而食,不异牲。酳谓食毕饮酒,卺谓半瓢。以一瓠分为两瓢谓之卺。
婿与妇各执一片以酳,故曰合卺而酳。”
• 《礼记·昏义》:“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jǐn)而酳(yìn),所以合体,同尊卑,
以亲之也。” 拜见舅姑
• 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 杜甫《新婚别》:“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妾身未分明,
摄盛
• 先秦的时候,婚礼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结婚之日,新郎使用的器物,可以稍稍超越自己
的身份。这种因特殊情况临时超越身份的做法,古代叫摄盛。
• 后来,摄盛成为一种习俗而流传 。
• 士亲迎用的墨车,是大夫的车;用作见面礼的雁,也是大夫的规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