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控制[详细]
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控制[详细]
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第四道支撑面出现漏水、涌 砂,钢围檩变形,造成围护结构失稳。
2、钢支撑的发展、使用过程调查存在问题
3个极限受力: 1)钢管极限受力:一般8000千牛以上 2)活络头极限受力:一般4000千牛以上 3)楔子极限受力:不确定(没有标准)满足设计 要求一般3000千牛以上。
※楔子的不确定性是杆件支撑的关键!
第二次 施加 (42MP)
456KN
462KN
第三次 施加 (60MP)
507KN
523KN
千斤顶拆 除后
轴力损失
(第三次 施加-千斤顶
拆除后)
千斤顶拆 除后活络头
长度
283KN
224KN
182.9mm
325KN
198KN
182.5cm
新型楔子
598KN 574KN
684KN 672KN
705KN 725KN
改进
轴力计安装上,焊接板规格不统一,
且需要多人操作,较难控制使其安装在 轴心。
建议使用的轴力计安装方法, 在效率及效果上,有明显优势
3、改进
专利二:带有轴力计的钢支撑构件 专利号:ZL201120199149.9
3、改进
关于基坑开挖过程中六个变形量的发现与分析
n
端 +楔 +法 +弹 +挠 +叠加
3、改进
配套规格:A类楔子(平行垫块分三种规格) B类楔子(倒梯型垫块) C类楔子(正梯型垫块)
A1类楔子
B类楔子
A2类楔子
专利一:钢支撑的楔子 专利号:ZL201120199150.1
3、改进
☆钢楔子改进后:钢支撑轴力损失改进
轴力施加对比表
参数 楔子形式
第一次 施加 (30MP)
传统楔子
400KN 386KN
以上为某区域因为基坑的开挖,引起的周边建筑物的倒塌及开裂情况。
科学合理的增加是必要的,基坑施工的费用 增大了,风险并没有实质减少。 因此,基坑 开挖过程中如何动态控制“平衡”是工程安 全的前提保障。在控制好“平衡”的前提基 础上,减少围护结构的变形,从而减少基础 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追求的目标。
1、事故案例分析 2、上海地下承压水的变化及问题调查 3、改进及专利技术
➢ 五、三层次引导方法的探讨
➢ 六、BIM+专业技术-建科咨询发展方向 ➢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地下空间的发展,城市建设各 种基坑形式越来越多,深度也越来越大,基坑施 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基坑施工由 于挖土破坏了土压的平衡,围护结构必然产生变 形,变形导致周边地面的沉降,沉降值越大,对 周边环境影响也越大,经济损失越大,严重的甚 至导致基坑坍塌和人员伤亡安全事故。
i
序号
深基坑变形因 素
变形值(mm)
主要原因分析
解决途径
法兰 压缩 变形
1、控制法兰接头数量
2-6
1、法兰接头安装间隙,受压力作用下 (第三、四道支撑法兰接
压实产生的变形量。
头不应多于3个);
2、确保螺栓连接质量。
基 坑 及 支
1
3、改进
钢围檩安装质量改进实践
连接螺 栓
3、改进
钢围檩改进对比分析
连接方式 传统焊接 改进连接
工时 (相邻两幅连接)
效果分析
>1h 0.5h左右
施工质量受施工操作人 员水平影响,焊接位置是 薄弱点,易出现不在同一 面上、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焊接位置变形等问题。
操作方便,连接质量可 靠,安装偏差较小,钢围 檩整体性较好。连接处外 观较传统方式有改善。
钢支撑支护在上世纪40年代便在国内采用, 目前使用普遍,但是看似简单的受力结构,却 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如:活络头受力 不佳、预加轴力损失过大、端头受力不均和钢 支撑轴线方向受力偏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 在也给基坑施工埋下了隐患。
SMW工法桩围护结构,第三道支撑面出现漏水、 涌砂,引起基坑隆起,围护结构失稳。
646KN 684KN
59KN 41KN
183.6mm 183.7mm
清江路口站通过对传统楔子与新型楔子的试验对比,结 果显示新型楔子在轴力损失、变形控制及安装速度上均 有很大优势。
3、改进
☆钢支撑轴力计安装改进一:
在钢支撑轴力计安装方面,目前普遍存在安装偏心的问题,这对钢支撑的受力 及轴力的损失都是不利的,花照壁站采用加工好的圆形钢板,利用重力寻找其中 心,在控制偏心上有一定优势,且现场安装发展、使用过程调查存在问题
钢支撑整体压缩变形: 理论标准:杆件长度20m,受压3000千牛以上
,压缩变形3~4mm。 统计压缩变形20~30mm,增大8~10倍。
※是什么原因产生如此大的偏差呢?
2、钢支撑的发展、使用过程调查存在问题
钢围檩拼装问题
1)钢围檩未设置在同一平面及直线上
2)围檩的连接不可靠
深基坑围护结构 变形分析及控制方法
➢ 一、基坑围护变形控制的重要性 ➢ 二、钢支撑的发展、问题及改进
1、事故案例分析引发的支撑体系思考 2、钢支撑的发展、使用过程调查存在问题 3、改进及专利技术
➢ 三、基坑围护的发展、问题及改进
1、地连墙使用过程问题的调查 2、改进及专利技术
➢ 四、软土地层地下承压水的思考
活络头 受力中 心线与 钢支撑 受力中 心线不
同心
活络头受力中心与围 檩接触面不垂直,产
生分力
活络端顶板 与钢围檩线 接触,不是
面接触
活络头受力中心作 用点未作用在围檩
的侧面中间,
2、钢支撑的发展、使用过程调查存在问题
2、钢支撑的发展、使用过程调查存在问题
轴力加大时因法兰变 形,导致轴力计护筒 肋板与法兰连接处开 裂
轴力计轴线 与钢支撑轴 线很难在同 一轴线上
数据线容易护 筒被切断
两对接钢围檩不 在同一平面上, 轴力计和钢围檩 只有部分接触
造成支撑读数不稳、失真
2、钢支撑的发展、使用过程调查存在问题
3、改进
钢围檩拼装改进
改进方法一
改进方法二
通过现场调研,发现在钢围檩安装时,安装效率不高,且安装质量不 易控制。 改进思路:1)保证连接可靠,且在同一平面及水平线位置;2)便于 现场人员施工。
2、钢支撑的发展、使用过程调查存在问题
钢围檩拼装问题
3)钢支撑安装后连接位置变形明显
2、钢支撑的发展、使用过程调查存在问题
楔子未穿过 轴心
楔子打入深度太 短,有效接触面
积太小
2、钢支撑的发展、使用过程调查存在问题
活络头脖子太长,水平方 向存在偏心现象
楔子安装不正确未穿过轴心, 造成轴心与挡板不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