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四个方面,1.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这四点分歧并不是并列的,其中关于事物发展原因问题上的分歧是它们的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首先,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包含了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克服片面性,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孤立点看问题。

第三,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则主张用静止点看问题。

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从而可见,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分歧从根本上决定了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心主义的人就是相对来说比较迷信一点,就是相信鬼、神、上帝一类的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它错误地回答了意识和物质即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它根本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真实关系。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看做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存在于“我”的意识之中,是“我”的感觉、观念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如“世界理性”、“理念”、“绝对精神”等。

唯心主义是信仰主义的一种精巧圆滑的形式。

在阶级社会中,它通常是反动阶级和保守势力的世界观,是反动阶级维护其阶级利益和对劳动人民进行精神奴役的工具。

唯物主义的人就是不相信鬼、神、上帝,不迷信的,也就是很现实的客观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认为自然规律改变世界,推动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

人们不能改变客观世界,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客观世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变化的,人们既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也不能利用客观规律。

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哲学基本派别。

它对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作了正确的回答,承认宇宙统一于物质,精神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客观物质世界离精神而独立存在,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唯物主义通常总是反映先进阶级或集团的利益的。

在中国,唯物主义的代表有战国时的荀子,东汉的王充,南朝的范缜,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清代的戴震等。

在西方唯物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古希腊罗马的朴素唯物主义;十六—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十九世纪以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它错误地回答了意识和物质即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它根本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真实关系。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看做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存在于“我”的意识之中,是“我”的感觉、观念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如“世界理性”、“理念”、“绝对精神”等。

唯心主义是信仰主义的一种精巧圆滑的形式。

在阶级社会中,它通常是反动阶级和保守势力的世界观,是反动阶级维护其阶级利益和对劳动人民进行精神奴役的工具。

客观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认为自然规律改变世界,推动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

人们不能改变客观世界,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客观世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变化的,人们既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也不能利用客观规律。

把客观世界看作是纯物质的世界,但人类对客观世界是不可认识的——即不可知论,意识不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以及人们不能按照人的意识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这是客观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客观唯物主义是客观机械唯物主义、客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客观四维唯物主义的基础。

客观唯物主义在实践中则是客观机械唯物主义、客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客观四维唯物主义的综合表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同。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出现了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等新的经济形式,但这些并没有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人占有制,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

据1990年的统计,全美国除土地和自然资源之外的固定资产中,68%为私营企业所有,13%为居民个人所有,只有19%为政府所有。

在股权分散化条件下,控股权依然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他们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如英国0.5%的富翁拥有全国股票的70%。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

在分配方式方面,当代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作了一系列调整,如实行了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但这些并没有改变按资本多少进行分配的实质和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

因此,两极分化愈演愈烈,阶级矛盾更加明显、突出。

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一直保持在15%—20%,美国最低层的40%家庭拥有的财富仅占美国总财富的0.2%。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不同。

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议会制”,表面上讲自由、民主、平等,实质上是由垄断资本用金钱操纵选举,进而控制政府及其决策,谋求对其有利的政策和制度。

仅2000年,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各种竞选费用就高达30亿美元,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几乎都是“富豪内阁”。

从思想上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

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其意识形态主张绝对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个人利益至上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核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盛行于电视、电影和文学书籍,吸毒、凶杀、同性恋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在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强国在政治上打着“人权”的幌子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经济上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利用“全球化”的过程扩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在国际军事行动中,更是处处可见其“国家利益”等等,这些都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本质。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四个方面,1.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这四点分歧并不是并列的,其中关于事物发展原因问题上的分歧是它们的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首先,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包含了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克服片面性,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孤立点看问题。

第三,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则主张用静止点看问题。

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从而可见,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分歧从根本上决定了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简单的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调控+资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调控+无产阶级政权。

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而不断满足资本利益。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资本利益而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

一、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人们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政治概念。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从社会的根本目的及分配环节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不举张社会大众利益,资本主义社会也要谋求社会大众利益,但是,有个先决条件,就是要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而社会主义社会总是平等、公平对待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公平对待劳资双方。

两个主义在劳资矛盾及其解决方式等方面也存在不同。

接下来再谈谈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传统概念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许存在你死我活的斗争。

但现在人们所说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则与此不同。

它们之间是可以共存的、互补的。

现阶段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阶段。

无论自称什么主义的国家,都同处于这一阶段。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制度只能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只能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因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压迫的根源。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在实验中失败了,而实行和苏联同样模式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也困难重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改造,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恢复了私有制,就获得了显著成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