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黄克己,杨 葵,陈扬乐(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摘 要]该文在分析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总结了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不足,提出了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若干模式和路径对策,并对国内的文化旅游研究体系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同时,该文提出的新观点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国际旅游岛;海南[中图分类号]F590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31-0076-0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品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提出至今,旅游界对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呈现百家争鸣之态。
李巧玲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
马勇等认为文化旅游以旅游文化为消费产品,旅游者用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艺术的审美和历史的回顾,得到全方位的精神上与文化上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
重庆工商学院张陆等认为:所谓文化旅游产品是指以地域和民族文化为基础,以知识、信仰、风俗、艺术、习惯、历史、传说、现代风貌等为内容,通过各种形式提供给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
袁成等从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特征来看,文化旅游产品应该是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这条线路包括了旅游者文化旅游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要素 文化旅游吸引物的文化蕴涵与主体、文化旅游设施的文化内涵与风格、文化旅游与管理的文化指向、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定位等,核心因素是文化旅游吸引物和文化旅游吸引服务。
由此观之,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进行的解读,致使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有所不同。
海南有种类齐全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但在开发途径、开发模式以及开发的广度、深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亟待构建。
目前,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海南的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并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分析1 1 海南本土文化资源分析海南本土文化是指在海南区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以及经过一定时间深度沉淀的外来文化海南化的人文资源和现象。
其涉及人文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主要有历史文化、南洋文化、贬官文化、民族文化、风情文化、艺术文化等。
依据国家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 18972 2003)的分类方法,将海南旅游资源要素实体划分为480处。
其中,本土文化旅游资源拥有4个主类,15个亚类,70个基本类。
在资源要素中,遗址遗迹类22个,占4 53%;旅游商品类25个,占5 21%;人文活动景观类45个,占9 38%;旅游建筑及设施类142个(含在建),占29 58%。
人文旅游资源有234个单体。
由此可知,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在构成上,占海南旅游资源总量的49 39%,涵盖了国家标准人文类的主类和亚类的全部,表明海南旅游资源拥有丰富的本土文化内涵,适合发展本土文化旅游。
1 2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本土旅游文化产品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承袭性、变异性、多元性、交融性等特点,如何在保护和继承中实现开发,在开发中进行保护和继承,对海南国际旅游建设过程中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国家旅游局对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的景点景区进行的星级评定共16处。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1处,省级8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本土节庆活动7项。
表1 海南已建成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概况类型属性星级数量代表性旅游产品吸引物类型历史文化类静态文化5天涯海角风景区、五公祠、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景区、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海瑞墓、东坡书院、古崖州城静态吸引物(历史古迹遗迹建筑)民俗文化类动态文化1鹿回头公园、冼夫人文化节、三月三、黎族打柴舞、黎族民间故事动态吸引物(民族表征符号)风情文化类活文化5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椰子大观园、兴隆亚洲风情园、农垦万嘉果农庄、椰寨农家乐、东南亚风情园动态吸引物(艺术展览专题路线)续 表类型属性星级数量代表性旅游产品吸引物类型艺术文化类物化文化2海南天涯雨林博物馆、博鳌海洋馆、琼剧、海南八音抽象吸引物(博物馆)生态文化类人本文化4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陵水南湾猴岛生态景区、分界洲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呀诺达热带雨林意实吸引物(主题公园)通过对海南本土文化资源禀赋和开发现状分析发现,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种类齐全、内涵丰富高、独特性强。
但是,总体而言,海南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相对等级较低,独立型旅游产品单体规模小,集合型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及疏密度差等。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力度远远不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组合,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
从文化结构上看,本土文化结构中的精神文化层的人文性没有积极转化为物质文化,本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出现断层,加之海南对文化物质层的保护措施不尽合理,使得海南给外人留下 文化沙漠 之感。
从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属性层面看,国内学者从文化的审美角度出发,将文化资源属性划分为3个层次:静态文化层、动态文化层和抽象文化层。
由于文化旅游购买者对文化旅游的需求层面和认知层面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旅游需求的价值理念正在发生转变。
同时,由于文化旅游具有变异性和交融性,使人们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文化价值取向,这就是生态文化旅游。
生态文化的属性是人本文化,是人性意识与文化实体相和谐的文化。
生态文化旅游产品是在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立足于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尊重文化的自然性和自然的人文性,实现游客、资源、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三者相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产品。
其具有等级高、文化生态可塑性强、景观资源生态好、旅游服务及设施全等特点。
2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2 1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国内外学者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从不同的观察视角,对文化旅游产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开发模式。
通过分析研究,笔者从单项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表现形式和其空间组合方式两个角度对这些模式进行归类,构建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二维模式矩阵,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为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合适的模式选择。
2 1 1 单项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依据文化旅游产品的经营时间可划分为:模式一:短期表现型开发模式。
即对特定时空范围内的特定文化资源或文化现象进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模式。
例如,著名的三亚国际婚庆节和海南自行车环岛赛都只是在一年当中的某一天或某一段时间开展,因此,作为文化旅游产品,其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其短期带来的效益。
模式二:持续经营型开发模式。
即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可持续发展的且在其生命周期内保持不间断运营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
对于大部分人文景观来说,以三亚南山佛教文化苑为例,一旦其投入运营,即使会有淡旺季之分,若无特殊情况,都会持续向旅游者开放。
表2 按产品周期属性划分的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概况短期表现型旅游产品冼夫人文化节、三月三、国际婚庆节、欢乐节、海洋节、博鳌亚洲论坛、海口会展博览会、自行车环岛赛持续经营型旅游产品椰子大观园、兴隆亚洲风情园、农垦万嘉果农庄、椰寨农家乐、南山佛教文化苑、五公祠、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景区、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海瑞墓、东坡书院、古崖州城、海南天涯雨林博物馆、博鳌海洋馆、琼剧、海南八音、分界洲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蓝洋温泉、三亚海润珍珠科学馆、落笔洞、皇帝洞依据人文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和表现形式可划分为:模式一:历史复原型开发模式。
即对一些由于自然力作用或人为破坏而失去现存文化载体的人文旅游资源,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物化复原的一种开发模式。
对于某些文化旅游资源,例如,海南省海口市骑楼街,其旧貌已经遭到很大的人为破坏,为了重新营造其历史文化氛围,可以借鉴苏州城市老区规划策略,专门打造一条独具特色的骑楼街,在修葺完善其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巧妙地嵌入现代商业。
模式二:直接利用型开发模式。
即直接把现实的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持其原貌的基础上,开发成旅游产品,并提供必备的旅游基础设施的开发模式。
例如,位于琼山市和文昌市交界处的海底村庄,具有极大的历史纪念意义。
尽管其历经沧海桑田,却古貌犹存,无须进行人工复原,只需提供必备的游览工具,并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模式三:精品开发模式。
即在文化旅游产品中,优先考虑有特色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有重点、有层次、有规划地开发的模式。
例如,位于海南省保亭县边境的呀诺达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其生态文化价值独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与黎苗风情寨相毗邻,需要进行有节奏、有层次的重点开发和保护。
表3 按产品开发深度划分的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概况历史复原型落笔洞、皇帝洞、秀英炮台、古崖州城、中和古镇、五公祠、西天庙、骑楼街、琼台书院、冼夫人纪念馆、府城鼓楼、东坡书院、宋氏祖居、石峡海瑞祖居直接利用型海底村庄、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千年古盐田、黎村苗寨、琼剧、海南八音、儋州调声、贝壳工艺品、椰壳工艺品、海南黎锦精品开发型蓝洋温泉度假区、分界洲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呀诺达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三亚海润珍珠科学馆、南山佛教文化苑、五指山民族博物馆、热带雨林博物馆2 1 2 组合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各种人文旅游资源的特性、地理分布以及疏密程度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要进行适时适地的开发。
同时,由于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之间以及相异的人文旅游资源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笔者提出以下三种基于空间组合的人文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模式一: 独 具特色型开发模式。
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实体中,有部分可以单独开发成特色的旅游产品。
这些人文旅游产品,包括某些传统的节日节庆、主题性活动、文化遗址等,如海南欢乐节、三月三以及海口会展博览会等。
它们蕴涵着特殊的意义,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且对其他的人文或自然旅游资源依赖较少,不需要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联合开发。
模式二:人文景观与人文景观联合开发模式。
在某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可能会存在多种相异的文化旅游资源,该种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就是要对这些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辅助的区域文化旅游系统,实现区域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例如,海南省儋州故城,被誉为 诗对之乡 的中和镇,其与白马井镇的伏波将军庙,以及洋浦经济开发区的千年古盐田三角相连、互相依托,可以很好的构建成一个区域文化旅游圈。
模式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开发模式。
即将相互依存的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资源进行协同开发,在充分发挥文化独特性魅力的基础之上,实现人文旅游产品和自然景观的相互交融、相互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