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关键点控制原则关键点控制是《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中关于目标控制中的又一条重要原则,它可以表述为: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特别注意那些在根据目标及其计划、标准来检查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对项目建设结果有关键意义的因素、环节、过程等,将这些具有关键意义的因素、环节、过程等作为目标控制工作的重点。
选择关键点是控制工作的一种艺术,有效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能力,也是运用关键点控制原理的关键。
控制人员选择关键点时,需要精通工程建设的投资、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各专业理论,并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监理工作经验。
关键点可按质量关键点、进度关键点、投资关键点、安全关键点四个方面来分类和设置,也可以按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如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等)来分类和设置。
关健点的选择遍布于工程项目建设监理的目标控制的全过程,可以是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结构部位、施工工序;也可以是影响工程项目建设目标实现的关健工序、操作或某一环节;可以是工程项目设计或施工中的某些指标;也可以是工程项目建设监理的某些关健程序。
选择关键点的原则是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特点,选择那些对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目标难度大、影响大、危害大的对象作为控制关键点。
1 .质量控制关键点质量控制关键点是指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工序、操作、施工顺序、技术参数、材料、设备、施工机械、自然环境等,具体有如下几类:(1)、设计文件审批与设计变更程序、交工与验收的程序、开工审批程序等各类程序;(2)、各种设计与施工技术指标、参数、财务评价、技术经济指标等各类指标;(3)、设计、施工中的关健工序、工艺流程、重要环节及隐蔽工程;(4)、设计、施工中的薄弱环节,或质量不稳定、不成熟的方案、工序、工艺等;(5)、对后续工程的设计或施工或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工序、部位、环节、对象等;(6)、设计或施工上无足够把握、技术难度大、施工困难大的工序或环节等。
2 .进度控制关键点工程进度控制的关键点可以在以下几类中选择与设置:(1)、设计或施工的前提资料或施工场地的交付工作与时间;(2)、工程项目建设资源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资金、信息等)及其数量、质量和时间;(3)、进度计划中所有可能的关健线路上的各种操作、工序及部位;(4)、设计、施工申的薄弱环节,难度大、困难大或不成熟的工艺,可能会导致较大的工程延误;(5)、设计、施工中各种风险的发生;(6)、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万法、新人员、新机械的部位或环节;(7)、进度计划的编制、调整与审批的程序。
3 .投资控制关键点在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目标是使工程项目的投资所产生的价值和功能最佳,而不是一味追求投资越少越好。
在施工阶段,投资控制要在保证设计的功能与使用价值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使费用减少到最小。
这样,投资控制的关键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和确定:(1)、技术经济指标的贯彻;(2)、设计指标,参数的确定,设计标准与标准设计的应用;(3)、概算、预算、标底、合同价、决算的编制审查;(4)、计量支付的程序、方法与审批;(5)、设计变更和工程变更的程序与审批;(6)、索赔与反索赔的处理;(7)、设计、施工中选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所引起的造价与投资的变化;(8 )、设备和材料的采购与支付环节。
4、安全控制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设计方面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进行设计,不存在施工中无法采取防护措施的设计内容。
第二、必须保障安全措施费用的有效投入。
第三、安全防护设施及用品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地方或行业的有关规范标准规定设置、配备。
施工中安全控制必须做到五关:教育关、措施关、交底关、防护关、检查关、改进关。
必须根据施工阶段进行危险源的辨识,根据辨识结果采取预控措施及防护措施,严密监控重大危险源、对一般危险源进行动态管理。
对于处于装饰阶段的工程必须加强消防安全、临时用电、环境卫生、物料堆放、机械安全的管理,消除火灾、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事故的发生。
职工的生活方面也不容忽视,加强宿舍的用电、消防管理,加强食堂的卫生管理,消除中毒及传染病事件的发生。
监理工作重点难点分析(1)施工测量①平面控制系统。
一般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建立平面控制系统,测量仪器采用J2型经纬仪及50m钢尺,直接从业主提供的控制点弓I测,控制点间距以 200-400m 为宜,呈“井”字型方格网布置。
②高程控制系统。
宜采用 DS3型水准仪,从业主提供的高程控制点引测临时水准点,距离不得大于200m前后通视,临时水准点与控制点复测闭合,允许闭合差为士 12 mm ( L为水准线长度公里数)。
(2)土地平整土地平整控制的重点是高程与坡度,一般采用人工与机械配合作业的方式施工,以机械化为主,局部辅以人工。
地面坡度大致控制在1%0-2 %0, 土层虚铺高程控制宜咼于实际标咼125px左右。
按表土剥离、土地平整、表土回填的方式施工。
(3)土壤改良严格控制土层高度在1000px以上,表土层厚度在15-500px之间,土壤PH 值在5.0-8.0之间,通过掺和粘土和有机肥等,使土壤根据种植的需要呈中性或略偏酸性等基本特征,有机含量水田大于1.5%,旱地大于1% 土壤应具备厚、疏、肥、温、润的特性。
厚是指熟土层厚度;疏是指土壤的结构疏松,耕作性能好,土壤熟化程度高;肥是指土壤中的养分含量高,供肥保肥能力强;温是指土温比较稳定,温度变幅小;润是指土壤不易干裂,不易涝渍,可保持一定的湿润状态。
(4)浆砌沟渠原材料要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
浆砌石宜采用M7.5砂浆,浆砌砖宜采用M10.0砂浆,砂浆配合比须经试验确定,要搅拌均匀,一次搅拌量应在其初凝前用完。
砌筑工法要正确,总体要求达到平、稳、紧、满,即砌筑层面大体平整,块石大面向下安放稳定,石块间紧靠密实,砂浆饱满充实。
砂浆初凝后不得再移动或碰撞已砌筑的石块,砌体外露面宜在砌筑后12至18小时内养护,养护期要大于14天,养护需保持外露面湿润。
(5)管道安装①严格执行国标《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GB50268-08。
②回填土前必须作水压试验和清洗。
③基底密实度达到95%以上,回填密实度达80-85%,埋管深度大于0.7m。
④供水点不得接在主管上,可通过支管或分管联接。
(6)防护林工程①绿化与美化并存,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②建立以农田防护林为主多种林组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③树径一般要大于250px, 土球在1250px以上,要求抗风性强,具观赏价值。
(7)雨季施工①关注天气变化,掌握气象信息,合理安排施工,减少雨天施工的影响。
②做好防雨预案,配备防水排涝设施。
③疏通排水沟渠,保证排水通畅,特别注意土壤改良施工阶段的防雨,以免地力受损。
(8)防雷与接地①严格按图施工,做好防直击雷、防感应雷、防雷电波浸入等防护,共同接地系统要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接地电阻不大于1Q。
②场地照明灯杆要考虑防雷接地,阻抗小于10Q。
(9)泥结石路面①通过试验取得泥结石路面施工配合比。
②主要原材料满足下列要求:土的含量不应大于15%塑性指数宜为18-27,石料压碎值小于35,泥浆配制比(水与土的体积比)0.8 : 1-1: 1。
③施工流程控制:施工准备------测量放线------碎石摊铺及初碾压------ 灌浆及带浆碾压------终压。
④路床:平整坚实,坡度正确,排水通畅,无坑凹积坑,无不良地质。
⑤碎石摊铺与初碾压:流水施工段划分以 40-50m为宜,压实系数人工摊铺控制在1.25-1.30,机械摊铺控制在1.20-1.25。
初压时用8吨双轮压路机碾压 3-4遍,使粗碎石稳定就位。
在直线段由两侧向路中线碾压;在超高路段,由内侧向外线逐渐错轮碾压,每次重叠 1/3轮宽。
⑥灌浆及带浆碾压:若碎石过干,可先洒水润湿,以利泥浆一次灌透。
泥浆浇灌到相当面积后,可撒 5-15mm缝料(约3-5.5m3/100m2)。
用中型压路机进行带浆碾压,使泥浆能充分灌满石缝隙,次日即进行必要的填补和修整工作。
⑦最终碾压:待表面已干内部泥浆尚呈半湿状态时,可进行最终碾压,一般在碾压1-2遍后,撒铺一层3-5mm石屑并扫匀,然后再进行碾压,使碎石缝隙内泥浆能翻到表面与撒铺的石屑粘成整体,接缝处及路段衔接处均应妥善处理,保持平整密合。
(10)田间路(混凝土路面)①试配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料送检合格,最大水灰比宜控制在0.48左右,最小水泥用量为290kg/m3 (42.5级水泥),306kg/m3 (32.5级水泥)。
②集料:应不低于皿级技术指标的要求,级配符合规范要求,细集料的细度模数在2.0-3.5之间。
③垫层:尽量就地取材,应碾压密实,满足设计要求,并处理好路基病害,完善排水设施。
④基层的压实度、平整度、高程、横坡度、宽度、厚度等各项指标要逐项检查,均需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⑤模板:宜用钢模,其高度与混凝土板厚相同,必须拼接顺平、密实,支撑牢固,内侧涂隔离剂,双幅路面的中间模板要留孔。
⑥混凝土:一般采用商品混凝土,如遇特殊情况,必须采用强制式搅拌机进行搅拌,其拌和时间宜为60-90S。
⑦人工摊铺拌和物的坍落度应控制在 0.5-50px之间,拌和物松铺系数控制在1.1-1.5之间。
⑧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棒、平板振动器和振动梁配合进行。
表面砂浆厚度控制在4士 1mm⑨养护:一般采用湿法养护,养护期间和填缝前严禁车辆和行人通行,在达到设计强度40%以上时方可准许行人通行,在达到设计强度 80%寸结束养护,一般为14-21d。
⑩拆模与切缝:当混凝土的立方体试件强度达 8Mpa以上时,应及时拆模;当昼夜平均温度分别是5、10、15、20、25、30度时,相应参考切缝时间分别为 72、48、36、30、24、18 小时。
(11)蓄水池(自防水混凝土水池)①原材料及混凝土配合比水泥:采用收缩性小、安定性合格、质量稳定的普通硅酸盐水泥,质量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国家标准,进场时应有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粗、细骨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用石》 (GB/T14685-2001)和《建筑用砂》(GB/T14684-2001)的规定,应有出厂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通常粗骨料中含泥量控制在1%以下,细骨料中含泥量控制在3%以下。
拌制用水: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水源时,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2006)的规定。
外加剂: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 GB8076-2009、《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1等和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进场时应有“三证”。
混凝土配合比:根据试验确定。
②施工措施:施工流水段应以伸缩缝为界(通常不超过20m),施工缝留置均须设止水带,一般用橡胶止水带或遇水膨胀止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