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博石化2012/10/24经济全球化概述及对中国石油石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浪潮,目前已经席卷全世界,它不仅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而且影响其进程。
中国石油石化行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严重冲击。
认真研究经济全球化的起因及本质,进而分析其对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发展的影响,对于搞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惫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及起因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讲到经济全球化,一般学者认为,它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
因此,经济球化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市场化。
有的学者则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是生产的国际化,它使人类社会正从“国际贸易”时代进人“国际生产”时代,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的全球化。
持这两种看法的学者比较赞成对经济全球化作这样的界定:经济全球化是“按照市场规律,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资本、商品、劳务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生产、流通、消费有序运行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
还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是世界各国经济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整个世界经济趋向于整合的结果。
上述经济全球化的几种定义从不同的侧面概括了经济全球化的不同特点,如第一种意见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概括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而第二种惫见是从“生产的角度”给经济全球化下定义,第三种意见是从“商品流动及技术传播的角度”给经济全球化下定义。
这些定义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我们认为,最能概括经济全球化本质特点的仍是第一种意见,即经济全球化最终应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经济全球化的起因应当说,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
首先,它的本质属性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商品和生产跨越国界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又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的产物。
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信息产业等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经济全球化确实又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扩张是同时并进的。
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符合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进步性。
与封闭的社会相比,社会的开放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但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的扩张,它又有利于发达国家维持世界经济的旧秩序。
那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经济全球化借以发展的信息技术基础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2)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掌握了全球经济网络.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3)世界金融中心集中在发达国家,全球经济活动使用的货币是美元等发达国家的货币。
全球金融网络也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4)发达国家是全球经济自由化的主要推动者。
(5)制定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主要是发达国家。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的主导地位,难以有根本性的改变。
其次,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由跨国企业引起的。
全球化的一个主要趋势是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结合。
这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快速增长。
20世纪60年代末期世界各跨国公司约700多家,子公司为27300家,而到了2000年时,跨国公司已经达到3.5万家,其子公司为70万家。
其中,6.3万家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的产值占到世界总产值的1/3,约10万亿美元,它们之间的贸易占世界总贸易的60%以上。
2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的GDP超过了182个主权国家的GDP(李长久:《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几个问题》;林小源:《论经济全球化》,《太平洋学报》,2002年第2期),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体。
第三,经济全球化又是技术、商品、资金、人才、生产、市场全球范围内流动的结果。
世界贸易快速增长是全球化浪潮的第一个动因。
据统计,1950年时的世界贸易额为YI_IJ;亿美元,而200(】年的世界贸易总额就已经超过了6.1万亿美元,增长了50多倍。
资金在世界范围内的加速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第二个动因。
1985年世界对外投资的总额只有6500亿美元,而在1996年则达到了2.3万亿美元,2000年世界直接投资累计达到了6万亿美元。
在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一年流动的资金为75万亿美元,一天就有1.3万亿美元在流动。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第三个动因。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已经达到了160多个,这有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它在推动多国经济的自由贸易、投资、信息流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各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在发展,除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外,还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联盟、东南亚联盟与中国、日本的自由贸易协定等也相继在发展中。
据统计,现在世界上大大小小的经济组织有100多个,这些经济组织的一休化,不同程度地推动着各地区市场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讲世界经济全球化其根本动因就是世界市场的一体化。
-e人口的国际流动是推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第四个动因。
1950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数仅2530万人次,1993年增加到5亿人次,2000年达到了6.5亿人次。
经济全球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动因,是由于高技术、金融、信息三大要素高度普及形成的。
科技推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影响到各个方面,可以说.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对经济全球化起着决定作用。
没有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客观发展趋势,并且从长远看它是不可逆转的。
对于经济全球化始于何时,目前国内外有不同看法。
大家知道,马克思曾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自那时以来,商品和资本日益跨越国界,打破了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一个国家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他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一个是机器大生产,另一个是资本的扩张本性,这两点决定了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具有向世界各地扩张的特点。
根据这一点,有些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从500年前就开始了。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卡洛密里斯写过一篇文章,他认为我们今天面临的经济全球化,其发展程度甚至“还比不上100多年前”。
有的学者则不同意这一看法,认为500年前开始的是经济的国际化.而不是经济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不是从500年前,而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所以出现经济全球化浪潮,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国越来越需要新的国际市场,越来越需要从世界各地得到廉价的原料供应;二是由于资本的追求利润性,使他们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向全世界扩张的欲望。
这样.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国际化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有的学者称之为“全面国际化”或“完全国际化”阶段,有的学者则称之为“经济全球化”阶段。
但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上述两种说法都不能令人满意。
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事物,它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
在这之前存在的是“经济国际化”而不是“经济全球化”。
二者之间既有量的区别,又有质上的差异。
“量”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和过去相比,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活动在数量上有很大发展。
比如有人说,根据联合国贸发大会资料,1970年全年的直接投资额仅400亿美元,80年代末也只有1700亿美元,而到1995年增加到3150亿美元,年更高达8000亿美元。
“质”的差别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国际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无论在数量上和内容上都有很大变化,资本跨国流动得到空前发展,它代替了商品的国际流动成为跨国公司国际活动的中心。
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合理配置生产的密网,以至有人认为,人类社会已从“国际贸易”时代进人了“国际生产”时代。
2)跨国公司本身也有很大变化,出现了一批名副其实的全球公司。
比如著名的ABB公司是由一家瑞士和一家瑞典公司合并而成的。
公司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则务报表以美元为单位,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建立了生产基地,拥有数以万计的职工,但设在瑞士的总部只有200多人工作。
3)世界经济形成了单一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过去,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在全球范围内经济流动不是在单一机制的基础上运行的那时.苏联和东欧地区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许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占有主要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全球化缺乏统一的经济体制基础。
4)在有形的商品和生产全球化发展的同时,金融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来势更加迅猛,金融和信息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这些都使全球经济活动的内涵和过去相比都有很大不同。
大致根据这些原因.有的观点认为:“虽然人类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历史悠久,经济国际化也有着自己漫长的进程,但是经济全球化却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全新事物和概念.只是以这一时间为雄端,经济全球化开始了自己发展的进程,终于成为现在全球的经济热点话题了。
”(刘吉:《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战略对策),"21世纪论坛”200()年会议论文)。
应当说,对于经济全球化始于何时,不管我们持何观点,恐怕至少会承认,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或者说,从那时开始,经济全球化成了名副其实的实际经济进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