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采集技术

数据采集技术


★ 数据采集技术
一、射频数据采集技术
7、电子标签的组成
电子标签中一般保存有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在实际 应用中,电子标签附着在待识别物体的表面。
阅读器又称为读出装置,可无接触地读取并识别电子 标签中所保存的电子数据,从而达到自动识别物体的目的。 进一步通过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实现对物体识别信息的采 集、处理及远程传送等管理功能。
6、射频识别的分类
①低频系统:一般指其工作频率小于30MHz,典型的 工作频率有:125KHz、225KHz、13.56M等,其基本特点是 电子标签的成本较低、标签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少、阅读距 离较短(无源情况,典型阅读距离为10cm)。
②高频系统:一般指其工作频率大于400MHz, 典型 的工作频段有:915MHz、2450MHz、5800MHz等。高频 系统的基本特点是电子标签及阅读器成本均较高、标签内 保存的数据量较大、阅读距离较远(可达几米至十几米), 适应物体高速运动性能好。
1981~1990 RFID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 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 数据采集技术
一、射频数据采集技术
1、射频识别的产生与发展
1991~2000 道路电子收费系统得到广泛应用,RFID产 品得到广泛采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1—今 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RFID产品种 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 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 扩大。
★ 数据采集技术
一、射频数据采集技术
2、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
★ 数据采集技术
一、射频数据采集技术
2、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
RFID系统组成示意图
★ 数据采集技术
一、射频数据采集技术
3、射频识别的工作原理
★ 数据采集技术
2.2 射频数据采集技术
★ 数据采集技术
一、射频数据采集技术
4、射频识别同其它识别系统的比较
logic/microprocessor
Non-volatile Memory EEPROM Flash
Read Only Memory ROM
Random Access Memory RAM
★ 数据采集技术
一、射频数据采集技术
7、电子标签的组成
Active Tag和Passive Tag的区别
有源标签
★ 数据采集技术
一、射频数据采集技术
7、电子标签的组成
电子标签由标签电路和标签天线组成; 标签工作方式可以是被动式或主动式 主动式由电池供电,被动式可有可无。
Analogue Circuitry Data Transfer Power supply
Digital Circuitry Control logic Security logic Internal
★ 数据采集技术
一、射频数据采集技术
6、射频识别的分类
低频系统 根据采用的频率 高频系统
电子标签是否供电
有源系统(主动式) 无源系统(被动式)
电子标签信息注入方式
集成电路固化式 现场有线改写式 现场无线改写式
读取电子标签数据的技术实现手段
广播发射式 倍频式 反射调制式
★ 数据采集技术
一、射频数据采集技术
读写距离大于10M,读写数据慢。
读写距离小于10M,读写数据快。
无法做到标签防拆功能、成本较高。
容易做到做到“一物一卡一号”,为物资实现 终身ID号标记及物资信息、 成本低。
无源标签(Passive Tag)
内装电池
无源,利用无线波能量工作
在高温或低温下电池不能正常工作
在高温或低温下能正常工作
电池为一次性,无法更换。因此标签卡使用 系统一致性很好,无源卡的使用寿命保证10
寿命受到卡使用情况的不同而差异很大。
年以上,免维护。
卡的外型尺寸大,较厚,较重。
外型小巧,轻,薄,安装方便,适用各种 场合使用。
目录
第一章 信息系统的基本概述 第二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 第三章 数据采集技术 第四章 ACCESS数据库 第五章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第六章 ACCESE数据窗体 第七章 ACCESS数据库的宏 第八章 ACCSSS数据库安全 第九章 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 第十章 实例
仓库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第章三军章用数物据资采养集护技概术述
1951—1960 早期RFID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军 事实验室实验研究。
★ 数据采集技术
一、射频数据采集技术
1、射频识别的产生与发展
1961—1970 RFID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 用尝试。
1971—1980 RFID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 各种RFID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RFID应用。
数据采集技术
一、射频数据采集技术 二、条码数据采集技术
★ 数据采集技术
一、射频数据采集技术
一.RFID系统的组成 1、射频识别的产生与发展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 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与其他 自动识别技术一样,射频识别技术也是由信息载体和信息 获取装置组成的。
★ 数据采集技术
一、射频数据采集技术
5、射频识别系统的优点
实时:可瞬时自动读出ID号,实时得到信息; 准确:读出准确性高,达到99.99% 防伪:微波标识不可复制,更改和伪造 可靠:适应多尘、潮湿等恶劣环境气候 连网:通过计算机网络对物流和车辆监控 长寿:采用无源卡,不需电池,终身免维护 低廉:仅需数元,就可使用
★ 数据采集技术
一、射频数据采集技术
6、射频识别的分类
③有源电子标签:内装有电池,一般具有较远的阅读 距离,不足之处是电池的寿命有限(3~10年);
④无源电子标签:内无电池,它接收到阅读器(读出 装置)发出的微波信号后,将部分微波能量转化为直流电 供自己工作,一般可做到免维护。相比有源系统,无源系 统在阅读距离及适应物体运动速度方面略有限制。
信息载体是射频标签,获取信息装置为射频识读器。 射频标签和射频识读器之间利用感应、无线电波或微波进 行非接触双向通信,实现数据交换,从而达到识别的目的。

1941—1950 雷 达的 改 进 和 应 用 催 生 了 RFID 技 术 , 1948年奠定了RFID技术的理论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