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榆林市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监测分析

榆林市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监测分析

榆林市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监测分析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榆林市大力推进西部文化大市建设,政府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规模总量继续扩大,增长速度稳步加快。

一、2011年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榆林文化产业随着榆林市经济发展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从经济规模看,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3.51亿元,尽管增幅高达30.5%,但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59%,与2010年基本持平;由于榆林市文化产业总量太小,导致比重不能提高。

文化产业总资产20.6亿元,较上年增长49%。

从单位规模看,2011年底,全市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及产业活动单位1112个,单位从业人员1.1871万人,分别较上年增长10.4%和10.6%,增幅明显高于去年水平;平均每个单位拥有从业人员10.7人,低于上年0.3人;有文化产业个体经营户近4177户,从业人员9152人,分别较上年增长3.1%和4.8%。

(二)发展速度有所加快作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快于全市经济发展。

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5%(可比价增速)比2010年加快了1.8个百分点,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5.5个百分点,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17个百分点,有力的推进和支撑了全市经济的增长。

(三)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在全市文化产业规模扩大、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1.65万元/人,较上年增长0.43%。

从2011年文化产业重点单位调查情况来看,调查的106家企业和事业机构营业利润率12%,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6.1%,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106家企业中,2011年全年收入过千万的企业有16家,其收入合计占全部调查企业收入的52%;年末资产合计过千万的企业有18个,其资产合计占全部调查企业资产的56%;从业人员过百人的企业有10家,其人员合计占全部调查企业的47%。

(四)文化事业全面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产品,满足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建设文化大市、强市,离不开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齐头并进、协同发展。

榆林文化产业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全市文化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1年榆林市围绕“十一五”建设成果展示和庆祝建党90周年两个主题,市县区举办了文艺系列活动,并成功举办了第六届榆林国际民歌艺术节。

围绕“文化艺术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组织开展了主题文艺晚会、陕北说书大赛、榆林名家精品剪纸展、榆林民俗文化展演、戏剧展演、优秀电影展映、书画家采风等七项活动,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

开展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组织市民间艺术团有限公司赴德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演出,府谷二人台艺术团参加了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21世纪国际艺术节“中国之夜”音乐会。

从文化设施看,公共文化活动、传播设施得到增强。

2011年末,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02.6万册,较上年增长1.6%;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3060册,较上年增长1.63%;每百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10.74个,较上年增长7.4个(增幅较大是农家书屋纳入统计);全市文物点数408个,比2010年增长了20.7%;馆藏文物总件数31538个,比2010年增长了20.6%。

截止2011年底,全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3%和96.1%,有线电视入户率40%,每百户城镇家庭电脑拥有数从2010年的35.6户增加到2011年的43.8户,增长23.0%。

随着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深入和城市绿化项目的开展和阳光广场、滨河公园等大型文化主题公园的建成开放,为市民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从文化市场看,演出、馆点参观日趋活跃,呈现快速增长。

2011年,全年艺术表演团体演出2415场,较2010年增长了15.8%;图书馆接待读者37万人次,比去年增长了48%;举办各类展览次数344次,比去年有所减少;组织文艺活动次数1083次,比去年减少了6次;馆藏参观人数256万人次,比去年增长了31.3%。

(五)产业投入增强随着西部文化大市建设的发力,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同,2011年文化产业投入增长明显。

2011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7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36.7%,增速较2010年提高了个32.4百分点,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2.12%;,比重较2010年提高了0.02个百分点。

府谷县投资1800万元,完成了府州城三期和七星庙的维修工程,修缮了黄甫李家大院。

横山县投资1400万元实施了波罗古城、南瓮城、梁家大院的保护维修工作。

二、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特征(一)从行业结构看文化产业发展向外围层集聚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文化产业包括九大行业,九大行业归类为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个部分。

榆林文化产业三个层次的结构呈现“一降一升一持平”的特点,产业结构向外围层集聚。

核心层比重下降。

2011年,企业单位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5亿元,比2010年增加0.87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3.9%,比重较2010年下降了3.7个百分点。

核心层内部,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总量最大,达到2.33亿元,占核心层的46.6%。

外围层比重上升。

2011年,文化产业外围层实现增加值5.04亿元,较2010年增加1.6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4.2%,比重较2010年上升了4.6个百分点。

其中,文化休闲娱乐业占到57.5%,较2009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

相关层比重基本持平。

2010年,文化产业相关层增加值1.36亿元,比上年增加0.25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2%,与2010年相比基本持平。

相关层内部,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占56.5%,比2010年下降4.5个百分点;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增长明显,2011年达37.8%,比2010年高出4个百分点。

(二)从区域角度看文化产业发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榆林地处黄土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汇聚交融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

榆林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十二个县区各有特色。

三边剪纸、绥米剪纸、神府剪纸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在榆林市区有榆林老街明清时期的建筑保存完整,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品牌有“米脂婆姨绥德汉,清涧石板神府炭”;其他文化领域方面,榆林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丰富,享誉盛名的红石峡红崖石刻,堪称长城书法艺术的宝库;有“天下第一台”的镇北台,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佳县有全国著名的道教名山白云山;神木境内拥有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还有统万城、杨家城、李自成行宫、二郎山、万佛洞分布全市十二个县区,各具特色。

在文化艺术领域,榆林地域广阔,民风淳朴号称为我国著名的音乐歌舞之乡。

优美动听的信天游发源于此,粗犷豪放的大秧歌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三)从文化产品看精品不断、成果丰, 硕2011年榆林市着力打造文艺精品,积极推动社区文艺创作活动。

大型眉户现代戏《山沟沟里的年轻人》、陕北乡土风情歌舞剧《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大型音乐史诗《统万风》,在陕西省第六届艺术节上,分别获戏剧类优秀剧目奖、音乐歌舞类优秀演出奖、音乐歌舞类优秀剧目奖。

出版发行《永远的信天游——榆林民歌印象》,开展《榆林小曲》评选活动,开展了“我最喜爱的百首陕北民歌”评选活动影响深远。

2011年榆林市参与、支持拍摄的电视剧《盘龙卧虎高山顶》、《解放》、《情怀》、《陕北汉子》和纪录片《陕北启示录》、《路遥》陆续在央视播出,并积极筹拍电影《统万雄风》、《赶牲灵》等反映本地文化底蕴的剧目。

2011年榆林市积极推进“八进榆林”和“五个一工程”活动,创作了一大批优秀文艺剧本。

歌剧《三十里铺》获中国戏剧优秀奖、大型现代晋剧《山里妹子山里哥》获陕西省艺术节优秀编剧奖、大型现代眉户戏《山沟沟里的年轻人》获陕西农村题材剧本一等奖。

绥德县、榆阳区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神木县、府谷县、定边县被命名为省级文化先进县。

三、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2011年榆林经济发展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二位,但经济增量主要靠能源开发,第二产业发展的贡献。

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总产值的71%,一产和三产仅占29%,而文化产业比重更低,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仅仅0.59%,和去年基本持平。

当前榆林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更谈不上成为支柱产业,与周边地区及全省先进地市相比较差距明显,并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仍然偏小目前,榆林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3.51亿元,相对关中地市差距很大。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3.62%,比2010年提高了0.01个百分点。

而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增加值分别占全省比重的67.2%、10.64%、5.41%、5.4%,相比较差距较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1112家,多数规模较小,而且集约化程度低,骨干企业尤其是具有轰动效应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影响力度有限。

企业层次比较底、形式简单,企业的创意、研发、制作水平较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文化品牌较少,产业链不够完整,产品附加值还不高,产业聚集度依然较低,和文化相关的多数项目还处于酝酿阶段,规模效益和集群效应难以展现。

(二)文化层次单一,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低根据2011年榆林市文化产业调查显示,榆林市文化产业种类还不够多,文化层次比较单一。

目前,榆林市文化产业共有9大门类60各行业种类,和文化产业分类标准的80个行业还相差20个行业,比如图书期刊的出版,电子音像的出版的制作和发行,乐器和玩具等相关文化产品的制造和开发,以及目前兴盛的动漫产业的发展都是空白。

目前,榆林多数居民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是看电视、看录像、看报纸、上网、打扑克、打麻将等,居民文化娱乐以消遣型为主。

一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过高,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使得一般老百姓对文化消费望而生畏。

还有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缺乏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薄弱,不能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亮点特色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榆林市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够。

在休闲消费领域,榆林市老街明清时期的建筑保存完整,文化底蕴深厚,但旅游观光和消费购物的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

在文化品牌领域“米脂婆姨绥德汉,清涧石板神府的炭”这句文化俗语世人皆知,但这一文化品牌未能形成规模的经济效益。

神府的炭经济增量和拉动力明显,但清涧的石板经济增量少的可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