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大学新校区规划

天津大学新校区规划


学群间交流在步行范围内
最佳
资源的分享
仅与相邻学群
不易

最佳
学院的组织架构
中央埕(绿地/蓝塘) 院落式 自然公园
学群构架
大气庄重的 中央绿呈
人性尺度的 合院
浪漫自然的 公园
成长模式
一次性建设
适于逐次建设
适于长期逐步建设
学产合作的形式
特徵
天 大 新 校 区 学 产 合 作 形 式
地点需求
人才培训
与校园教学结合
学产发展基地
宿舍区
学院群
公共服务
学院群
宿舍区
M6地铁站
3. 以学术组团围合中央开放空间-学院群分布
1 3 4 5 6 7 2
4. 外环围合中央开放空间
学生活动中心 图书馆 管理中心
M6地铁站
4. 外环围合中央开放空间
4. 外环围合中央开放空间-空间组织架构
廊 交走 公
800m 校园蓝塘
地铁站
统一原则: 在大学内部 科研应与教学统一、各知识 之间应统一 自由原则: 在大学与国家间 坚持学术自由、学习自由 ——洪堡
在中学里, 他伏案读书, 在大学里, 他应该站起来, 四处瞭望。 ——怀特海
现代大学精神和制度: 相对于组织化社会自我确认特性而言的“批判性” 相对于重视功利的社会习性而言的“创造性”与传授知识的“超脱性” 相对于社会分工专门定势而言的“包容性”
天津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
第三次核心工作营
2010 08 30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
第三次核心工作营讨论事项
一、大学精神的探究 二、八月十九日专家工作营成果 三、替选方案发展元素 四、替选方案可能的发展方向 五、讨论与决策
大学精神 的探究
校园 家园
谈故乡好像在谈校园 谈校园又好像在谈故乡 谈着谈着就谈混了 我们的校园 即将成为另一座岛屿, 另一个故乡 不忘记那里,是因为那 里的人 校园的老树岁岁年年不 变 树下的人终于都有了自 己的故事
哈佛大学
开发密度与可步行性的关系
400m 400m40Biblioteka m 400m400m 400m
400m 400m
开发面积
250ha
120ha
80ha
60ha
容积率 (120万 m2) 建筑密度
0.5
1.0
1.5 30%(平均5层高) 40%(平均4层高)
2.0 30%(平均6层高) 40%(平均5层高) 50%(平均4层高)
3 4 5 6 7 1 2
3. 以学术组团围合中央开放空间
学生活动中心
管理中心 图书馆
M6地铁站
3. 以学术组团围合中央开放空间
3. 以学术组团围合中央开放空间-空间组织架构
廊 交走 公
800m
800m
新青年湖
门前蓝塘 天南公交走廊
地铁站
3. 以学术组团围合中央开放空间-第一期建设布局
3. 以学术组团围合中央开放空间-功能布局
大学应是研究与发展的中 心; 现代工业发展最主要的资源 是人不是物, 应紧靠大学建立科技园区。
——斯坦福大学 Frederick Terman
对于伟大文明传 统的继承 对于未知领域的 探索研究
知识经济 全球化 时代挑战: 新的竞争规则下 对于传统的诠释 信息化 社会参与
大学的传统功能
对于社会的服务
7. 以中央蓝塘统合学群的校园中心
7. 以中央蓝塘统合学群的校园中心-空间组织架构
走廊 公交
800m
新青年湖 中央蓝瑭 入口绿埕
800m
M6地铁站
地铁站
7. 以中央蓝塘统合学群的校园中心-第一期建设布局
7. 以中央蓝塘统合学群的校园中心-功能布局
学产发展基地
宿舍带
学院群
公共服务
学院群
宿舍带
M6地铁站
建立学院群强化资源共享、开放的数据库、多功能互动式图书馆、可视的实验室/课室
有历史感的校园
不必进入校史馆就能感知学校的历史 老校区的意象传承、纪念性空间/设施、校园博物馆化
有科技领先感的校园
云计算的影响:工作与生活混合、智能化、移动设备/终端阅读 科技支持低碳、可持续、安全、生态的环境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中试基地
需搭配书院制
尚可
佳 住宿与学院空间错置
学生与学群间 的融合
不佳 生活与教学、科研分离
佳 宿舍间有教学空间区隔
佳 宿舍区集中
住宿与学院空间错置,提供 多元交流机会

校园建筑及空间的串接与距离
公交 步行/自行车 步行
m 400
m 400
1200 m
800 m
交流的机会
仅与相邻学群
不易
仅与相邻学群
尚可
什么样的事件, 会使大学成为激荡年轻 人心灵的地方?
释放青春的热情,年青人狂欢的地方 社会进步的发动机, 先进知识为社会服务的地方
一个浸润心灵、激情荡漾的地方
大学不是诗人的诞生地, 但一所大学如果不能激起 年轻人的一些诗心的回荡, 一些对人类问题的思索, 那么, 这所大学之缺少感染力 是毋庸置疑的。 ——纽曼
全球化中的天津大学—— 汲取历史精神而卓越
传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展望:自由开放
人的多元交流 学科交叉 人文与科技的通识 鼓励边缘研究
座谈会的议题
以人为本的校园
自由、非正式、闲散、随处停留、相遇、阅读、交谈的空间 生活管理与规模(大而集中/家长式管理 vs.小而分散/朋友之邦的市民社会)
融合的校园
2. 南北向的宿舍小镇
2. 南北向的宿舍小镇-空间组织架构
廊 交走 公
湿地公园
800 m
小运河 学生生活广场 入口绿埕
800 m
地铁站
2. 南北向的宿舍小镇-第一期建设布局
2. 南北向的宿舍小镇-功能布局
学产发展基地
学院群 宿舍小镇
公共服务
学院群 M6地铁站
2. 南北向的宿舍小镇-学院群分布
Home
Community
Campus
——场所对故事的引导 ——场所对故事的激发
心头装下的,是怎样的校园? 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核?
重温先贤智慧与自由激辩的地方 聚集各种热情的年轻人, 对世界讨论的地方 继承人类的文化传统, 并批判地把持一些永久性观念的地方 推进现代科学,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地方
场所对事件的引导
全球化中的天津大学—— 汲取历史精神而卓越
诞生——国际化的桥头堡 西方近代科技、法学、商务、外交的人才培植基地 战后重建——国家建设的尖兵 工业化与国家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工科大学格局确立,文理、理工分家。 人文社会学科流失,至今仍抱憾。 改革开放——科研前沿 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科技提升生产力,知识型劳动力 全球化——知识经济 全方位的人——价值传承、未知探索、判断力
校园内或周边
基本研究
与校园科研结合
校园内或周边
产业孵化
科研技术衔接与移转
校园周边或独立园区
生产
独立于教学与科研外
独立园区
学产合作培训与研究的空间
学产错置 独立式园区 学产合作环
哈佛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 大学城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 任务湾
替选方案 可能的发展方向
三种方向,七个可能的方案
M6地铁站留在 现有规划位置 M6地铁站 迁移至基地东南角 皆可
10%(平均2层高)
30%(平均3.5层高)
维吉尼亚大学
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
哈佛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
住宿与学院的关系
二组团 中心/外环 中心/外环

(学院为中心) (住宿为中心)
错置型
学生间的融合
最佳 可搭配书院制
佳 可搭配书院制
最佳 可搭配书院制
佳 可搭配书院制
学群间的融合
佳 教学空间集中
佳 教学空间集中
在大学理想-人文精神-的向往中 从天大发展进程的特殊性中 汲取历史资源 在全球化中卓越
历史上的天津大学—— 始终站在历史使命的风口浪尖
诞生——国际化的桥头堡 西方近代科技、法学、商务、外交的人才培植基地 战后重建——国家建设的尖兵 工业化与国家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工科大学格局确立,文理、理工分家。 人文社会学科流失,至今仍抱憾。 改革开放——科研前沿 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科技提升生产力,知识型劳动力


以学生住宿为中心


以开放空间为中心


以开放空间为中心


以开放空间为中心


三种方向
以学生住宿 崔 恺、赖 军、王兴田、齐 欣 周 恺、李兴刚、王 辉 为中心
以开放空间 为中心
王 昀、王 戈、王 征
以学术功能 为中心
替选方案 发展元素
可步行的校园
800米
800米
天津大学南开校区 宾夕法尼亚大学 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
宿舍环
M6地铁站
5. 以学群院落组成的校园中心-学院群分布
1 2 3
4
5
6
7
6. 以中央绿埕统合学群的校园中心
学生活动中心 管理中心 图书馆
M6地铁站
6. 以中央绿埕统合学群的校园中心
6. 以中央绿埕统合学群的校园中心-空间组织架构
走廊 公交
水循环公园
800m
新青年湖
800m
入口绿埕 中央绿埕
800m
学生生活广场 入口绿埕
小运河
地铁站
公交
走廊
生活服务设施
地铁站
1. 东西向的宿舍小镇-第一期建设布局
1. 东西向的宿舍小镇-功能布局
学产发展基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