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第1课时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解析

7.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第1课时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解析

历史与社会
新课标(RJ) 历史与社会 九年级上、下册合订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第1课时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自 主 学 习
PRED问题 资源 、________ 环境 与________ 发展 问题,简称 1.________ 人口 、________
PRED问题。
人口 的快速增长、自然________ 资源 的短缺、 2.PRED关系:________ 生态环境 的恶化等问题与人类社会的________ 发展 之间存在着 ____________ 错综复杂的关系。 休戚与共 。 (1)人类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自然____________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3)环境的变化:随着亚马孙热带雨林区森林被大量砍伐和
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4)发展的变化:在开发之初,通过开辟大型牧场,种植各 类经济作物,曾获得了经济的短期快速发展。但随着土地最终 被废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当地居民生活陷入了困境。 2.PRED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 (1)相互影响的流程:人口迁移(迁入亚马孙热带雨林区)→ 人口快速增长→热带雨林迅速减少,土地资源最终被废弃→环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③自然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 条件,人类与自然资源是休戚与共的关系。
④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系
统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 当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协调时,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是平 衡的,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就比较优越;否则,就 会制约人类的生活、生存和发展。
(2)________ 自然 影响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人类活动反过来也影
自然 。 响着________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3)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就是同大自然
______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 3.可持续发展 (1)提出的背景 ①回顾历史,不同时期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程度与方式,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3.PRED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说明:(1)人类通过向环境索取资源来发展经济。a表示资 源开发;b表示生产活动;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d表示
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从示意图中可知,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 问题。 (3)实现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 键是提高人口素质。
调的是环境保护,要将两者统一起来,既重视经济发展又重视
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故选C。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探究点二
历史 阶段 史前 社会 农业 社会 工业 社会
不同时期的“人地观”
人地关系特点 相应的 环境论 天命论、有神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征服论 人们对环 境的态度 崇拜自然 崇拜自然 征服自然
发展的选择
课 堂 小 结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课 外 拓 展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 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
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 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 益的现代化农业。
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对自然依赖、恐惧,被动地 适应自然 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可 持续发展思想萌芽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 人地矛盾迅速恶化
后工业 化社会
协调统一
可持续发展论
尊重并改造自然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例2 人类的活动能体现尊重并改造自然的是( D A.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实施的“亚马孙开发计划” B.半坡人开始小范围地“刀耕火种”,种植小麦 C.我国建国初大炼钢铁和围湖造田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的关系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
而不是严格的标准。而绿色食品具有严格的标准,包括:绿色
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 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所以,生态农业产 出的并非就是绿色食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要 点 探 究
探究点一 结合亚马孙开发计划,剖析PRED之间的关系
1.亚马孙热带雨林区PRED的变化 (1)人口的变化:随着巴西对亚马孙开发计划的实施,大量 人口移入亚马孙热带雨林区,人口通过迁移的方式快速增长。
(2)资源的变化: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在亚马孙热带
雨林区通过毁林烧荒,获取了大量土地(含耕地和草场),热 带雨林的面积迅速减少。但热带地区的土壤失去雨林的保护, 土地肥力迅速下降,这些土地最终被废弃。
调,推动了整个洞庭湖地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既保护了生态环境,根 治了水患,又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例3 下列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是( A ) A.退耕还湖 B.建国初期砍伐森林,大炼钢铁 C.围湖造田 D.随意大量排放工业废水
第四课
经济 持 (5)三个维度:可持续发展包含________ 生态 持续发展、________ 续发展和________ 社会 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生态环境 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资源,是人类社会 ①____________ 自然基础 。 发展的____________ 环境 作 ②经济发展需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不能以牺牲________ 为发展的代价。 ③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兼顾地区之间、代际之间的________ 公平
环境,水患给洞庭湖地区的人们带来严重的生命威胁,还给当 地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反映 了洞庭湖的围湖造田工程无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 协调发展。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2.退田还湖有利于增强洞庭湖的蓄洪能力,能有效地防范这
一地区的洪水泛滥,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给人类的生存、经
受到不同“人地观”的影响。
②必要性: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系列人口、资源与环境 问题,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以前的经济行为和发展观。人们认识 协调 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人类社会 到,只有通过________ 可持续 发展。 的__________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1987 (2)提出的时间:__________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 __________________ 》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
境被破坏→发展受到制约。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2)PRED之间的内在联系
①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 体。 ②在四者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 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造成资源短缺,
人类排放的废弃物逐渐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了环
境污染。可见,人口数量的变化会引发环境、资源、经济状况 及社会等方面一系列的变化。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5.社会共识 (1)人类社会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关系的历史经验表明, 走______________ 可持续发展 道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 (2)中国是一个__________ 发展中 大国,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 发展的双重压力,______________ 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例1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碧水青山”告诉我们( C A.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保护好资源和环境 B.经济要发展,就不能利用资源和破坏环境
)
C.必须走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D.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是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解析] “金山银山”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碧水青山”强
)
D.我国在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牧工程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探究点三
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角度,简要
分析洞庭湖地区是如何根治水患的。(教师专用) 1.水患的根源:洞庭湖与长江相连,对长江具有巨大的蓄洪 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开展对洞庭湖的围湖造田工程,
导致洞庭湖的蓄洪能力大大降低,还破坏了洞庭湖原有的生态
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基础。 3.鼓励农民发展网箱养鱼或流水围栏养鱼,不仅能够帮助农 民增加收入,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还能够保护好生态环境,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发展高效种植业,能够弥补洞庭湖地区耕地资源相对不足
的困局,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弥补退田还湖带来的经济发展 不足的问题,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5.加强城镇建设和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仅能减少农民对有限
的耕地资源和渔业资源的过度依赖,还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健
康、快速地发展。 总而言之,洞庭湖地区树立了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协调人口、 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社会,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协
促进了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当代人 的需求,又不对 (3)内涵: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__________ __________ 后代人 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有平等 ____ 自然 、 发展的机会,人与自然______ 和谐 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______ 社会 和____________ 子孙后代 应负的责任。 ________
性,追求社会公平。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4.中国政府的态度 (1)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号召,于1994年颁布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