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

18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我将从以下三点和大家讨论:第一,回顾十八大相关要点。

第二,决策亮点的三新。

第三,面临问题及建议。

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绿色发展”、“美丽中国”……随着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这些崭新的提法、充满活力与希望的词语迅速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一、新高度.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专门用了二十分之一的篇幅,在第八个大问题中全面阐述了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非常非常多的新提法。

美丽中国、珍爱自然,总书记在报告中把生态文明放在这么高的位置,说出了担负着重要使命的环境工作者所有人的心声。

从十六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并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再到十八大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党的理论体系不断继承创新、科学发展的过程,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二、新概念什么是生态产品?单就提法本身,许多人就会觉得很新颖。

对于生态产品的内涵、定义,每个人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没有人会否认,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这些都是生态产品。

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这一新提法反映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绿色食品,越来越多的城市人会在周末赶到郊区农村呼吸清新的空气。

生态文明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

可持续发展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绿色发展是增加更多绿色投资,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当然,这些生态资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满足现代人生存需求、留给子孙后代的生态产品。

三、新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这个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上的新名词,这个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新目标,让大家津津乐道、兴奋不已。

许多代表、专家认为,美丽中国将是构成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要赢得真正的富裕文明,就必须守住“绿水青山”。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丽中国,每一个中国人无比向往、充满期待每一个党员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现实状况不容乐观⒈生态理念:从“环境保护”到“美丽中国”我国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任务艰巨,提出“人定胜天”“向自然界开战”等口号。

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环境保护提上议程,我国于1973年召开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与深入,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生态与环境问题更为凸显,1983年我国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

上世纪90年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我国也深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党的十七大则正式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奋斗目标之一。

这是在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扬弃旧的工业文明理念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升到治国理念的高度。

“美丽中国”是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统一,是十八大强调的“生态文明”与习近平提出的“美好生活”的统一,是国家“五位一体”实际发展与人民集体感受的统一。

“美丽中国”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从“人定胜天”到“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观念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时代趋势,体现了人民呼声,凝结了民族与集体的智慧,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⒉建设现状:融入社会建设水平低,各地参差不齐我国环保部门从1994年起开始制定《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此后,生态示范工作逐步展开。

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环保部于2008年制定颁布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要求建设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支撑、环境安全、道德文化体系。

全国已有海南、吉林等15个省(区、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超过1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并有38个县(市、区)建成了生态县(市、区),1559个乡镇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取得不少成绩和经验。

但是,总的来说,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环节,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水平较低,“融入”路径尚不清晰。

同时,人们对美丽中国建设现状还不完全满意,对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关注度与期待值显著提高,美丽中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此外,由于我国东西部以及各区域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水平与地理条件的差异,美丽中国建设出现了东西部之间、省市之间整体水平差距大,各城市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

⒊建设前景:任重而道远“美丽中国”的核心是生态文明建设,然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严峻。

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难以改变,生态赤字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日益加剧。

人们不断向地球及后代子孙索要资源,以“吃老本”的方式透支生态环境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

目前中国生态已亮起红灯,环境进一步恶化,水质和空气污染尤为严重。

2008年至20 11年四年废水排放总量持续走高,2011年全国200个城市地下水质监测结果显示,“较差—极差”级别比例达55%,15.2%的监测点水质比一年前差。

2011年上半年,90%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约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严重,近2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潍坊地下深井排污”和“请市长下河游泳”等事件都反映了民众对我国水资源污染的担忧。

同时,《2012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2011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4607.9万吨,比2010年增加3.5%。

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

城镇化建设加剧了生态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从1978年到2012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7.12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2.57%。

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城市建设加快,能源消费扩大,机动车使用量剧增,产生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多种“城市病”。

原本美丽的乡村也成为污染重地。

农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和水污染。

专业人士称,目前农药和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都流入土壤和水体造成环境污染了。

养殖业也成为部分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2010年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达到1184万吨和65万吨,占全国氨氮排放总量的45%和25%。

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不足,生态改善力度不够。

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25712亿元,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农业、林业、水利等农林水事务支出仅为11903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9.47%;节能环保支出为2932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2.33%。

2010年至2012年,我国公共财政对节能环保的支出逐年增加,但比重逐年下降,从2.7%下降到2.33%。

同时,国家在生态技术研究、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仍需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来自生态方面的舆论压力日益增加,国外媒体日益关注中国的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信息,如建设项目环评报告公开的舆论要求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决心。

深层问题亟须重视⒊国民缺乏“生态生产观、生态消费观”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体国民共同努力。

但是,目前“美丽中国,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普遍缺失,制约着“美丽中国”建设。

个人价值观中的利益诉求、利己诉求过重,公益心淡薄,使得人们在生产、消费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个人方便,而非他人、集体、社会的长期利益,出现了农民“自己的菜不打药,打药就打商品菜”,市民“一边堵车骂雾霾,一边开车造雾霾”的社会现象。

被邀下河游泳的温州瑞安市环保局局长就曾表示,河流污染的主要因素是生活垃圾。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享乐主义价值观和炫耀式消费行为在国民中滋生。

一些人通过炫耀性消费博得社会艳羡,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社会上的奢侈浪费之风有扩散的迹象。

若不及时制止,人们的利己型生活观将加剧人们需求无限性与生态系统供给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威胁,成为影响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对策与建议当前,建设“美丽中国”重在选好关键点,抓好着力点,解决好突出问题,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力争5年左右取得美丽中国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⒈构建绿色GDP与生态GEP结合的干部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资源、环境、生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议有关部门逐步构建“绿色转向,分类评估”的干部综合考评指标体系,根据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定位,对资源状况、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而不同的指标间可以等量转换,便于统一评估绩效。

一方面完善绿色GDP干部指标考核体系,将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从GDP中扣除。

一方面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ion,简称GEP)考评指标体系,把生态系统产生的效益总值纳入到生产总值中。

⒉逐步健全生态文明法制体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法规立法的指导思想,完善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有关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例如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工业、机动车辆、居民生活等污染物排放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提出更加严厉的防治措施,大幅提高违法成本。

⒊加大财政投入与政策支撑力度合理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投入。

重点支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将发展资源循环产业上升到国家重大战略层面。

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土地节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

重点支持建立“美丽中国”生态补偿机制。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责任原则,建立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城市对农村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