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地测量学基础课件+++

大地测量学基础课件+++

1)、几何大地测量学:即天文大地测量学 基本任务 确定地球形状、大小,地面点的几何位置 主要内容 国家大地测量控制网建立的理论、方法,精 密测角、测距、测水准;地球椭球数学性质,椭球面上 的测量计算,椭球数学投影,地球椭球几何参数的数学 模型等
2)、物理大地测量学(理论大地测量学) 基本任务:用物理方法(重力测量)确定地球形状及其 外部重力场。 主要内容:位理论,地球重和场,重力测量及其归算, 推球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的理论与方法。 3)、空间大地测量学 以人造地球卫星及其它空间探测器为代表的空间大地测量的理论、 技术与方法。
现代大地测量学:以空间大地测量学为主要标志,研究地球 及外部宇宙空间。 与经典大地测量学相比,在研究方法、手段方面有显 著不同。主要表现在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计算机、通讯 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二、大地测量学的地位和作用
1、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基础先行性的重要保证。 确定地球的形状、大小重力场参数;统一全国坐标框架, 建立国家和精密城市控制网,精确测定控制点的坐标,为 经济建设服务
三、大地测量学的基本体系
1、 测量学的两个分支 普通测量学:研究小范围的地球表面,认为该范围的地 球表面是平面,且铅垂线彼此平行。 大地测量学:研究全球或大范围的地球,认为铅垂线彼 此不平行,研究地球的形状、大小及重力场。
2、大地测量学的基本体系
几 何 大 地 测 量 现代大地测量 物 理理 论大 地 测 量 (三个基本分支) GPS 空 间 大 地 测 量
春分点
远日 点
近日点
地球
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地形图及相关资料,测绘地形图需要 建立控制网,建立控制网需要建立坐标框架,建立坐标框 架须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及重力参数。而这些方面正是 大地测量学所研究的内容。
2、在防灾、减灾、救灾及环境保护、监测、评价中的作用 1). 建立大地形变监测系统,为地震预报提供有关资料; 2). 监测泥石流、山体滑坡、雪崩、森林火灾、洪水等灾害, 并为灾后评估提供资料; 3). 监测海水面的变化; 4). 为灾难事件救援提供快速定位;如空难、海难、交通事故; 5). 环境监测,如沙漠,森林,土地利用情况等; 这些监测一般是利用GPS、遥感卫星、VLBI、激光测 卫(SLR)等技术, 必须要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重力场模 型、地心坐标等。
4、大地测量的基本内容 1)、确定地球形状、外部重力场及其变化;建立大地测量 坐标系;研究地壳形变,极移和海洋水面地形用其变化 2)、研究月球及太阳系行星的形状及重力场 3)、建立和维护国家和全球天文大地水平控制网、精密水 准网及海洋大地控制网 4)、研究为获得高精度测量成果的仪器和方法 5)、研究地球表面向椭球面或平面的投影数学变换及有关 的大地测量计算 6)、研究大规模、高精度和多类别的地面网、空间网及其 联合网的数学处理理论方法,测量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
最早一次对地球大小的实测: 我国唐代张遂指导进行。得出子午线上 纬度差一度,地面相距约132Km,与现 代值110.95Km相比,误差约21Km。
公元827年,阿拉伯人阿尔曼孟通过弧长 测量,推算出纬度35°处的1°子午线弧 长等于111.8Km,比正确值110.95Km只 大1%
2、第二阶段:地球椭球阶段:最先由牛顿提出 在此阶段,理论方面 英国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地球椭球学说. 荷兰的斯涅耳:三角测量法 德国的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荷兰的惠更斯:摆测重力原理 法国的勒让德:最小二乘法,重力位函数 法国的克莱罗:克莱罗定律 英国的普拉特和艾黎:地壳均衡学说 另外此阶段还进行了大量的实测工作。 从理论和实际上推算地球椭球参数,确定地球形状大小。
3、是发展空间技术和国防建设的重要保障 1). 为卫星、导弹、航天飞机及其它宇宙探测器提供精确的 地球参考框架和全球重力场模型; 2). 为战争提供军事测绘保障,超前储备保障,动态实时保 障。如提供战区电子地图、数字影像图,打击目标的精确 三维坐标。
4、 在当代地球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地位
1). 建立与维持高精度的坐标框架和区域性与全球的三维大
四、大地测量学的发展简史
1、第一阶段:地球圆球阶段: 将地球看成是圆球进行测量其大小(半径) 公元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斯最先提出地球圆球说。 首次地球半径测量:公元前三世纪,亚历山大学者埃拉托 色尼用子午圈弧长测量法来估算地球半径,与现代数据相比, 误差约 100Km.
亚历山大城 φ S φ 赛尼城 R
五、大地测量的展望
1、 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测卫(SLR)、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是 主导本学科发展的主要空间大地测量技术。 1)、全球定位系统: 美国的GPS: 24颗卫星,有限制使用、三个民用载波 俄国的GLONASS:24颗卫星,精码P码不保密 欧洲在建的伽俐略系统:不保密。 中国的北斗星系统
s1
s2
s3
s4
T1
T2
2)、激光测卫SLR(Satellite Laser Ranging) 测定激光由地面站发射经卫星反射到地面站接收的时间间隔 , 计算观测时刻地面到卫星的距离.

1 C 2
人卫激光仪


精度最高的绝对定位技术。 全球地心参考框架、地球自转参数、全球重力场低阶模型、精密定轨等 方面有重要作用。 地基:在卫星上安置反光镜,地面上安激光测距仪,对卫星测距。 天基:在卫星上安置激光测距仪,地面上安反光镜,对地测距
大地测量学还可进一步 应用大地测量学:以建立国家大地测量控制网为中心内容 椭球大地测量学:坐标系建立、地球椭球性质、投影数学变 换 大地天文测量学:测量天文经度、纬度及天文方位角 大地重力测量学:重力场、重力测量方法 海洋大地测量学: 地球动力学: 卫星大地测量学: 大地测量数据处理学:
3、现代在地测量的特征 1)、测量范围大,范围从地区、全球乃至宇宙空间; 2)、研究对象和范围不断深入、全面和精细,从静态测量 发展到动态测量,从地球表面测绘发展到地球内部构造 及动力过程的研究; 3)、观测精度高; 4)、观测周期短。
2
当 90 , 极 点
0
p
e (1 ),

p e e
2)、重力位函数的提出: 位函数性质:在一个参考坐标系中,引力位对被吸引点三个坐标方 向的一阶导数等于引力在该方向上的分力。 意义:可借助等位面研究地球形状,可借助重力位的一阶导数研究重 力场。 3)、地壳均衡学说的提出: 根据地壳均衡学说导出均衡重力异常以用于重力归算。 4)、重力测量有了进展。
3、第三阶段 :大地水准面阶段 此阶段几何大地测量取得的成就: 1、天文大地网的布设有了重大发展 三大网:印度、美国、苏联 2、较高精度仪器的使用,如因瓦基线尺,因瓦水准尺,带测微器的水准仪; 天文大地测量与重力大地测量的结合。 此阶段物理大地测量取得的成就 1、大地测量边值问题理论的提出。 用已知的重力和重力位求边界面和外部重力场的问题
此阶段在几何大地测量方面取得的成果 1)、长度单位的建立:法国利用弧度测量的结果,取其子午圈弧长的四 千万分之一为长度单位,称为1米.
2)、最小二乘法的提出:法国勒让德于1806年发表,其实17岁的高斯 1794已应用了该理论。 3)、椭球大地测量学的形成:解决了椭球数学性质,椭球面上测量计算 及正形投影方法 4)、弧度测量大规模展开:以英、法、西班牙、德、俄、美为代表。 5)、推算了不同的地球椭球参数: 贝赛尔椭球参数: 克拉克椭球参数:
大地测量学基础
第一章


一、大地测量学的定义
定义:大地测量学是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信息的科学,着重研 究地球的几何特征(形状和大小)和基本物理特性
(重力场)及其变化。 性质: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地球信息科学,既是基础 科学,又是应用科学 任务:测量和描绘地球并监测其变化,为人类活动提供关于地 球的空间信息;研究宇宙空间其它星球的状态。 经典大地测量学:视地球为不变刚体,均匀旋转球体或椭球 体,在一定范围内测绘地球和研究其形状、大小及外 部重力场。
克莱罗:以椭球面为边界解决边值问题 斯托克司:以大地水准面为边界面解决边值问题 莫洛金斯基:以地球表面为边界,直接用地面重力值确定地球形状与外部重 力场
2、新的椭球参数的提出。 赫尔默特椭球,海福特椭球,克拉索夫斯基椭球 3、测量数据处理与测量平差理论与实践也取得重大进展
4、第四阶段:现代大地测量新时期 1)、以空间测量技术为代表:电磁波测距、人造地球卫星定位系统、甚长 基线干涉测量等技术的应用。 2)、月球和行星大地测量学的形成:空间探测器、卫星、空间飞行器等技 术的应用。 3)、高精度的天文大地网、重力网的建立。 4)、大地控制网优化设计理论和最小二乘配置法的提出与应用。 大 地控制网优化标准:精度、可靠性与经费 广义测量平差理论的形成。
3)、惯性测量系统 利用惯性力学原理,测定地面点三维坐标、重力异常和垂线偏差。
4)、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在相距几千公里甚长基线两端,用射电望远镜同时接收来自宇宙外射电 源的射电信号,根据干涉原理,直接测定基线长和方向的一种空间测量 技术。
地网,长期监测网点随时间的变化; 2). 监测和分析各种地球动力学现象;提供有关地球动力
(地壳板块运动)过 程中时空度量上的定量定性信息;
3). 测定地球形状和外部重力场的精细结构及其随时间的变 化,进一步精化地球重力场模型; 4). 是测绘科学的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科学,极大地影响着测 绘科学的发展。
a 6377397 210 m , 1 : 299 .1 4.7
a 6378249 , 1 : 293.5 m
此阶段物理大地测量取得的成就
1)、克莱罗定理的提出:假设地球是由许多密度不同的均匀物质层圈 组成的椭球体,且层密度按一定法则由地心向外逐层减少。得出:
5 e (1 sin ), q 2 2a 1 赤道离心力 q , 地 球 扁 率 e 288 赤道重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