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23日江西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朱星球,应冬梅(江西省气象台,江西南昌330046)摘要:从天气形势、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及部分物理量、对流参数等方面,对江西2004年4月23日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南支槽、地面辐合线、850hPa西南急流和切变线,是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风垂直切变和不稳定是这次强对流发生的重要条件;对流云团发生在逗点云系的凹边界;强对流落区与500hPa干舌、中尺度辐合线、当天14时≥40℃的地面总温度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
关键词:对流云团,强对流,中尺度辐合线,分析。
中图分类号:P458.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9033(2006)02-0056-040引言强对流天气是江西春夏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突发性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
据统计,江西每年因暴雨、洪涝、强对流、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人民迫切需要气象部门提供可靠的强对流天气预报[1]。
因此,对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个例进行诊断分析,加大对其内部结构及致灾机理的分析力度,进一步提高预报员总结预报经验的能力[2],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4月23日,江西出现了2004年首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
从23日14时开始,到24日02时,赣州、宜春、萍乡、吉安、抚州5市出现了冰雹、雷雨大风、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其中赣县和萍乡市城区分别出现最大直径为15mm、5mm的冰雹天气,赣州市城区和崇义、上犹、南康等县的部分乡镇也下了冰雹。
文中从天气形势、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及部分物理量、对流参数等方面,对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以进一步探索江西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
1天气形势演变特征分析1.1500hPa形势分析4月22日,东亚中高纬环流由纬向型转变为经向型,70~90°E附近的暖平流使脊区发展,脊前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到达35°N附近;高原有南支槽东移,22日20时位于105°E附近,副高脊线位于17°N。
23日08时,南支槽几乎没有移动,但副高脊线南落到12°N左右,华南的偏西风转变为西南风,强度加强;23日20时,500hPa槽迅速移动到115°E附近,赣州站23日20时偏南风由14m/s加大到24m/s,赣州站和南昌站24h变温分别为-2℃和-3℃,槽后-5℃变温中心位于湖北西部,槽后有明显的冷平流。
1.2700hPa和850hPa形势分析南支槽前正涡度区使低层减压。
正如图1所示,23日08时850hPa形成切变,位于贵州—湘南一带。
随着南支槽的东移,切变线东移至湘南—赣中一带。
700hPa切变与850hPa切变近乎垂直。
任荣彩等指出,在给定的大气热力条件下,环境风场的垂直切变特征对雷暴的结构、形态、生命史及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3]。
08时850hPa、700hPa、500hPa赣州站的风速分别为2m/s、2m/s、14m/s,而20时850hPa、700hPa、500hPa赣州站的偏南风风速分别为14m/s、16m/s、24m/s,且风向随高度顺转,风垂直切变很大。
收稿日期:2005年06月12日;修改稿日期:2005年11月11日.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江西省突发性风暴天气检测和预警研究;江西省防灾减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第一作者简介:朱星球(1978-),女,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短期天气预报业务与研究.第29卷第2期2006年6月Vol.29NO.2Jun.2006气象与减灾研究METEOROLOGYANDDISASTERREDUCTIONRESEARCH2006年第2期气象与减灾研究Vol.29NO.2Mccaul与Weisman的模拟研究及其他一些人指出,由切变引起的气压梯度力,对上升气流强度有重要作用,可显著增加由浮力引起的垂直速度强度[3~5]。
地面500hPa850hPa700hPa图123日08时高空、地面形势1.3地面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分析由图1可以发现,地面冷锋23日14时位于萍乡、樟树、上饶一带。
冷空气不断向南推进,是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条件。
赣中、赣南处于暖区中,3h变压为-2~-3hPa,中心值在赣州西部。
23日最高气温赣中、赣南(除了局部山区)仍达到了33℃以上。
从自动站逐h风场可以看到,赣州与瑞金之间从23日12时开始,有东北—西南向的中尺度辐合线生成,并持续到18时,之后开始有所减弱南压。
从地面总温度来看,强对流区23日14时总温度都≥40℃,辐合线处于总温度53~57℃的大值区,而赣州地区的冰雹发生在辐合线附近。
因此,中尺度辐合线和总温度对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2物理量诊断分析2.1稳定度分析从850hPa上的K指数场可以看出,23日08时赣南处K>35℃高值区中;23日20时,高值区向北扩展,且K指数都≥37℃。
赣州站假相当位温850hPa和500hPa的差值由23日08时的-9.4℃降低为20时的-20.2℃,大气对流不稳定度显著加大。
从广西经广东北部到江西南部的西南气流,给江西南部带来了充沛水汽和热量。
23日08时,850hPa赣南及江南、华南温度露点差都≤4℃,赣南位于假相当位温高值区。
由于冷空气的南下,形成等假相当位温线密值区并南压,使高值区在赣南形成舌状。
另外,23日08时500hPa相对湿度在广西、湘南、粤北一带有明显的舌状干区(图略),23日20时干舌移至赣南、湘南、粤北一带,覆盖在低层的高温高湿上,而且由于23日20时850hPa和500hPa的24h变温分别为0℃和-4℃。
上干下湿、上冷下暖的形势,形成了对流性不稳定。
强对流就发生在500hPa干舌区及其左前部。
2.2抬升条件分析从散度场来看,500hPa上23日08时为辐合,20时转变为辐散,赣南南部有12×10-5s-1的中心,850hPa上20时赣中赣南都处在辐合区中。
其中瑞金、萍乡附近>36×10-5s-1。
辐合最大值在26°N附近。
从115°E经度剖面图来看,24~28°N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中心最大值在26°N附近。
从涡度场来看,500hPa上23日08时赣中、赣南由于槽未逼近,仍为负涡度。
20时正涡度扩大南伸,赣中、赣南北部处正涡度中,萍乡附近为8×10-5s-1的中心。
850hPa和700hPa上赣中、赣南北部也都为正涡度区。
从垂直速度ω来看,500hPa、850hPa和700hPa分布相似,赣中南部和赣南北部处于带状大值区中。
700hPa上赣中、赣南都处在<-36×10-3hPa・s-1的上升运动区中,瑞金、萍乡附近<-84×10-3hPa・s-1,从115°E经度剖面图来看,24~28°N为整层上升运动,上升运动中心在700hPa,中心最大值在26°N附近,即赣州市附近(图2)。
图223日20时垂直速度115°E经度剖面图3卫星云图分析在23日03时的红外卫星云图上,可以分别看出冷锋云带和南支槽云系。
由于冷空气的南压和槽前西南气流的加强,到23日08时两者已经合成逗点云系,且14时在逗点云系凹边界有2个对流云团生成,分别位于萍乡和瑞金附近,对应地面图上的2个低压中心。
对流云团在16~18时最强盛,云顶亮温达到-58℃。
可见,强对流天气主要是由图3(见封3)中2个西南—东北向的带状云系所造成的。
对流云团随着南支槽的东移而向东北方向移动减弱,从而致使江西西部和南部出现了强烈的对流天气。
4雷达回波分析飑线是一种带(线)形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是非锋面的或狭窄的活跃雷暴带。
它是一种深厚的对流系统,其水平尺度通常为几百km,典型生命期约6~12h,远大于雷暴单体的生命周期。
飑线通常在沿着1条与强的中纬度气旋相关联的冷锋或冷锋前形成,它一般在气旋的暖区。
4月23日的强天气过程为锋前暖区的飑线过程,有2条飑线影响江西:1条飑线回波呈近南北走向,自西向东影响江西省的中部;另外1条飑线回波呈东西走向,影响赣州市及赣南部分地区。
第一条飑线从09时初生,到21时消亡,历时12h;第二条飑线从13时初生,到21时消亡,历时8h。
从组合反射率回波的演变来看,该飑线的形成类似后续线型。
即在低层辐合线上,沿辐合线不断有对流单体生成。
这些单体逐渐组合成一带状回波,而且存在1个回波发生源。
回波不断新生发展,最终成为飑线。
回波发生源一是在衡阳北部,二是在赣州地区的赣县西部和南部。
在此2处不断有回波单体新生。
从强度场可以发现,第一块回波有2次合并过程:第一次在14:10~14:35,初生时(13:26)在湖南的衡山可见有2块对流单体回波发展,衡山回波迅速向长沙南伸的回波靠拢。
合并后的强回波位于萍乡西部,造成萍乡15:18下了15mm的冰雹。
第二次回波合并出现在16:46~17:11,萍乡回波向遂川合并,并向吉安2006年第2期Vol.29NO.2朱星球等2004年4月23日江西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500hPa450hPa350hPa550hPa750hPa700hPa650hPa600hPa850hPa800hPa400hPa20°N30°N24°N28°N26°N32°N22°N34°N36°N38°N40°N2006年第2期气象与减灾研究Vol.29NO.2方向移动,造成吉安市傍晚出现强风,百年大树连根拔起。
回波的强度为45~65dBz,顶高为9~17km。
第二块回波于13:14在赣县西部生成,回波单体不断新生、聚集发展,逐渐排列成带;14时以后,回波排列成100km近似东西向的带状,开始在强中心处产生降雹,回波强度为45~70dBz,顶高则因超过测高范围而未知。
但从强度上来看,赣州及赣南的回波强于萍乡及吉安南部的回波,所以在赣州市及赣南产生了5站冰雹(不在测站上)。
20时以后,当回波发生源没有单体新生时,飑线回波就趋于消亡。
5结语(1)高空南支槽、地面辐合线、850hPa西南急流和切变线,是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
(2)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强风垂直切变和上干下湿、上冷下暖的有利条件下发生的,强对流区位于500hPa干舌区及其左前部。
(3)当天14时地面总温度≥40℃和中尺度辐合线,对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尤其是50℃以上的14时地面总温度,对预报冰雹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4)对流云团发生在逗点云系的凹边界。
当系统发展成熟和移速减慢时,对流云团向涡旋中心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