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杨凌示范区优势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战略与管理中心(北京,中国,100094)赵桂慎1. 研究背景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农业也相应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转型期,开始由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业经营模式向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转变。
这一划时代的转变表明,今后涉农企业将替代传统的小农户,逐渐成为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战略转型的经济主体,也标志着中国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已经进入了十分关键的发展时期。
在这一战略转变过程中,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及推广和产业组织模式创新成为最显著的两个“亮点”。
从1994年开始,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园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并越来越显示出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
据初步统计,截止到目前,全国市、县以上各类农业科技园区达到了6000多家,仅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各类农业示范区就有600多个,典型代表有1994年成立的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1995年开始筹建的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1997年被列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7年建设的南洋唐河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998年成立的北京锦锈大地科技园等。
这些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各地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突破口,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从全国来看,农业科技园区经过10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1997年7月,杨凌农业高科技产业示范区成立,并成为全国53个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中唯一的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在各级政府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下,经过近8年的快速发展,杨凌示范区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经济增长迅速。
截止到2004年,已落户各类企业70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动植物良种、生物工程、环保农资、绿色食品、生物制药为特色的产业格局,2004年杨凌示范区已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55亿元,是1998年的3.3倍,年平均增长22.2%,杨凌示范区显露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由于受区位、资源禀赋、经济条件、产业环境等“先天不足”条件的限制,入驻企业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面对压力,迎接挑战,真正成为领跑西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和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与发展的“摇篮”,已成为当前杨凌示范区面临的首要问题。
1.1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存在的几个明显“错位”1.1.1 定位与区位之间的“错位”唯一的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究竟应不应该建在陕西杨凌?可能是近几年来大家比较关注一个问题。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为唯一的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处于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陕西省,在综合经济实力和农业高科技等方面与大多数东部省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般来说,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基础是高科技产业聚集的首要条件之一,也是经济长期繁荣发展的结果。
相比较而言,在以上两个方面杨凌农业高科技产业示范区所处的区位并无显著优势可言,甚至还有不少的差距,这也是近几年来影响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1可以明显反映出这一差距。
本研究以2002年为例,选择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4项指标,把示范区所在的陕西省的经济实力与全国其它省市进行比较分析。
表1 2002年陕西省与全国其它各省市经济实力比较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3)表1结果表明,从全国31个省市的经济实力比较来看,陕西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4项指标分别排名第21位、第27位、第21位和第28位。
无论是综合经济实力,还是农业发展水平,在全国都处于相当落后的位置。
在经济欠发达,农业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建立唯一的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这样的“错位”对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来说无疑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当然,出现比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也就十分正常了。
1.1.2 经济与科技之间的“错位”一般来说,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发达,科技实力也较强,经济落后,科技也落后,但通过表1和表2的比较分析表明,从经济实力上看,示范区所在的陕西省在全国处于相当落后的位置,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排名第21位、第27位,而科研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列在第4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天津。
充分表明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之间存在明显的“错位”。
表2 2002年陕西省与全国其它各省市科技实力比较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3)根据总人口中大专以上人员的比例、科技人员的比例以及农业技术人员的比例3项指标,陕西省分别排名第18位、第4位和第10位,而农业比较发达的山东三项指标的排名分别是第8位、第23位和第22位,与东部各省市相比,陕西科技人才的比例还处于相对比较高的水平。
由此可见,示范区所在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之间存在较大的“错位”。
1.1.3 农民文化素质与科研机构实力之间的“错位”以科研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为例,尽管陕西省科技人才的比例还处于相对较为发达的水平,排名第4位,但农民和部分城市居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还比较低,排名第18位,二者之间形成比较大的反差。
这种现象也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科技人才比例高并不意味着经济一定发达,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才是实现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总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要真正成为中国农业高科技发展方面的“发动机”,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除了要强化科技的作用以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科技园区对农村和农民的辐射带动,真正在研发机构和农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从目前的基础条件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 农业高科技产业在区域经济转型期“举步维艰,困难重重”1.2.1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使杨凌示范区缺乏长期资金投入机制杨凌示范区位于中国西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成熟,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示范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高新区建设的前期投资以国家和地方财政为主,而后期主要靠市场机制来吸引企业和投资商,在资金投入上形成良性循环体系,高新区自身的“造血能力”不断增强,高新区经济发展快速而稳定。
杨凌示范区采取是的是政府导向的“自上而下”发展战略,杨凌示范区建区前城市基础设施及地方财政几乎是空白,建区8年多来,主要的投入资金来源是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投入相对很少,到目前为止,杨凌示范区的年财政收入也只有1亿元,而且外部资金的到位率也很低,资金投入机制的不健全制约了示范区的进一步发展。
1.2.2 示范区内农业高科技企业与农户“割裂”,“孤岛效应”限制了示范区的经济增长活力以产业链而不是单个企业的方式参与国内外的竞争是21世纪竞争格局的新变化,也是参与竞争的主要方式。
农业高科技企业和农户是产业链上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依靠农业高科技企业辐射带动广大农户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同时农户经济的崛起也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依据。
山东寿光和浙江温州尽管走的是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但二者具有共同的特点,农户经济都很活跃,为龙头企业或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产业基础。
从调查结果看,杨凌示范区的农业高科技企业与当地的农户基本处于“割裂”状态,只有少数企业采取了“公司+农户”的方式,大多数的企业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二者很难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也充分说明了在经济转型期,当地农户的市场意识和进入市场的能力还很弱,单纯依靠企业“打天下”的现象很突出。
企业与当地农户经济的割裂,导致了杨凌示范区的“孤岛效应”,这样的产业环境既不利于高新企业的成长和也不利于当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1.3 区内产业集群已具雏形,重新定位,打造适合于本土的优势产业势在必行目前,杨凌示范区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每年落户杨凌示范区的企业达到了100多家以上,而且呈现加速增长趋势。
问题是落户杨凌示范区的企业是否必须是高科技企业?是否必须“高高在上”,与当地农户关系甚微,甚至毫无关系?从世界经验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来看,任何一个区域经济的崛起都与其微观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有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自下而上”依靠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推动产业结构的提升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微观经济主体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往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单一性,如国内山东寿光的蔬菜、金乡的大蒜、陕西周至的猕猴桃、北京平谷的大桃、大兴的西瓜、温州的小商品、广东顺德的电器等等,把一个产业做大做强,进而发展相关产业,形成有机整合的强大产业集群,这一点在农村经济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尤为重要,但常常被决策者所忽视,追求“大而全”,不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产业链发育不完善,企业之间关联性差,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杨凌示范区应对当前的主导产业重新定位,确立最适合的并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打造真正的西部“绿色硅谷”,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1.4 国内外成功经验与借鉴1.4.1 国外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实践与经验1. 麦当劳公司——“标准”创建品牌,品牌整合资源麦当劳从一家为过路司机提供餐饮的快餐店,发展至今已拥有近35000家连锁店、数十万员工,迅速成为全球快餐业的龙头老大,成为人们最熟知的世界品牌之一。
在谈到麦当劳成功经验的时候,其创始人罗·克洛克说:连锁店只有标准统一,而且持之以恒的坚持每一个细节都标准化执行,才能保证成功。
麦当劳自创立以来一直坚持标准化执行。
它在全球缔造的商业奇迹表明,正是由于在经营管理中坚持了每一个细节的标准化执行,麦当劳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高度标准化的能力是麦当劳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美国企业联合会主席约翰•丹尼曾经这样说:“不仅餐饮企业、零售行业要向麦当劳学标准化,而且所有的企事业单位甚至政府部门,都应该向麦当劳学标准化执行!”。
例如一个牛肉饼的标准——直径96mm,厚度5.56mm,重量47.32g,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位的标准,而且这些标准都是在全世界各地通过调查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顾客要求而制定的。
还有,所有35000家店的经理全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汉堡包专业毕业,学时2000小时。
正是凭借这种严格的统一标准,麦当劳把一个简单的餐饮业做到世界各地,而且在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麦当劳将在细节管理方面的经验总结梳理为标准化执行的8大方面66个细节:从标准化执行的核心QSCV(品质、清洁、服务、价值)到品牌宣传推广,从种子抓起的采购系统确保产品质量统一到注重细节的日常营运管理,从标准化服务的6个步骤到执行者的培育,从克隆成功复制财富的特许经营到标准化的典范——麦当劳特许经营手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