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十二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2010年8月目录一、郴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一)发展基础(二)面临的形势二、“十二五”郴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四)空间布局三、发展重点(一)生物质能(二)煤炭资源利用(三)水电(四)风电与核电(五)地热能(六)智能电网四、发展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加大市场推广(三)加强科技支撑(四)拓宽融资渠道(五)强化人才支撑“十二五”郴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产业是指新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传统能源变革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开发及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车用新能源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等各领域。
为加快推进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郴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一)发展基础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能源产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
“十一五”期间,我市能源产业以煤炭和电力开发利用为重点,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同时积极鼓励开发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煤矸石综合利用。
2009年规模以上能源企业户数275家,完成能源产业总产值达211.97亿元,规模以上能源工业完成增加值83.91亿元,同比增长20.2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6.98%。
能源产业代表企业有华润电力、郴州电业局、郴电国际、华电风电等。
近年来,全市新能源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2007年,我市第一台完全靠燃煤矸石发电的机组在资兴投产运行,年燃烧煤矸石40万吨,发电3.6亿千瓦时。
2009年,我市500千伏和第10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仰天湖风电场正式启动建设,总装机容量为3.63万千瓦,年上网发电量约为6644万千瓦时,为全省和全市风能开发揭开了序幕;郴电国际“金太阳”示范工程顺利启动,将为我市偏远地区无电户安装太阳能风光互补独立电源系统;安仁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于2009年底获得省发改委核准,预计2011年可建成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为1×12MW,桂阳、汝城项目正积极开展前期相关工作;此外,湘煤华磊光电有限责任公司半导体照明(LED)项目落户柿竹园工业区,可年产芯片5520KK,填补了全省LED芯片制造的空白;核能利用方面,我市已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签署合作开发核电项目框架协议,开发核电将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2009年,全市新能源与环保产业产值达到6.7亿元。
虽然我市新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新能源产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瓶颈。
一是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
目前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大多依靠项目合作与引进,本地企业在新能源技术研发、制备制造、市场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二是优势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全市煤层气和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商业开发前景广阔,但目前开发利用严重不足;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利用的形式和用途比较单一,综合利用不足;三是新能源产业管理体制和扶持政策不够完善,难以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面临的形势当前,世界各国纷纷推出新能源发展战略,新能源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太阳能光伏、风能发电、核电和及其相关配套产业迅猛发展,新能源产业已从单纯的开发利用,逐步向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方面迈进。
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已上报国务院,将累计增加新兴能源产业直接投资5万亿元;《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已颁布实施,确定了我国新能源发展战略及政策。
湖南省也已正式颁布《湖南省新能源产业振兴实施规划(2010-2020年)》,明确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我省培育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
“十二五”期间,随着新能源产业政策的逐步到位,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
与此同时,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在湘南地区进一步加快开发开放中勇挑重担,争当湘粤赣省际区域城市发展的“领头羊”,打造全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示范基地。
随着产业梯度转移承接能力的不断增强,我市必将吸引一大批出口加工贸易企业落户,全市能源消费需求将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对能源的安全供应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能源终端消费情况看,据初步测算,2015年,全市能源消耗将超过1200万吨标准煤,全社会用电量将达141亿千瓦时,最大负荷将达到261万千瓦。
为了满足全市未来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和加快能源产业转型,大力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二、“十二五”郴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以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为目标,以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新能源开发利用、传统能源升级改造和新能源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以新能源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全市能源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之路,把郴州市打造成全省新能源产业基地和中南地区新能源应用示范基地。
(二)基本原则1.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扶持。
健全新能源开发利用体制和机制,逐步完善新能源发展政策体系,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2.坚持开放合作,突出创新。
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校企合作,集聚创新资源,建立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3.坚持项目拉动,突出重点。
合理利用资源,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核电、风电、煤矸石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在重点领域、区域、企业实现突破。
(三)发展目标积极发展新能源,逐步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节约和替代部分传统能源,减轻环境压力,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1.新能源利用。
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地热能、水电、沼气、垃圾综合利用等技术成熟、经济性好的可再生能源,以及天然气等清洁安全能源,提高全市能源结构中的新能源比例;加快推进LED照明、太阳能供电系统、建筑节能等应用示范,拓展和营造新能源利用市场。
2.新能源开发。
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3110MW,基本形成以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为核心,以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开发为补充的新能源开发体系。
3.新能源装备。
积极推进本地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引进与新能源产业发展关联度高的装备制造企业落户郴州,拉长新能源产业链条,争取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年产值达到50亿元。
4.新能源技术。
巩固已有技术优势,加产学研联合,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初步形成新能源技术创新体系。
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企业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市级技术研发中心3个以上。
(四)空间布局以北湖区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核心区,加速仰天湖、汝城县、桂阳县、临武县、桂东县风电场建设,建成全市风能产业基地;以有色金属产业园为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区,加快湘煤华磊光电有限公司发展,建设LED照明产业化基地;以资兴高码工业园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发展区,加快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发展,建设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发基地;推进安仁凯迪生物质能发电厂建设,加快桂阳、汝城能源基地发展,建设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区;加速农村沼气示范工程实施,建设农村沼气能源技术研发基地,推进沼气产业发展建设。
三、发展重点(一)生物质能1.生物质能发电以武汉凯迪公司安仁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为依托,加强全市生物质资源评价,制定生物质发电项目规划,充分利用烟、稻、秸秆、林木采伐剩余物及垃圾等资源,重点研发秸秆厌氧发酵、沼气厌氧消化技术、垃圾焚烧尾气净化技术和集中供气技术,推广应用直燃发电技术,加强垃圾焚烧炉排和烟气处理装置研究。
加快郴州倒窝里垃圾处理场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和大力推进桂阳县、汝城县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在全市生活垃圾量集中的区域建设若干垃圾焚烧发电厂,在垃圾填埋场建设沼气回收和发电装置,提高垃圾综合利用率。
2.生物质汽油柴油深加工积极推动能原料林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初期建设千年桐为主要林品的能源林基地120万亩,每年完成造林面积24万亩,实现生物柴油生产能力10-15万吨。
推广应用油脂植物培育、遗传改良及其加工工艺和设备,逐渐扩大种植基地建设规模,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生物质汽油柴油加工项目。
3.沼气利用推广嘉禾县农村户用沼气能源项目“集中建池,统一管理,分户有偿使用”经验,建设农村沼气服务站,加强沼气池技术服务,促进农村沼气迅猛发展。
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工业有机废水处理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沼气工程,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和污泥资源化利用系统。
2015争取建设5座大型沼气工程,100个中小型沼气工程。
(二)煤炭资源利用1.煤矸石利用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低热值煤矸石燃料,围绕郴州袁家矿区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大唐华银郴州嘉禾煤矸石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推广应用煤矸石利用技术。
重点推广煤矸石沸腾炉床下风室点火技术和红渣直接点火技术,推广利用发热量较高的煤杆石生产成型燃料技术。
大力推进永兴煤矸电厂二期工程及宜章县、苏仙区华塘、临武县等地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建设。
2.洁净煤开发洁净煤是以降低燃烧时污染物排放量的提高燃烧效率为目标,在配煤的同时加入一定数量的洁净燃烧添加剂经加工而成的煤制品。
“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加强优化动力配煤技术、节能清燃烧添加剂技术等技术研发和引进,借鉴杭州等地洁净煤生产基地建设经验,加快煤质数据库建设,利用配煤软件实现清洁煤生产自动化。
此外,要大力实施清洁煤推广示范应用工程,初步实现清洁煤的产业化开发。
3.煤层气能源开发大力开展煤层气勘查、开发和预测研究,突破煤层气分离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等关键技术,实现煤、化、电多联产装置和小型煤层气液化系统的生产和研发。
“十二五”期间,争取在苏仙区、宜章县、资兴县、桂阳县、永兴县等地建设煤矿瓦斯发电站。
(三)水电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水能资源,加快东江电厂扩建工程建设,争取东江水电站3×17万千瓦抽水蓄能发电机组在“十二五”期间顺利投产。
与此同时,加强小水电维护管理和升级改造,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
(四)风电与核电1.风电大力开发仰天湖景区、汝城县、临武县,桂阳县、桂东县等区域的风力资源,发展风能发电。
加快推进实施仰天湖风电场项目、汝城县东岗岭50兆瓦的风力发电场项目、桂东县3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建设。
突破电场控制系统领域核心技术,重点开发变频、变浆控制、驱动设计制造技术、数字化风力发电场调度控制技术以及并网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争取形成自主制造能力。
加快风电设备零部件生产,重点培育高速齿轮箱、发电机、叶片、塔筒、法兰、轮毂、底盘、主轴、回转支承和变浆系统等关键配套件提供商,推动风能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