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湘潭窑湾古镇的探索

对湘潭窑湾古镇的探索

对湘潭窑湾古镇的探索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13级建筑学一班何亮 1310010111
摘要:窑湾是极具历史文脉和风物之胜的湘潭城区遗留的一片老街,古老的城市格局于此可见一斑,古朴的民风民俗世代相传。

建筑是人类历史经济文化繁荣,衰落,变迁的见证者。

窑湾,这一集古今历史,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建筑群,曾是湘江边的一颗闪耀的明珠,却斑驳在经济发展的轨道里。

本文旨在对喜爱那个谈窑湾古建筑的探索。

关键词:湘潭窑湾;古建筑;探索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xiangtan kiln bay of ancient buildings
ABSTRACT:Kiln bay is the victory of the historic context and custom of xiangtan city left a piece of old street, old pattern can be seen in the city, of primitive simplicity of folk custom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Architecture is the human history, economic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decline, a witness to the change. Kiln bay, a collec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history, economy, culture in the integration of buildings, used to be a shining pearl on the edge of the xiangjiang river, is mottled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track. This paper aimed to love the ancient kiln bay exploration.
KEY WORDS:Xiangtan kiln bay; Ancient buildings. Explore
1 前言
古建筑是历史与文化直接的物质载体。

窑湾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河西老城区西端,湘江从它身边流过。

据史料记载,窑湾古街于秦代立壶山港,建制于晋代公元313年,历经1700余年的沧桑巨变,已成为湘潭城区文化发源最早、人文资源最丰富、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方。

人们说,走进窑湾就走进了湘潭的历史深处。

湘潭窑湾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该地名贤荟萃、人才辈出,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在省内外均造成了巨大影响。

本文以对窑湾的古建筑探索为主要目的,旨在让人们更能了解古建筑。

2 湘潭窑湾概况
湘潭窑湾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该地名贤荟萃、人才辈出,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在省内外均造成了巨大影响,如陶侃、刘禹锡、曾国藩、秋瑾、毛泽东、彭德怀、熊希龄等,都曾经在这里留踪遗美。

现保存和原有的人文景观有:壶山港、陶侃墓庐、唐兴寺与张同嗣故居、何腾蛟衣冠冢、唐兴桥、天主教堂、杨梅洲船厂、秋瑾故居、宽裕枯粮行、张鹏飞故居、湘潭大明电灯公司、潭宝公路汽车站旧址、碑亭、唐兴寺煤栈、望衡亭与江山胜迹、李柳染堂、杨梅洲水上公园、砂子岭广场、白石公园等。

2012年4月,湘潭市委、市政府决定全面开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整治工作,6月出台了《窑湾、城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施方案》,2013年10月正式启动项目建设。

据介绍,窑湾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总占地面积为4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项目计划总投资13.57亿元。

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分为三期,一期启动区为潭宝汽车站及景观广场,二期核心保护区为望衡亭至李柳染堂,三期为湿地公园、李柳染堂至杨梅洲大桥。

今年8月潭宝汽车站及景观广场竣工,9月正开启二期核心保护区的部分拆建工作。

3 湘潭窑湾古建筑的历史文化故事底蕴
曾有两个很有名的故事发生在湘潭窑湾。

秋瑾告别夫家
秋瑾的夫家是湘潭显赫的王氏家族,现在窑湾由义巷就有秋瑾故居的3间房屋,大门上
有"义源当"3字的石招牌。

据说原有房屋10间,三开三进,为两层的砖木结构,总面积400余平方米,但是有7间在1944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只留下了现在的3间门楼及后面的过道。

秋瑾在此生活了7年,之后便参加到早期革命中。

传说当时秋瑾借带两岁女儿出门看戏之机,悄悄地将一张给夫婿的纸条留在女儿的衣服口袋后,将女儿留在现在望衡亭处的戏台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解放后,"义源当"被列为辛亥革命纪念地,孙中山手书的"秋瑾故居"匾额位于门上,1982年秋瑾故居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紧邻秋瑾故居的是窑湾普通居民的住房,人们每天悠然来往于此,但不少外来的客人还是会好奇地凑到紧锁的大门前去一探究竟。

折叠毛泽东与宽裕枯粮行
宽裕枯粮行位于通往窑湾的江畔,是清光绪年间毛槐林开设的。

宽裕枯粮行为单开间四进砖壁木板3层楼房,房宽仅两米多,但长约20米左右。

外墙很厚,房间中规中矩。

粮行不是米店,并不直接销售加工好的米粮,只做未加工粮食的贸易批发。

毛槐林就是毛泽东的伯父。

毛泽东在进入东山学校以前,父亲曾有意将其送到伯父处学做生意,年幼的毛泽东觉得挺有意思,并没有抗拒,只是后来进入了东山学校继续求学便作罢。

这段经历,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中提到过。

毛泽东虽然没有成为宽裕枯粮行的伙计,但在后来求学长沙及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期间,多次来到粮行落脚。

宽裕枯粮行代表着湘潭作为全国四大米市的辉煌。

由于粮行属于居民私有的房产,如今虽然粮行外在的面貌变化不大,实际上是居民的生活用房了。

4 探索湘潭窑湾古建筑的意义
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开展历史文化建筑的改建或重建工作,但是很多都只是片面地从外型上模仿传统建筑,将某些独特的建筑元素硬性的添加到新建筑上,这不过是用建筑符号学来生硬地体现历史文脉。

传统建筑的重生,应该追溯其形成的根源,联系其形成的历史、文化、经济背景,将建筑原有的,传统的,有故事的,有内涵的东西融入新的建筑中,才能真正赋予传统建筑新的生命。

建筑不是舶来品,也不是凭空生成的,有内涵的建筑在文化上应该是承前启后的,在功能上应该是继往开来的。

在窑湾这一地区的老建筑群上,阡陌交通的石板路记录着它曾经的繁荣,斑驳的木栅栏记录着它们抗洪防灾的功勋,每一扇门窗上的雕花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本文认为窑湾古建筑应该从建筑其生成发展的根源探索那些珍贵的建筑符号存在的意义,真实地保存窑湾的记忆,同时也为创造有故事性的场所提供素材。

5 针对窑湾提出的建议
窑湾镇街区中由于破旧的物质环境与丰富的文化资源共存,发展与保护的矛盾突出,作为建筑师,从传统城市空间格局、城市文化传统、老街区的功能复兴等方面来确定其保护和改造原则。

建议如下:
(1)整旧如旧
规划设计时应尊重其拥有的历史信息,首先要对集镇的建筑进行勘测和调查。

对于牢固性存在隐患的建筑进行修缮,仅存一角而又有价值的按原貌复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有必要的可以重建,重建时必须慎重对待建筑的风貌、体重、色彩、材料及其使用功能形态等,做到“整旧如旧”。

对于无法退避洪水的建筑,进行整体搬迁。

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立面保存法”,对于内部空间赋予新的功能,保留其传统格局和空间形态。

(2)寻求新的出路
针对其独特的地理优势——窑湾为杨梅州风景区的必经之路,以及本身特殊的历史风貌,找准其为旅游服务的功能。

一方面充分开发此地的旅游资源,结合滨江生态景观设计吸引投
资。

另一方面,结合独特的传统建筑和老街风情,设置地方民间工艺的集散展示场所,弘扬集镇文化,彰显城市特色。

使得这片老街区的生命得以延续,使窑湾镇本身就成为湘潭市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6 总结
湘潭窑湾的古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适应了当地自然环境的变化、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态。

本文从窑湾的概况、历史文化故事底蕴、古建筑的意义对湘潭市窑湾老镇进行了阐述说明和探索。

窑湾的重建既传承窑湾地区的历史文化,也满足了窑湾人民新的需求,这一实践既是细节的,也是系统的,它注重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也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传统建筑的重建与人们更高生活水平的诉求并不是矛盾的,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针对这次对湘潭窑湾镇这一古建筑的探索,使我对建筑又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对我以后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很有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