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户外空间设计浅析
作者简介:王云焕(1983-),女(汉族),山东人,贵州师范大学教师,硕士,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 550003)
摘要:随着设计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不仅对保护环境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设计给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而更加关注。
针对儿童所特定的公共开放的绿色生态的户外空间,将更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
为孩子们设计一个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也成为我们每个设计师的职责所在。
关键词:儿童;户外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2
作为80后的一员,很庆幸自己的童年拥有如鲁迅先生笔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的户外空间,也使得童年生活丰富多彩: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去树林里爬树、抓野兔、滑雪等等,至今仍对这些画面记忆犹新。
时光如梭,转眼间儿时的乐园已经成为过去,自己也有幸从事了环艺设计的职业,对于儿童户外空间的理解也逐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研究。
现在我居住的小区只有一个很小的活动中心,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也都喜爱晚饭后走下楼来散步,朋友的宝贝才一岁多,每天晚上也都要哭闹着来这里玩耍。
老人跳秧歌、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玩耍,
热闹非凡。
然而我却突然发现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中针对孩子们户外空间的设计却是如此的匮乏,相信这也是中国大多数小区的问题所在。
即便是一些中高档的小区亦是如此,开发商们更多的是考虑经济利益的问题,一些景观的设计也是为了提升居住区的潜在价格才进行精心设计的。
随着设计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不仅对保护环境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设计给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而更加关注。
为孩子们设计一个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也成为我们每个设计师的职责所在。
本文也就从户外空间——儿童需求——成功案例这三个要点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便对今后的设计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1.户外空间
户外泛指走出家门,就叫户外。
即户外活动空间也就是走出家门的活动空间。
在当代,户外活动已成为城市居民业余休闲的普遍行为方式。
而具体的针对儿童所特定的公共开放的绿色生态的户外空间,将更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
现如今我国在儿童户外空间的设计和建设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是理论研究不足:现如今在此领域我们更多关心的是以儿童游乐场为主要内容的户外空间,大量的游戏设施充斥着游乐场,噪音不断,这样的户外空间的设计往往涉及到的孩子心理、生理等领域研究的内容较少,以至于所作出的设计作品更多的是从成人的角度、市场经济利益去考虑设计功能,却忽略了孩子们内心的真正
需求。
其次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健全:我们知道,针对儿童户外空间的设计在中国可以追溯到近现代时期,天津上海等租借地拥有很多儿童公园,那是专门供洋人孩子玩耍的地方,从那时起儿童活动场地的概念才被引入中国。
现如今日本、德国、美国的发达国家都有针对儿童人均活动场地的严格规定,但在我们国家却没有相关的规范出台,目前我国仅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指出公共区的绿化应设置儿童活动场地,但是并没有具体的针对活动场地的质量、数量等进行设置规定。
而在西欧这些都是有明文规定的:方圆200m的范围内必须有一个适合6岁以下儿童的活动空间;方圆500m的范围内必须有一个适合12岁以下儿童的活动空间;方圆1000m的范围内必须有一个适合12岁以上青少年的活动空间。
由此可见在西方的城镇规划中对儿童活动空间的相关规定都有了明确
的设置。
在中国正是基于此原因,虽然一些设计师爷开始注重儿童空间的设计,但是仍然面临很多问题。
比如说儿童很多场地规模小、质量部达标、设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向国外成功的案例学习,也敦促国家出台相关的设计规范,健全设计管理,以促进儿童户外空间设计的发展。
2.儿童需求
儿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给出的定义是:低于10岁的较幼小的未成年人。
当然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儿童其性格特征也是不同
的。
0~3岁的孩子会通过各种体验去感知这个崭新的世界,并能够控制自己的行动;3~6岁的孩子开始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并会做一些抽象的游戏;6~8岁的孩子则更喜欢参加一些高难度、具有一定冒险性的游戏,有助于开拓他们的身体和智能的潜力;8~10岁的孩子则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所具有的心理、性格特征的分析与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设计出真正符合他们需求的设计作品来。
然而此时我的脑海里却浮现出另外一幅画面:目前中国的儿童大都参加形形色色的补习班,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学习的负担越重,大量的作业和补习班抹杀了本属于孩子们的快乐童年,无论什么年龄阶段的孩子都面临着这些问题,这些压力抹杀了孩子们原本快乐的童年生活。
此外,充满压力和枯燥的环境也会引发一系列的儿童问题,如肥胖症、自闭症等等。
“没有创造力的一代是可悲的一代”。
是的,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应该拥有丰富多彩快乐的童年。
因此我们更需要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2.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成人会认为是昂贵的衣服、游戏机、游乐场等等,成人往往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而忽略了孩子是这个问题的主角。
这让我想到一个关于盲道设计的成功案例:一个设计师把自己的眼睛蒙上从盲道起点走到终点。
只有切身去体会需求人的感受,
才能做出真正符合人性的作品。
那么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是自由和大自然。
计划生育的规则让孩子们成了笼子里面的小鸟,备受爷爷奶奶等家人的宠爱,却也失去了可贵的自由。
儿时的我们可以在雪地里任意打滚而没人说我们会把衣服弄脏;可以大口的吃屋檐下的冰柱而不会考虑会不会拉肚子;可以喝一群小伙伴从土坡上打滚下来等等,这些看似简单快乐的自由活动对于现在都市里的孩子们来说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现在的孩子备受几代人的宠爱,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殊不知孩子的想象力等是不需要任何束缚的,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更希望有自己独立的活动空间。
曾经看到一则这样的新闻:一堆小朋友很喜欢去其中一个的家里去玩,问其原因,答曰父母从不管他们玩什么游戏,可以有自己的自由空间。
孩子们为此欢呼雀跃去这个小朋友家里玩耍。
在自己独立的自由领域里,他们将越来越聪明并且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的记忆中将永远有自己独立的领域和自我成长的轨迹。
大自然是神奇的,它创造了一切,孩子们需要感受自然、空气、阳光、绿色的大地。
设计师们所辛苦打造的各种游乐设施他们往往视而不见,反而对捕捉水塘里的鱼虾乐此不疲。
一个生态自然的户外环境,纵然没有游乐设施孩子们亦可以玩的不亦乐乎:活泥巴、堆沙子等等。
儿时屋后的小树林是我们的游乐场,捕蝉、掏鸟蛋等等玩的不亦乐乎,而这些纯粹自然性的活动却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想
象力和智力,这些充满了自由和生态的户外环境才是孩子们对于设计最本质的需求。
曾有人这么说过:不去“设计”的设计是最好的设计。
孩子们是自然的精灵,他们所喜爱的景观空间才是最好的空间。
作为成人的我们去探讨研究自然、呼吁保护生态环境,大人都是如此更何况可爱单纯的孩子们呢?
3.成功案例
基于我们国家所面临的一系列的问题所在,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成长的户外活动空间成为每个设计师的任务和职责所在。
当然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案例将有助于我们提高对这一特定空间的
认知与设计,更加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比如日本东京丰州拉拉港城市港口的设计,将“绿色、海洋、陆地”这3条波浪铺垫于土地上,而这3个主题贯穿于整个土地上,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尽情的嬉戏玩耍,既将这三要素与大自然紧密联合在一起,又不缺乏现代感的设计韵味,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儿童户外活动设计视角。
前文我们讲到,孩子们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体力与智力的发展,这也和大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澳大利亚悉尼达令港所设计的滑梯与土坡、以及以“水”为主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设计原理。
不同年龄的孩子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大点的孩子可以在土坡上玩各种具有一定难度的游戏,年龄稍小的孩子则可以戏水活泥巴等等。
可以说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孩子们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这也是值得
我们学习的地方。
当然,由于儿童们是一个特定的人群,在户外空间设计上的安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比如说一些设计规范:一般沙坑的深度以不超过0.3米为佳、儿童戏水池的深度15~30cm为宜、景观小品有无危险性的棱角、一些植物有无毒刺、香味是否有毒等,这都是设计师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综上所述,儿童作为祖国未来的一代,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可以为孩子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和满足,更重要的是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记忆。
针对儿童这一特定人群的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他们的角度和心理等需求进行规划和设计,最大程度的给孩子们活动自由和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是我们每个设计师所必须铭记于心的设计理念,也为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户外环境。
参考文献:
[1] 《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研究》张莉、徐澜婷、段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