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陆广彦青海省都兰县气象局816100摘要: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的基本功能单元,是指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柴达木盆地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形势和其特殊性要求必须采取保护与建设并重的方针,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力度。
本文从分析研究生态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造成的后果,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现状变化原因对策一、引言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因在青海湖西而得名。
北与甘肃交界,西与新疆接壤,南与西藏为邻,地域辽阔,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5.17%,其主体是举世闻名的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是我国蒙古族、藏族自治的地区。
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包的柴达木盆地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寒冷干旱,多风沙,从边缘至中心的地貌依次为高山、丘陵、戈壁、平原、沼泽、湖泊六个环形带,以干燥剥蚀山地、风积地貌、湖积和洪积地貌为主,属干旱风成的地貌组合,集中了青海省大部分沙漠、戈壁、风蚀残丘、盐沼和碱滩。
柴达木盆地风能、太阳能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海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全省生态环境改变具有深刻影响,近五十年来,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本文从柴达木盆地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造成的后果,提出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措施,这对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柴达木盆地生态现状柴达木盆地生态以山地、滩地、湖泊、草原、野生动植物以及石油、盐等矿藏资源为主,高寒干旱,处于大陆气候与东部季风气候接触的边缘。
气候的基本特征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差大,年差较小;降水分布地区差异大,一般承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增。
西部地区最为干旱少雨,由东南向西北的气候为:寒冷半湿润—寒冷半干旱—寒冷干旱。
因典型的高原型、荒漠化生态特点和历史上人类活动而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地退化,加上水土光热资源匹配不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一)气候状况柴达木盆地地处大陆腹地、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流受到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的阻隔,难以进入,加之海拔高,从而形成了盆地终年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四季不分明的典型大陆性高原气候。
柴达木盆地热量总趋势是从东向西逐渐升高,平均气温在:天峻-1.1℃,德令哈4.0℃,察尔汗5.3℃,柴达木盆地平均气温在-1.1℃(天峻)-5.3℃(格尔木)之间(见表一),年内7月份为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4℃(天峻)-17.9℃(格尔木),年内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在-9.1℃(格尔木)-14.3℃(天峻)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在28.0(天峻)-35.5℃(格尔木)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在-35.8(天峻)-26.4℃(都兰),四周山地一般在0℃以下;0℃等值线大致位于海拔3300~3500米之间,农作物生长季≥0℃,积温1669.3~2450.7℃,能满足一季农作物生长要求。
降水量甚少,且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2~94%。
降水量地域分布由东向西递减,年平均降水量在12.7(冷湖)~344.7mm(天峻)之间(见表一),1月份为年内最少月,降水量为0.4(冷湖) ~4.1mm(都兰),7月份为年内最多月,降水量为3.5(冷湖)~80.1mm(天峻),四周山地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多在200mm以上,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降水量有400mm以上,年平均蒸发量在1909.6(茶卡)~2888.8mm之间,是年降水量的5.6(天峻)~227倍(冷湖),极不利于农作物及牧草的生长。
年平均风速在2.2(德令哈、大柴旦)~3.6m/s(天峻)之间(见表1),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一般地区的年太阳辐射量629.0千焦/平方厘米以上,高者达742.8千焦/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在30144(乌兰)~32681小时(冷湖)之间(见表1),日照百分率70%以上,太阳辐射日照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是我国光能丰富地区,光温生产潜力大,有利于农林牧业发展。
(表1)柴达木盆地温度、降水量、风速温度(℃)降水量(mm)日照时数蒸发量风速地点1月份 7月份年平均极端极端最高最低1月份 7月份年降水量年平均年平均年平均天峻乌兰茶卡德令哈格尔木都兰大柴旦茫崖冷湖-14.3 10.4 –1.1 28.0 -35.8-11.3 15.6 3.5 34.0 -27.7-12.0 14.2 1.9 31.6 -30.6-10.9 16.4 4.0 34.7 -27.9-9.1 17.9 5.3 35.5 -26.9-9.8 14.8 3.2 32.2 -26.4-13.4 15.5 1.9 33.0 -34.2-11.1 16.5 3.6 34.6 -28.8-12.5 18.0 3.1 35.9 -29.01.0 80.1 344.71.7 45.9 178.00.9 47.2 208.34.1 41.7 182.30.6 13.6 42.84.0 46.5 193.91.9 21.8 82.60.5 13.3 47.30.4 3.5 12.73091030144309903124830963309183257431441326811949.51915.51909.62092.52504.11949.52167.12627.22888.83.62.73.22.22.82.42.22.73.5(二)土地柴达木盆地土地资源丰富,在2.47万平方公里(247.2万公顷)的细土地带,有宜农土地36.63公顷,除开发的6.33万公顷外,尚待开发的宜农土地还有30.3万公顷。
按土壤、水文、地质、水源、肥力、灌溉条件等指标定级分类,其中Ⅰ类土地1.84万公顷,Ⅱ类土地9.74万公顷,Ⅲ类土地18.4万公顷。
由于柴达木地区属于干旱多风的大陆性气候,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决定了柴达木盆地的农业是灌溉农业。
盆地现有耕地4.74万公顷,在现有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占97%。
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油菜、豌豆、青稞等。
(三)林业海西森林资源由天然针叶林、人工林和天然灌木林组成,覆盖率1.34%。
林业用地面积69.67万公顷,其中林地面积4791万公顷,蔬林地面积17.612万公顷,灌木面积32.35万公顷,无林地面积1.06万公顷,活立木总畜积148万立方米。
森林分布深受地形、降水、和盐碱的影响与制约,东部森林呈片状(大小分十三片),分布于海拔3200—4000米之间。
祁连圆柏以乌兰、都兰两林场为中心沿盆地边缘向西北方向蔓延至德令哈北部,宗务隆一带,向西南方向推进至香日德、诺木洪南侧的布尔汉达布山麓,地域上呈环型分布,大部分为成过熟林,单位蓄积量低。
人工林主要为农田保护林和“四旁”绿化带,多分布在都兰、香日德、诺木洪、乌兰、德令哈等地,格尔木市的农垦区及城镇附近,树种以青杨、小叶杨为主,多系中、幼龄,林木生长良好。
天然灌木林分布在马海以东,海拔在2800~3000米之间的冲积平原、河谷阶地和固定、半固定沙丘。
盆地现有宜林荒地面积25.59万公顷,近期可开发利用5.33万公顷,占宜林面积的20%,林业发展有一定潜力。
(四)草场海西草地面积970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为890公顷。
草场类型主要有:荒漠草原类占60.56%、荒漠类(约占23.38%)、草甸类(约占2.18%)等。
年平均每公顷可产鲜草842.1公斤。
草原载畜量可达到295.61万只单位。
主要畜牧品种有蒙古羊、藏系羊、改良羊、马、山羊、骆驼、牦牛等。
由于受地形、地貌、气候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海拔高度和草原类型上分布着不同的家畜品种,主要生产各种不同的畜产品。
本地区有得于山地草原草场、山地草甸草地、荒漠草原草场、沼泽类草地的蒙古羊、改良羊、黄牛和马;又有山地荒漠草场的山头和骆驼;还有高寒草甸草场、高寒沼泽、高寒荒滩草场的藏系羊和牦牛。
这些众多的畜群种类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系列,能有效地利用盆地空间系列中各种不同的天然植被和人工培植的饲草、饮料资源,生产用途各异,而又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畜产品。
(五)矿产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誉,盆地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的矿产有84种,矿产地1007处,其中探明含量的矿种有石油、天然气、煤、铁、湖盐等57种,矿产地208处,潜在价值达一万亿元,其中钾盐、镁盐、池盐、锂、溴、石棉、化工灰盐7种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同类矿种储量的97.05%、100%、55.7%、94.07%、92.82%、35.0%、52.7%,硼居第二们,铷、碘、天然碱居第三位,其它矿种在青海省乃至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六)水利资源柴达木盆地淡水资源总量为73.11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9.237亿立方米,地下水43.905亿立方米(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利用量40.024亿立方米)。
淡水的主要来源是降水。
每年80%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颁布特征是由东南向西北,由四周山区向柴达木盆地中心逐渐递减。
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湖泊和冰川构成。
盆地内有大小河流100余条,湖泊90多个,其中察尔汗盐湖最大,被称为不沉的湖;冰川1854.88平方公里,年融水量9.18亿立方米。
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5.29亿立方米,一般埋深在70~4米之间。
(七)渔业资源分场现有淡水湖26个,水面5.08万公顷,水库、涝池、池塘60多个,可养鱼水面5.15万公顷,3.33万公顷的沼泽洼地也可养鱼。
柴达木盆地众多的盐湖中还有卤虫生长,在尕海和小柴旦湖中,每年可捕捞近100吨,该地区卤虫卵径大,孵化率较高,HA含量在卤虫产品中较高。
(八)野生动植物资源柴达木盆地地形复杂多样,峻山、丘陵、盆地、河谷、湖泊交叉分布,形成特有的自然环境,加之人口稀少,为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柴达木盆地是我省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区之一,有96种野生动物,其中属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0余种,主要的水禽有黑颈鹤、天鹅、斑头雁、赤麻鸭、鱼鸥、鹭鹅等;哺乳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羊、白唇鹿、马鹿、盘羊、岩羊、藏原羚、鹅喉羚等珍稀的野生动物。
此外在祁连山和昆仑山还有雪豹、猞猁等,野禽有石鸡、雪鸡等。
盆地的野生植物资源丰富。
其中药用植物有枸杞、冬虫夏草、麻黄、甘草、锁阳、雪莲、大黄等;纤维植物有芦苇、罗布麻、芨芨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