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班制教学心得体会

走班制教学心得体会

走班制教学心得体会走班制教学心得体会【篇一:关于走班制与工作室制的感想】看了深圳中学新课改中关于美术办学的模式很受启发,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其学生走学制和老师工作室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这个办学模式可以说在美术教学领域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很值得各学校借鉴和学习。

下面我相结合实际谈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

一.关于走学制。

5个班级250个学生同时上课,9个教学模块同时开放,让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自由选择所喜欢的模块。

这是非常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基础,而不是以应试为目的。

同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只能被动的接受学校所安排的课程。

另外,选择自己想学的模块,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很有帮助的。

想以前的美术教学中,很多学校大多采取一刀切的应试教学模式。

只要是高考科目,不管你喜欢与否,都要强制性的统一上课学习,而非高考科目,学校一律不会安排课时。

另外还有一部分学校,以前从来没有开过美术课,但在3+1高考模式的要求下,不得不开设美术课了。

于是,它们就不考虑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律硬性规定只开《美术鉴赏》课,或者把《美术鉴赏》作为必学模块,另外再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开设两个模块进行美术教学。

比如在九个模块中只选择《美术鉴赏》、《绘画》和《书法》,而《雕塑》、《设计》、《篆刻》、《摄影》等其他六个模块根本不会涉及。

这样就出现好多学生想学某一模块而不能学,不想学〔或者已经学得很好没必要学〕某一模块而必须去学的现象。

这其实是对学生学习其他模块权力的一种无形剥夺,也是对学生学习时间的一种浪费。

作为我们学校,其实校领导一直都非常响应国家美术新课改的各项政策,并积极对学校的美术教学模式进行相应改革。

自去年起,学校就配备专任美术老师开设开全了美术的所有模块。

只是,我个人觉得不足的是,学校仍然沿用固定班级教学模式,学生也不能像走学制模式那样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学习,一律都要学习这9个模块。

其实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要想让所有的学生同时都把这9个模块学好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对学生来说,无形中又是一个学习负担的加重,而不是全面素质的提高。

这恰恰又是与素质教育的本质相违背的。

因此,我觉得从学生的利益这方面来考虑,实施走学制是很有必要的。

二.关于工作室制。

一个模块配备一个或几个专用工作室,配齐所有学科所需设施、物品,由专业技术老师任课并做主导,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学校适当控制学生流量。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先进、非常有创意的教学模式。

这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尤其是对老师是他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成为可能。

首先,这种工作室制是对学生能更好的学习、老师能更好的教学的一种物质保证。

其实,应试教育下,连这些基本的物质教学条件都是没有保证的(当然,这还应该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有很大关系的)。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现在虽然已开全了美术课程的九个模块,可是这九个模块的教学几乎都是只以理论课的形式出现的,根本没有与实践相结合。

因为只是由我们的教学条件决定的,我们没有相应的场地与设施。

一个学期下来,书法课和绘画课都已结束,而大部分学生却还未曾拿过一次毛笔、画过一幅作品。

在上课时,老师只能傻傻地站在讲台上讲、说,学生也只能以耳朵听、眼睛看,对于一些技法性的东西,学生仅能凭借老师的描述在头脑中想象着完成,而根本无法实际操作。

试想,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怎么可能会学好呢。

其次,这种工作室模式也是学校对其师资力量的一种合理搭配与有效利用。

为老师能更好的展现发挥其潜能提供了可能,也为老师能更好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平台。

可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在新课改之前,很多学校都没有或者很少有美术老师,课改之后才陆续的增加或招聘了一些老师,但是仍然数量不足,出现美术师资力量整匮乏问题。

由于这种师资的短缺,学校根本无法实行工作室制。

学校不得不让一个老师同时兼顾两个或几个模块教学。

其实每个老师也并不是万能的,对于他自己本专业之外的东西,他有时甚至还不如一个素质全面的学生懂得多,那他又如何能胜任这个模块的教学呢?就拿我自己当个例子吧,我在大学是搞油画专业,对别的专业很少涉及。

但是由于美术老师太少,学校选择实行包班制。

也就是说,三年中一个老师要教这个班级的所有美术模块,这样就要求一个老师不得不对这九个模块都要进行教学研究。

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吃力地,尤其是关于自己本专业之外的东西。

虽然我也能靠每天翻阅大量的资料,请教相关的专业老师来积累一些东西,来慢慢提高自己,虽然我也能在上非自己专业的模块时非常的认真与卖力,可是教学效果仍然并不是特别理想。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对那些非专业的东西并不精通。

相信就是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让他同时教好这9个模块,那也是不可能的。

美术教师工作室制,就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的每一个工作室都配备了该模块里相关的最精英的技术老师。

他们的老师能教他能教的、能教他会教的、能教他懂教,老师的积极性与热情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他们教学成绩还愁搞不去吗。

其实,学校要想真正把美术教学搞上去,就应该在自己师资力量的强弱、搭配与有效利用上狠下文章。

美术教师工作室制,还是值得和很有必要借鉴的!总之,以上两种教学模式,既是对学生人格与个性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老师的专业与技能的一种尊重。

学生有权利做自己学习的主人,也有权利选择自己想学的、感兴趣的内容!老师有权利拥有自己的一个工作平台,也有权利选择自己专业的、精通的模块进行教学!最后,急切盼望这种教学模式能在全国推展开来,使我们的教育越办越好!【篇二:“走班制”下的有效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走班制”下的有效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摘要:在现行班级统一授课制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矛盾下,提出“走班制”教学模式,主要论述了如何借“走班模式”为后进生班打造“有用”的数学课堂。

以及实验实施一年的效能比较与反思。

关键字:走班制、“有用”的数学课堂、效能分析一、问题提出:班级授课制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矛盾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第一个基本理念是: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此理念之下,各地纷纷将“构建有效课堂”作为教改的目标。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

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二是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

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然而,纵观各地的“有效”数学课堂还是倍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老师采取的各种教学方式无一不是为了更“有效”地让班级中的好学生能取得更好的考试分数,而那些无缘重点高中的学生还是上课堂的“沉默”一族,非但没有老师的眷顾、鼓励,可能连基本的“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也没有达到。

现在的班级授课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既然承认有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那么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又怎能分在一个班级里学习一样的内容呢?为此有些学校实验在一个班级里实施分层教学,一节课里老师将一部分时间分配给“好学生”,一部分时间分配给“后进生”,如果不是由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老师执教,估计是很难操控局面,而且无论是哪一部分的学生都难免出现低效现象。

从教这么多年,我们也深刻意识到,要做到一个“要面向全体,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有效数学课堂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为了能跟好的落实新课标,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走班制课堂教学”模式开始在我校的部分年段进行实验与探索。

二、走班制的模式与操作规范1、“走班制”基本操作模式是:(1)、根据初中数学学习的分化特征,初二下学期开始在平行班之间实行理科“走班”;(2)、以两门理科的成绩为主要依据,将两个班级的理科成绩属中上水平的学生编为a类学生,将两个班级的理科成绩属中下水平的学生编为b类学生。

(3)、在排课程表时,将两门理科依次排在一起,上课时平行班两个班级a类学生到一个教室里上数学、科学,平行班两个班级b类学生则到另一个教室里学习科学、数学。

故此称为“走班”。

(4)、针对不同的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大不相同,以此达到落实“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标要求。

2、走班制的操作规范:(1)、要求实验教师针对a\b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的教案;(2)、对a\b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的作业。

三、借“走班模式”为后进生打造“有用”的数学课堂众所周知,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对于“好学生”来说肯定是有利的,无需我在这里赘述它的优势。

这也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

我们还有一个目标是:让原来在班级中的“沉默”一族在属于他们的课堂上增加自信,让他们不再“沉默”,更让他们习得“有用”的数学,具备必要的数学素养。

真正实现“使得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什么称“有用”的数学课堂呢?其实是学“有用”的数学。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在很多问题解决中需要具备数学知识。

但是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很多无用的东西,生活中用不上,工作中用不上,唯独考试时有用,又学得这么累,难怪学生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兴趣没有了,课堂也就不属于他们了,还学的还是没有学会。

实行“走班制”教学模式后,老师应该尽量让b班的教学少一些考试的痕迹,让学生暂时摆脱“中考”的枷锁,让他们尽情体验数学的“有用”之处,重拾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我就是这样做的。

1、让b班的课堂成为生活需要的课堂。

b班的教学设计引入部分很重要,所以在情景引入中多增加生活趣味的背景,会大大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案例1、圆周角引入教师引入:我知道我们的男同学很喜欢踢足球,谁是我们班足球踢的最棒的?(男同学都会自告奋勇)教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请教这些同学了。

(出示图片学生兴趣一下子就来了)(因为学生不能用充足的理由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所以在圆心角、圆周角的学习中学生们注意力都比较集中,最后利用本节课的习得知识圆满的解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如下图)乙甲丙丙甲乙b班学生常常会在课堂上表现懒得动手参与计算,所以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生活中的任务,让他们在懂得学会数学计算是必须的。

案例2、购房问题有一次作业中出现了这样一道数学题:是车库(暂不销售),二楼至二十三楼均为商品房(对外销售).商品房售价方案2如下:第八层售价为3000元/米,从第八层起每上升一层,每平方米的售价增加40元;反之,楼层每下降一层,每平方米的售价减少20元.已知商品房每套面积均为120平方米.开发商为购买者制定了两种购房方案:方案一:购买者先交纳首付金额(商品房总价的30%),再办理分期付款(即贷款).方案二:购买者若一次付清所有房款,则享受8%的优惠,并免收五年物业管理费(已知每月物业管理费为a元).(1)请写出每平方米售价y(元/米2)与楼层x(2≤x≤23,x是正整数)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小张已筹到120000元,若用方案一购房,他可以购买哪些楼层的商品房呢?(3)有人建议老王使用方案二购买第十六层,但他认为此方案还不如不免收物业管理费而直接享受9%的优惠划算.你认为老王的说法一定正确吗?请用具体的数据阐明你的看法.学生看这道题目后都说太烦了,去掉不做吧,我说:这才是我们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能解决这样的问题,才能说明我们数学没有白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