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存之道,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不断加快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发展约束,商业银行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自身也正在经历一场蜕变。
在这场蜕变中,信贷资产的管理无疑成为核心内容之一。
加强信贷行业结构调整。
信贷行业结构调整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内容,管理的灵活性和全面性不断增加。
以招商银行为例,信贷策略中“调存量、腾空间、投新型、推绿色、抗周期、优组合”的理念显示出银行对于行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2012年以来,商业银行不断加大新型、绿色、民生等领域的关注,不断调整存量信贷结构以信贷资配置行业选择的方式提升业务发展的抗周期性。
对于电力、交通、建筑、石化等传统重点行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保持动态跟踪。
积极压缩,切实控制风险。
各商业银行均严格执行对房地产和融资平台贷款的监管政策,坚持控制总量增速,强化准入管理、权限管理、抵押管理,做好加固担保、严格还款节奏、监测还款来源。
对担保公司、钢贸企业、航运及造船企业保持高度警觉,做好加固减退,防止国内外、宏微观不同类型风险的叠加效应对信贷资产安全的影响。
此外,各商业银行通过完善业务模式,提升风险考核和预警能力。
如:工行针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严格贸易融资业务准入条件,对关联企业实行名单制准入管理,对首次申请办理业务的客户设置观察期。
增强信贷投向政策和行业限定约束性。
各家商业银行均加大行业投向研究和政策制定力度,加强战略性布局。
商业银行通过制定信贷政策指引,设立客户名单制管理,明确行业限额等方式,对信贷业务发展形成约束。
在政策执行之中,银行也普遍保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工行在严控风险的同时对制造业和服务业需求给予支持,2012年上半年该行制造业贷款增加1429.28亿元,作为服务业贷款主体部分的批发和零售业贷款增加942.85 亿元,两项增量合计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71.9%。
此外,从信贷管理流程上,各家银行也通过上收审批权限、强化贷后管理、严格受托支付等一系列手段对行业风险加强管理,不断优化信贷行业结构。
>>更多最新相关资讯请点击合时代进行浏览…。